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平县矿区植被恢复状况调查研究
2013-04-29隋艳红常立儒
隋艳红 常立儒
摘 要:通过对辽宁省建平县矿区植被恢复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出建平县矿区植被恢复工作的经验与技术措施,方案合理可行,措施科学得当。针对存在认识不足和管理不力等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建平县;矿区;植被恢复状况;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 S68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07-144-02
实施矿山环境恢复综合治理工程,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生存环境和生活环境,是发展矿区经济的前提和首要任务。矿区植被恢复工作,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如何搞好矿区植被恢复,事关矿区的经济繁荣和人民的生活安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辽宁省建平县矿区植被恢复状况的调查和分析,总结出本地区开展植被恢复工作的经验和不足,提出较合理的建议,为该地区植被恢复工作提供较科学的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建平县位于辽宁省西部,隶属于朝阳市,西部及北部与内蒙古赤峰市相邻,东部、南部分别与朝阳县、喀左县和凌源市接壤。境内山多地少,沟壑纵横,土壤脊薄,植被多为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营造的人工油松林和80年代营造的人工沙棘林,沟滩及沟壑内有少量杨树林等。全县矿产资源丰富,矿点多,分布广,尤以铁矿和膨润土矿居多。20世纪末以来,毁林开矿现象严重,全县开采面积达7万多hm2,其中90%以上为林地或林业用地,尤以铁矿开采对植被破坏最为严重。建平县铁矿多以露天开采为主,不可避免地要大量破坏植被,剥离山体,大量排放废碴,选厂加工后,尾矿占地面积大,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2007至2009年,全县开展了大规模矿山植被恢复工作,重点对选厂、尾矿库护坡、闭坑尾矿区、矿山毛堆、矿坑和干选点进行了重新绿化。
2 研究方法
采取资料查阅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办法。首先,收集矿山植被恢复实施方案,矿山整地造林标准及办法,并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恢复地块10块,进行实地查验,了解方案的可行性及办法和标准的落实情况;其次,收集2007-2009年分年度植被恢复规划表、分年度任务完成情况统计表、年度植被恢复造林验收统计表。通过统计当年植被恢复造林保存率,并按验收结果对2009年植被恢复情况进行调查,通过抽取10%造林验收达到验收标准的地块,详细调查造林地块的立地条件、整地方式、造林方法、造林树种、管护措施等,总结其中的经验;同样,对未通过造林验收(当年已实施植被恢复,但未达到保存率)的地块进行调查,总结分析其中的原因。
3 结果与分析
3.1 植被恢复完成情况 根据2007-2009年度植被恢复规划任务表,2007-2009年度规划任务分别为112hm2、162hm2和264hm2,根据2007-2009年度植被恢复任务完成情况统计表,2007-2009年完成植被恢复任务分别为40hm2,88hm2和200hm2,完成率分别为35.5%、54.3%和75.8%。根据建平县各年度植被恢复工作总结和现场调查研究表明,未完成任务的主要原因有3点:一是因规划不合理未能开展恢复;二是因生产需要规划地块未能实施;三是企业认识不足未予执行。其中2007年因企业认识不足未能开展恢复的占70%以上,2009年因规划不合理未能实施的占60%以上,2007-2009年度因生产需要未能对实施地块进行恢复的均占20%以上。2007-2009累计规划任务538hm2,累计完成328hm2,完成率为61.1%。
3.2 植被恢复保存情况 根据2007-2009年度植被恢复任务完成情况统计表,2007-2009年度分别完成40hm2、88hm2和200hm2,根据2007-2009年度植被恢复验收情况统计表,达到验收标准的(成活率、保存率均达85%以上),分别为18hm2、46hm2和145hm2,保存率分别为45.9%、52.1%和72.6%。以2009年验收结果为依据,对未能通过验收的地块,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10块标准地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仅其中一块为因树种选择不当,未能栽植成活,归结为林业技术措施不当未能达到验收标准,占10%;其中6块标地因矿山生产,造成二次损毁,归结为生产因素造成,占60%,另3块标地因造林后管理措施粗放或弃管,成活率未达到标准,归结为管理不当,占30%。2007-2009年累计完成328hm2,其中验收面积累计209hm2,保存率为63.9%。
3.3 植被恢复技术措施
3.3.1 恢复对象 根据《建平县矿业植被恢复实施方案》和《矿业植被恢复》,植被恢复的对象为尾矿库、矿山毛堆、矿坑和干选点等。调查研究表明尾矿库及矿山毛堆作为恢复对象,较易实施,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较高,特别是闭坑尾矿库,受生产因素影响小,是最理想的恢复对象。矿山毛堆和尾矿库护坡,容易遭受二次损毁,风险较高,矿坑和干选点因立地条件差,造林成活率较低。
3.3.2 整地方式 尾矿库和矿山毛堆的整地方式主要包括削坡,使坡度小于45°,并进行环坡水平台整地,使平台内低外高,确保雨后不滑坡是其关键环节和技术措施。矿坑和干选点整地主要是将矿坑填平,无土层的需客土,因成本较高,除特殊地块外,较难操作和难以接受。调查显示,达到并通过验收标准的地块60%以上为尾矿库,30%为矿山毛堆,表明建平县矿业植被恢复的整地方式较好,适合特殊条件下的造林。
3.3.3 树种选择和栽植密度 建平县矿业植被恢复选择沙棘、柠条、火炬树和杨树4个树种,其中沙棘和柠条用于尾矿库护坡及矿山毛堆,火炬树用于闭坑尾矿库库顶和填平客土的矿坑,杨树用于尾矿库护坡的最底层四周;沙棘和柠条的栽植密度为株行距为0.25m×1m,每hm22 668株,火炬树株行距为1m×2m,每hm2333株,杨树株行距2m×3m,每hm2111株。树种选择基本为耐干旱脊薄树种,较适合矿区生长,栽植密度偏大,单从植被恢复的角度出发,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4 小结
辽宁省建平县矿区植被恢复工作起步较晚,完成率和保存率相对较低,其中主要因素是对恢复工作认识不足及管理措施不力。从2007年至2009年数量逐年增加,质量逐年提高,表明情况有所好转。建议提高环保认识,强化管理措施。矿区植被恢复树种选择得当,整地方式合理,矿业植被恢复标准先进,植被恢复实施方案可行,建议进一步总结工作经验,用较先进的林业措施,保证植被恢复的顺利进行。
(责编:陶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