用“心”裹挟 让学生幸福地作业
2013-04-29张兴荣
张兴荣
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曾因学生作业态度不够认真甚至未能完成而烦恼过,而许多学生对于作业的看法也似乎仅仅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一项任务而已。能不能让作业超越“巩固知识、练就技能”这一层次,达到“养成良好习惯,积淀积极态度”的境界?笔者尝试抛却旧日芜杂,沉下心来亲近他们,读懂他们。
一、给学生一个明确的信号,用“信任”裹挟
瑞士钟表匠塔·布克在1560年游历埃及金字塔后第一个作出结论:金字塔的建造者不会是奴隶,应该是一批欢快的自由人。这一结论在2003年被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通过对吉萨附近600处墓葬的发掘考证后得到了证实。
由此,联想起学生的作业,试问:作业面前,他们是“一批自由人”吗?进一步讲,对待作业他们“怀有虔诚之心”吗?有时我就想:他们为什么要草草地作业?除了因为可以快一点完成任务而争取到更多的玩耍时间外,是不是也有我们处理不当的因由?因为在作业态度与作业正误这两者之间,我们似乎更看重的是孩子的作业是不是全部正确,抑或是隐隐地有“只要作业正确,书写差一点没关系”的这种退而求其次心理。然而,正所谓“态度决定一切”,如果孩子的作业态度端正了,我们就不用担心他们做不好作业;如果还做不好,那恰恰说明孩子某一数学知识点的掌握还有缺憾,我们数学教授的某一环节有问题,这正让接下来的纠偏更具有了针对性。
所以,每接手一班级,我总是首先给他们一个明确的信号——作业错了不要紧,只要态度是认真的,等第照样可以得优。而事实表明,我大可不必担心他们会因作业要求降低而马虎起来,相反他们似乎因为我的信任而还给了一份份惊喜。
试想,学生们都如以上一样好好作业,我们还需担心他们作业不好好地吗?即便目前还不是个个如此,却也已经为其他同学树立了好榜样,为我展开更丰富的数学教育提供了资源。
二、给学生一个正面的引领,用“期望”裹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海姆·吉诺特曾做了十几年的中小学教师,他说:“作为一个教师,我拥有巨大的力量来让孩子们过得痛苦或者欢乐。我可以成为折磨孩子的工具,也可以成为鼓舞孩子的火花。”其实,这样的道理我们都是懂得的——我们、我们的态度、我们的每一次教育选择,对学生的教育影响是何等的重要。学生肯定更喜欢善于激励的老师,不喜欢一个天天批评学生的老师,虽然善于批评也很重要,但是善于激励,习惯于更多地去激励,肯定是更重要的。
安奈尔·L·布鲁肖还说,“通常,老师留作业,学生一字不写,然后就不及格。可是,这对学生的提高没有丝毫益处。只要你学会使用心理‘战术,一定能让孩子们听话地完成任何作业。”联想起自己批改学生的作业,似乎也一直在用着诗里的“计谋”——给孩子作业打等第总要略高一点,总是给孩子一个“言过其实”的评语,于是我分明感受到了他们正朝着我期望的方向努力。
三、给学生一个强大的自我,用“暗示”裹挟
暗示效应其实是一个普遍的心理现象,它是指一个人在无意识中接受了一定的诱导,并做出与之相一致的行为的现象。一次,一个学生在作业中给我写道:“如果你讨厌数学,是因为你还没有打败‘马虎这个恶魔,而你很喜欢数学,那是因为你已经在靠近‘认真这个词语了。”我当时看了很感动,因为在这之前,如果我是在用我的话语暗示他们做个好孩子的话,那么现在,他们显然是用自己的话暗示自己做个好孩子了;因为我清楚地知道我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能让孩子心中的那个“天使小人”真正强大起来,甚至坚不可摧,从而让他们在明天离开我后还能自己很好地朝前走。他们“毫不客气”地将自己今天的表现评价为“优秀”,那么可想而知在正式动笔之前,他会准备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驾驭自我。我完全相信,他们必将会在这种“事前定位——事中努力——事后自评”的循环往复中积淀出自己的“认真”。
只要我们真正确立了“为帮助学生”而帮助学生的“心”,那么我们无需额外付出,他们就会因此而获得许多。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如东县袁庄镇先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