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植物保护学》虫害部分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
2013-04-29张海燕等
张海燕等
摘 要:在分析园艺专业园艺植物保护学虫害部分实验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以培养园艺专业学生综合实验能力、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指导思想,探讨园艺植物保护学虫害部分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途径。
关键词:园艺;昆虫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07-162-02
园艺植物保护学是一门内容庞杂的学科,课程分病害部分和虫害部分,两部分又分设课堂理论和实验实践等环节,课程具有内容量大、知识面广和实践性强等特点[1、2]。由于授课学时的不断压缩,围绕着教学大纲,根据园艺专业特点,在确定好课堂的授课内容的基础上,要突出实验课程特有的内容,抓住重点,讲清难点,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本文根据园艺植物保护学虫害部分课程特点,结合园艺植物保护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提高园艺专业园艺植物保护学虫害部分实验教学效果的方法,从园艺植物昆虫学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入手,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1 园艺植物保护学虫害部分课程特点
园艺植物保护学虫害部分的课程内容具有系统性、实践性等特点,课程内容包括总论部分和各论部分。总论部分即基础理论,从认识昆虫开始,涉及昆虫的生物学、昆虫生态学,昆虫分类,以及生产中常见的害虫调查、预测预报和防治方法等。各论部分即实践部分,针对具体的蔬菜、果树、花卉等园艺植物上常发生的害虫逐一介绍其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此部分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实践性较强。园艺植物保护学虫害部分实验内容总计10学时,包括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因教学改革,该课程的性质越来越强调应用性,所以园艺植物保护学虫害部分的实验教学面临着改革的一系列问题,需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适应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
2 影响实验教学效果的因素
2.1 专业认同度不够 经过几轮的课堂教学,发现园艺专业的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氛围较好,但多数都用在本专业园艺学等内容上,而专业基础课则不够重视,比如有的学生打算考研,选修园艺植物保护学只是为了修学分,应付考试,课堂理论课重视不够,实验课更不重视,所以上验证性实验课时很多学生不细心观察,应付了事。综合性试验也不够主动,跟在少数学生后边要结果。
2.2 少数学生对昆虫不感兴趣 园艺专业本科生没有昆虫学基础,一些学生对昆虫并不感兴趣,甚至有的一听到或者看到害虫的图片要么尖叫,要么捂着眼睛不敢看,带着这种心理上实验课效果可想而知。而有的学生即使喜欢昆虫,但只是对色彩鲜艳的好看的昆虫喜欢。在综合性实验调查时,也觉得很枯燥,不够细心,具有这些心理严重影响了实验课的效果。
2.3 实验材料匮乏,综合性实验受季节限制 近几年专业招收的学生人数增加,加之园艺、植保及农学等专业均开设昆虫课程,实验材料需求量逐渐增加,导致园艺昆虫实验课材料出现种类渐少,数量不足等现象。另外,一些综合性实验受季节和害虫发生的程度限制,如课程开设期间与田间害虫发生不吻合,田间调查采集的时候害虫种类少,学生调查采集的数量少,调查结果就不理想。
上述原因均导致园艺植物保护的昆虫部分实验教学效果不佳,针对目前实验课存在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开展实验课教学水平的改革,增强教学效果,做到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努力提高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增强学习效果。
3 园艺植物保护学虫害部分实验教学改革思路
3.1 教学培养模式紧密围绕学校的育人质量工程建设 园艺植物保护学是集植物保护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于一体的园艺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程。目前大多数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3],该课程实验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在了解昆虫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园艺昆虫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知识,让学生初步掌握与具备园艺植物害虫预防与防治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所以在实验教学环节中要重点突出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习主动性,学会用所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
3.2 课程特征要求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课堂教学主要讲授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实验课是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消化吸收的环节,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最好办法是实验室。然而,由于时间的限制与内容的季节性特征,实验课教学未能收到真正的效果,从而导致学生在知识的把握与理解上存在严重的缺陷。改革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在充分利用实验室的同时,更多地结合自然田间条件,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数量,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
3.3 教师注重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践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能影响到学生,所以高校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培养科研实践水平,这是培养高素质大学生的基本前提[4]。上实践课更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如教师在上实验课时只是一味的讲实验的内容,不联系理论课,实验自然不生动,学生不动脑,只是机械性的观察,完成任务,效果必然不好。如果教师将理论的东西运用到实验课上,将一些重点理论在实验课上回顾一下,那么实验课的效果会立即改变,学生对实验会产生浓厚兴趣。再如教师在讲实验的时候让大家区分一下昆虫与其它节肢动物,如果教师生硬的让学生死记硬背,昆虫就是3对足,2对翅,那么学生遇到昆虫的多对足的幼虫时就不知道该如何区分。还有,在综合性实验调查地下害虫发生的时候,只将重点害虫给学生讲述,而实际在学生调查过程中,平时上课强调的重点发生害虫可能不会发生,而一些平时没有强调的害虫反而发生很重,这个时候学生会问为什么?所以教师要能够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以及气候等条件分析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的原因,并让学生理解,掌握。而实践中,害虫的防治部分更需要理论联系实际,有的时候害虫的发生随气候变化很大,理论该发生害虫的时期,因外界因素影响发生期会有大幅度的错位,这个时候更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害虫的发生调查和预测。
3.4 加强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创造学生实践平台 实验教学改革的条件基础就是实验室建设与实习基地建设,只有基础设施具备学生才能更好地开展实验,所以说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实践能力,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5]。近几年,学院在重点实验室建设方面下大力度,省级重点实验室的获批为学生实验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新购置的仪器设备,以及教师们对标本紧缺现象的重视,及时补充实验标本,以及一些高端精密仪器的购置,都能够保证专业本科生设计性实验及综合性实验的顺利开展,另外,在季节性限制方面,教师尽量安排学生在害虫易发生的季节开展实验调查。大大丰富学生的实习内容,做到理论与生产实践相联系。
3.5 开展内容丰富的创新创业课题研究 最好的实践莫过于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实施,自己总结[6]。近几年,学校加强此方面引导,设立了一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课题,供学生自己研究,学生们自己亲自动手,主持课题,开展研究,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了课程学习方面的学习热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实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还要更深入的开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养成学生爱动脑,爱动手的习惯,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联系到生产实践中,做到学以致用。
4 结语
实验教学改革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园艺植物保护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教学手段不断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收效[7]。该学科实践性较强,学生真正学好该门课程就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让学生充分了解课程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在重视理论的基础上主动上好实验课,自主实践,充分提高园艺植物保护的实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晓明,李世广.植物保护专业普通昆虫学实验课教学模式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0):5 455-5 456.
[2]刘玉升.园艺植物保护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山东农业教育,2004,3:1-5.
[3]王晓峨.高职院校植物保护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39(35):22 140-22 142.
[4]陈小军.高校青年教师的定位及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0:177-178.
[5]白广梅.关于创新实验室建设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2):136-138.
[6]康涛,卢毅,刘小高.当前综合性院校农科实践教学质量的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89,94.
[7]陈日曌,赵明宪,杨靖民,等.“园艺植物保护学”省优秀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1,32(10):64-65,68.
(责编:徐焕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