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就业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2013-04-29张颐武
张颐武
又到了暑期大学毕业的时节,最近几年,每年到了这个时候,人们都会热议毕业生的工作不好找,慨叹这一问题愈演愈烈。今年似乎问题更形严重,大学生的签约率更为低迷,这已经成为备受社会关注的问题。
年轻人找工作难已经是全球性的现象,在发达国家也相当严重。但在中国情况似乎比较特殊。一方面是制造业或服务业的工作需求仍然相当旺盛,一面却是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这里的原因当然相当复杂。
首先,中国大学经历了九十年代后期的扩招之后,其规模实际上已经相当大,这对于提升人口素质,增强国家竞争力有其重要的作用。但扩招实际上是通过扩大招生名额使原来考不上大学的学生也能够有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实际上现在相对难以进入的门槛变成了“211”或“985”的学校了。现在一些家境较富裕的家长的选择是孩子能考上“211”“985”的大学就在本土读书,如果达不到这个标准就到海外读书。虽然现在白领工作的规模也扩大了,但其扩大速度显然比不上大学扩招的速度。既然大学生的人数扩大了,但不少用人单位也相应提高了用人的标准,原来有大学学历就可以,现在往往需要“211”“985”大学的本科或研究生的学历了。
其次,现在对于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约束越来越严格。这当然是保护劳动者权益的积极举措,但也使得一些用人单位认为既然解除劳动合同的成本越来越高,让不合适自己单位的员工离开不容易,就越来越倾向于减少雇佣新人的比例。用工制度受到了严格的制约是好事,但一些企业或用人单位的利益诉求往往未必和这样的要求相互配合,反而会形成对于希望进入职场的新人的压力。一些用人单位最近一直在抱怨现在的一些要求缺少适度的灵活性。这些说法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的,但也是一个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再次,虽然就业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的、不可逆的变化,但不少家长和一般社会对于大学生往往还是寄托了巨大的期望,大学生本身也对于自己的未来有更多的期望,但这些期望并没有在面临激烈竞争的职场上体现出来。一些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大城市有相对很舒适的好工作,但事实上这些工作的数量有限。前几年有关于大学生是否是“普通劳动者”的激烈争论,最近在微博上有关于“大学生搬砖”是否可以的争论,其实就是这种家庭和社会的期望和现实之间的反差的一种真实反映。
从目前的情况看,现在需要的是多方面想办法共同努力。一是社会和政府需要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的机会和工作机会。比如在社区服务、养老服务等新兴公共服务领域如何增加更多的位置,同时更多地增加一些具有灵活性的临时工作机会。二是如何让劳动者的权益保护和对于用人单位雇佣信任积极性的激励取得相对平衡,也需要更多激励机制的确立。三是大学生、家人和社会要客观地看到就业现实,实事求是地找到大学生发挥的空间。当然,千条万条,能力是最重要的一条。同时,随着中国的城镇化带来大规模的均等化的“全国化”进程,中国未来的发展中许多机遇都来自三四线城市或城镇化进程中的乡镇社会,大学生完全可以在那里找到更多的机遇。
中国的发展还远远没有到顶,大学毕业生只要自己付出努力,加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在中国的未来发展中找到自己发展的机遇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