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语文教学方式 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2013-04-29陈亚妹
陈亚妹
受僵化的课堂教学的长期影响,很多学生的写作远离生活,虚情假意,“三股文”盛行。一方面,教师让孩子们学习范文,另一方面,教师为学生作文素材雷同、情节虚构感到烦恼。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在作文指导时偏离生活实际,重形式,重技能,轻立意,功夫花在字词句上,学生缺乏生活现实感觉,并长期处于“被动式作文”中。笔者大胆引入“走”、“转”、“改”的教学方式,有效地提高作文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写作质量。
一、“走”——走出课堂,走近生活
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教师在传授写作知识和训练作文能力的过程中,必须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巧妙地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作文学习中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几方面去取材:自己的内心世界、班级热点、校园花絮、父母亲友的故事、读书杂感、风花雪月、花鸟鱼虫、遥想未来、仰望星空等。让现实生活的真实在作文课堂得以再现,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作文就是磨砺人生。让学生多到生活实践中去学习锻炼,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优化作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作文教学体系,从而摆脱封闭的作文教学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窘迫境地。为了避免让学生思考局限在课本上,局限在课堂上的问题设置,就要解除羁绊学生作文情感的条条框框,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为学生提供体验生活的机会,激发学生写作愿望。同时使课堂环境温馨、舒适、富有生活气息,让学生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大胆在开放中放胆作文,弘扬人性,放飞情感,写真实的生活,述生动的情感。
二、“转”——转“被动式写作”为“主动式写作”,在写作中进行创造精神与创新精神的教育
观念落后才是真正的落后,观念转变的程度就是发展的速度。现在的写作教学多是“被动式”的写作,这样的教学不仅忽略了学生表达自我的动机与欲望,也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写作的创造性质。学生的写作更多的是在完成作业与任务,而不是按照自己的设想与设计,来创造一件作品。学生普遍没有“作品”意识。最极端的就是抄袭,最拙劣的是抄袭全文,更多的是抄袭别人的思想、别人的表达、别人的思路。原因在于写作教学无视学生自我创造的冲动,扼杀了他们创新的欲望。例如,《在铭记与忘记的两岸》这篇“高考满分作文”,无论语言多么花枝招展,都掩盖不了表达的苍白无力,因为它表达的内容是肤浅而俗套的。作者提出“忘记该忘记的”,“铭记该铭记的”,作者所理解的“该忘记的”,就是那些不愉快的、不成功的、不顺利的人生经历,以及社会的阴暗丑恶的一面。这个观点经得起推敲吗?遗忘不是灵丹妙药。有时候,遗忘确实能给自己带来安慰和超脱,但这样的遗忘是短暂的,是肤浅的,因为遗忘毕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改”——改文风,在写作中,培养学生健康的文风与健康的审美趣味
文风是一个人写作的思想、观念、品质等综合体现,是影响作文成功与否的根本因素。古人早就有“文如其人”的说法,道出了人与文的关系。做人与行文是可以互相影响的,尤其是在成长期的青少年。我们在上面提到作文课堂要走近生活,势必鼓励学生大胆书写生活,书写自我,这是一种真实的表达。笔者认为,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写作审美情趣,培养他们健康的文风尤为重要,只拿无聊与肉麻当有趣将给他们的精神成长留下阴影。《在铭记与忘记的两岸》一文,作者的审美趣味显然被时下的作文教育给“异化”了。与抒情化的感性语言相比,说理的语言应该更理性化,要求逻辑性。这篇文章的语言看起来很美,却偏离了说理的需要,总体上给人以含混不清的感觉,这恰恰是说理的大忌。
文风是一个时代文化风气的重要方面和内容。一个伟大的时代必然呼唤与之相适应的刚健质朴的文风,正如“汉唐之音”所显示的那样。同时,一个时代的文风也会反过来参与造就这个时代的人格。重视写作的教育价值,必然要求我们重视文风的教育。
通过作文课堂“走转改”的改良,让学生用一颗朴实的心去贴近生活实际,用一套务实的思维方式去探索实际问题,用真实的语言去描绘绚丽多彩的世界,再也不用担心学生除了老师课堂讲的再没有其他素材,不用担心我们的学生老是照搬老师的思维模式,老是用那些相同的华丽的词汇去描绘不同的事物,也让我们的作文教学本身丰富多彩些,这本来就是我们语文工作者肩负的责任。
(作者单位:福建莆田市莆田第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