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性的措施初探
2013-04-29葛丽林
葛丽林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担负着为国家与社会培养并输送合格接班人与建设者的重要任务。班主任是班级的主要管理者,同时肩负着教书与育人两项重任,班主任的德育素质对班级管理的效果有着直接且重要的影响。德育工作是一项具有极强整体性的工程,它是作为班主任的一项核心工作而存在的,班主任又是德育工作的主实施者与倡导者,具备较高的德育素养,是做好班主任本职工作、提升班主任班级管理技能的核心内容。
一、将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作为德育工作的基础
随着当今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逐渐凸显。据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相关数据表明:现今的中学生,每三个人之中就有一人存在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因此,德育教育和心理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虽然各有侧重,却在总体培养目标上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心理教育的宗旨是培养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形成健康的人格模式,而德育的最终目标则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具有高尚品格、坚定信念,同时具有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合格人才。心理健康教育赋予了德育工作以新时代的内涵,二者在对人才进行培养与教育的同时,致力于一种健全且完整的心理结构的建立,进而形成更高层次和更高效能的教育体系。
二、不断提升个人的政治法律素养。形成积极向上的班风
班主任德育素养的一项主要内容即政治素养和法律素养。初中生正处于自身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稳定、巩固的关键时期,其认知与理解能力也日渐发展,政治倾向也日趋建立并成熟,因此,班主任应强化个人的政治法律素养,引导正确班风的形成,同时对学生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初中班主任需注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与树立,教导初中生正确认识并处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社会需要与个人理想以及班级形象与个人行为的关系等,形成积极向上的班风,提高班级管理的有效性。
三、班主任应有博爱精神,建立和谐融洽的班级集体
爱是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中的永恒主题,加强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即为博大的爱心、耐心素养的培养。有了爱,班主任才会更具宽容之心,才会更具耐心,才会更加关心学生,立足于学生的角度进行问题的思考与解决;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平等的关注与激励,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理解学生、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用爱心感染学生,不断提升职业道德素养,完善人格,致力于和谐团结的班级集体的建立;对学生的情况与特点实施全面的掌握。要处理好“严”与“爱”之间的关系。对于优秀学生的管理,教师更不能一味地偏爱,过分的偏爱对于优秀学生来说反而是不利的。
四、教育无小事,班主任应树立自身责任感
所谓的责任心,就是个人对自己、家人、企业乃至是对社会所应尽的责任和对义务的认知态度。责任心是做人的基础,具备强烈的责任心与责任感是班主任能够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必要的核心素质,也是增强德育工作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与方法。在班级管理方面,班主任应对学生的未来负责,对学生家长负责,也要对社会负责。教育无小事,班主任应全方位关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班主任作为“一家之长”,应加强自身的责任感建设,尽量立足于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对学生的人生观以及处世态度进行正确的指导。
五、德育工作应贴近生活并最终高于生活
在班级管理与学习生活中,班主任应秉承生活化德育形式,提升学生的认识,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引导其良好生活与行为习惯的培养与形成。在学习管理上让优秀学生学会帮助同学。让这些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与其他同学一起学习,在学习中互相帮助,帮助成绩不好的同学一起进步,让他们懂得合作的重要性,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让优秀学生学会帮助他人,还能提高其他学生的学习成绩。
总之,增强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强化班级管理的方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高速发展,以及教育对象的不同以及特点的不断深化,当代班主任必须依据新时期教育发展的特征,提出创新的管理观念与模式,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并深化,形成行之有效的策略体系,完善自身德育素养,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江苏江阴市周庄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