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2013-04-29韦光明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3年7期
关键词:思想品德德育体育

韦光明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德育为本”。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依据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创造性地研究新世纪中学德育,探索中学德育教育的方法,渗透学校德育是为人师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既包含着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对教育培养人的素质普遍要求,又贯穿着国家对教育培养人的思想政治等方面的某些特殊要求,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主义祖国赋予的历史使命。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构成的,因而德育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的过程。在思想品德的发展过程中,知、情、意、行几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的主阵地在课堂。一些教师的长期思维定势是德育是班会课和思品课教师的任务,与其他教师无关,这是错误的观念,亦是不负责任的行为。教师应根据自身学科教学特点,把学生的品德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德育与体育又是学校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观点、信念、情感和意志品质,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

一、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可能性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其特点是寓教育于体育活动中。体育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想品德及完善个性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无论其在内容形式和方法上都为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及可能性。

1.体育学科是学校中开设年限最长的一门学科,也是各学科中唯一的一门从幼儿园一直开设到大学的必修课程。学生在整个学校生活中都接受体育教育,通过体育教学,保证了学生从幼儿园直到大学连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2.学生的各种思想意识和言行等一般不是表现在口头上,而是从他们的实际行动中表达出来的。而体育与健康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主要是通过各种身体练习和活动进行的。教师根据学生反映出来的言行,及时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既具体又实际,其效果是有些学科所不能及的,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体育学科的教学内容本身就具有广泛的、较强的思想性和丰富的教育因素。它处处与人的思想道德、意志品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二、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

在体育教学中既要发挥其德育渗透的优势,有效利用其可能性,还要根据事态形成发展过程适时进行教育,因此每位教师都应当在课中把握住有利的时机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具体途径与方法如下:

1.严格执行体育课常规要求,培养学生组织纪律性

(1)集队。学生在体育教师集合哨响起1分钟内跑步到教师所在场地集队完毕,通过集队的“快、静、齐”要求,让学生体会军人的快速、守时、严谨、安静的作风。

(2)队列操练和热身操。通过让学生在严格执行口令完成动作的过程中,体会到纪律的严明,培养他们一切行动听指挥的严密组织纪律性。

2.针对教材特点,寓思想品德教育于体育活动中

(1)教学内容。如支撑跳跃教学:可以通过表扬大胆完成动作的同学,来帮助胆怯的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使其更勇敢、更果断,增强学习的进取心和自信心;同时可以通过表扬练习中互相保护、帮助的同学,培养学生的互相关心、团结友爱精神;此外,还可从中渗透安全知识教育。

(2)分组练习。通过以小组长或值日生轮流负责组织练习,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和形成自我锻炼的好习惯。

(3)教学比赛。通过如“比比哪组完成动作好的人数多”或小组接力比赛等竞赛,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耀感和团结拼搏的竞争意识,并可由此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4)课程小结。通过教师肯定学生成绩、表扬好人好事、提出本节课的不足和努力方向等,同时对学生在本节课训练中意志和情绪体验(意志坚定、情绪高昂或意志松懈、情绪波动,意志不坚定、怕苦怕累、情绪低落等)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学习先进和自我评价的习惯。

3.在清洗衣物、整理体育器材时,培养学生讲究卫生、爱护公物和集体观念

(1)领发收放器材。通过启发学生主动领发收放器材和讲述器材的保养方法等来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和爱护公物的教育。

(2)收洗弄脏的衣物。通过要求学生自己清洗衣物培养学生讲究卫生的习惯。

4.用高尚的精神去塑造学生

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和感染着学生。体育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具备一种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敬业精神。教师良好的言谈举止,会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再加上教师规范动作示范,行走坐卧,外在仪表和丰富的内涵,都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模仿中审视自己,从而得到全面教育。教师上课就必然要在学生面前亮相,学生能从教师形象中体察到教师的气质,对事业的热情和信心,从而决定向你学习的程度。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既要有一般教师的风度,又要充分体现其职业的特点——健康而有朝气。通过教师的仪表来感染学生,并增强学生对仪表美及其重要作用的正确认识。

教学用语要文明、简练,应是有较强的逻辑性,幽默是可取的,但切忌低级庸俗。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文明用语的良好习惯。“亲其师,信其道”、“身教重于言教”,这两句话证明了良好的师德形象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刻意义。教师的举止言行、仪表服饰、神态气质甚至习性,无不作为信息传导于学生的大脑,反馈于教学过程。因此,笔者认为体育课堂教学时应做到“三规范”:规范语言——使用普通话和文明用语;规范仪表——衣着合乎运动特点,精神饱满;规范行为——举止大方,遇事得体。

学生高尚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实践证明,通过体育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理论与观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遵守纪律、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尊重他人,诚实、公正、谦虚、礼貌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和拼搏进取精神及顽强的意志品质;还可以培养学生豁达开朗的性格和不服输等良好的心理素质。中小学体育教学应以“育人”的目标出发,坚持站在“育人”的角度备课,将“思想品德”的内容寓于整个体育教学之中,提高学生自身心理素质,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培养独立地从事科学体育锻炼的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第三中学)

猜你喜欢

思想品德德育体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2016体育年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我们的“体育梦”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解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