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寄宿制学校课外活动的现状及构想
2013-04-29王军
王军
课外活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进学生健康的必要手段,更是检验学生体质的有效措施;课外活动也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科学合理地安排学生课外活动,有利于学校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组织得力的课外活动,对学生身心发展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课外活动的现状
1.学生在校生活现状。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年龄大多都在6-16岁之间。这些学生都是周一早上到校,周五下午回家。每周在学校学习生活五天,每天纳入作息时间表的学习活动时间小学生大约7小时,中学生大约8小时,除了午睡、晚休和早午晚餐时间,其余时间基本上是没有安排的。学生的课外时间大多是自由玩耍、休息和写作业,而小学生的课外作业又很少,所以绝大多数同学是休息和玩耍,而且毫无计划,完全是自由随机地嬉戏。
2.课外活动安排简单机械。学校对课外活动的安排一般都是针对全班学生的,基本上没有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尤其是篮球、足球、舞蹈之类的课外活动。在春、夏季遇到刮风下雨天气,课外活动就变成了潜规则的自习课了,到了秋、冬季由于风大天冷,课外活动就被变得名存实亡了。
3.课外活动的内容单调枯燥。从课程表上看,也都安排了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但是对活动管理落实不到位,尤其是大课间活动;虽然学校都作了具体安排,但都是篮球、足球、跳绳等体育活动,活动内容显得很单调。而能够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科技、艺术等活动内容几乎没有。这样的课外活动不仅没有提高学生的寄宿生活,反而更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叛逆行为,更不利于学校的管理和孩子的健康成长。就出现了部分学生经常在晚饭后翻越围墙,外出上网的现象。
4.课外活动的管理过于松散。寄宿制学校的大多数教师都认识到课外活动在提高寄宿制学校管理、培养学生兴趣、丰富学生寄宿生活方面有积极意义,都认为寄宿制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课外活动的管理和组织,应该充分发挥课外活动的积极作用。但由于部分学校领导不重视课外活动的管理,再加上在课外活动时间教师经常参加开会学习,学生的课余生活教师基本不参与,既没有有效的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更没有切实对学生进行管理。这样课外活动就完全流于形式,成为纯粹的学生自由活动,不但达不到休息娱乐的效果和目的,很难实现促进学生积极发展的功能,而且很容易产生学生之间矛盾冲突和发生危险。
5.人员缺乏,考核机制不完善。学校布局调整过程中,教师重新优化组合,年富力强的青年教师纷纷涌入城区学校,留守在农村学校的教师大多为“民转公”教师和高领教师,这部分教师总体上文化素质薄弱,组织开展课余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能力欠缺。
二、对农村寄宿制学校课外活动的构想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教育工作者坚持“分数至上”的错误教育观念,认为课外活动无关紧要,可有可无,甚至有些学校领导不重视学生课外活动,误认为学校课外活动的开展与否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2.加强管理,建立长效机制。结合新课程培养目标,遵循校园文化活动的规律,从综合素质评价人手,健全完善课余文化活动的长效机制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抓好课外活动的落实。
3.结合实际,精选内容。在课外活动内容的选择上,我们要考虑地域特色、客观条件、学生实际、课外活动时间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在体育类和艺术类课外活动中,应该选择那些对场地、器械、资金要求不高的项目。另外,组织一些简单的科学类课外活动,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了解一些科学小常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探索精神。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艺术教师的配置力度,加强在岗教师的艺术素质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建立一支品德优良、素质过硬、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校园文化活动教师队伍。
5.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寄宿制学校各年级学生之间年龄相差较大,认知程度和兴趣爱好也存在差异,因此,采取同样的形式和内容显然是不合适的。为了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可以通过集体活动、兴趣小组和项目活动三种形式来组织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一个展示个性和才智的平台。
总之,在寄宿制学校开展课外活动,时间、场地等条件大多是成熟的,但是还需要多项保障措施。文化引领发展,文化提升内涵。通过深入开展学校课余文化活动,促进学校长足发展,让学校成为孩子成长的乐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健康、自信、愉快中享受成长的快乐。
(作者单位:甘肃酒泉市肃州区西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