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浙江船舶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建议
2013-04-29于晓飞
摘要:船舶工业是一个地区海洋经济、先进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船舶产业集群升级是一项战略意义较高、涉及面较广的系统工程。文章建议支持重点龙头船企做大做强,加快发展一批重点船配企业和协作配套基地,力争在重点产品创新领域取得突破发展,提升浙江船舶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增强海洋权益维护的硬件设施。
关键词:船舶产业集群;转型升级;船舶工业经济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10-0001-02
1 浙江船舶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近十年来,尤其是“十一五”期间,浙江省船舶工业充分利用岸线资源优势,抓住产业发展机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而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龙头企业实力较弱、协作配套能力不强等问题。
1.1 浙江船舶工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块状经济特色日益明显,为下一步推进船舶产业集群升级奠定了扎实基础
2011年,浙江船舶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51.4亿元,与2007年相比年均增长27.9%,占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总产值的13.5%,排名全国第二。超50亿元的产业集群有7个(表1),舟山船舶修造产业集群(由岱山、普陀、定海三个跨县域区域组成)已经列入全省42个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示范区。从区域分布来看,舟山、宁波以大中型远洋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为主,台州、温州、杭州主要建造中小型船舶,嘉兴、湖州以建造小型内河船舶为主,富阳、淳安和湖州等地区主要发展游艇、赛艇产业;修船产业主要集中在舟山地区;船用配套产品分布于全省各地,舟山、宁波及杭州是船舶动力产品的主要分布区域,杭州、宁波、舟山、台州、温州、绍兴是船用配套产品的主要分布区域。
1.2 浙江船舶产业集群升级过程中,主要面临着龙头企业整体实力较弱、配套产业规模较小的瓶颈制约
1.2.1 与兄弟省(直辖市)发达地区相比,龙头企业整体实力有待提升。2011年浙江船舶工业总产值超百亿元的企业仅有金海重工1家,而江苏省有4家;浙江省造船完工量突破100万载重吨的企业仅有金海重工、扬帆集团、常石集团(舟山)3家,江苏省则有江苏新世纪、江苏熔盛重工、扬子江等11家。
1.2.2 与韩国、日本等造船发达国家相比,集群内龙头企业造船规模较小,实力较弱。2011年舟山金海重工的造船完工量233.6万载重吨,分别占韩国现代重工、日本今冶造船年度造船完工量的9.9%、53.5%。
1.2.3 与江苏等地相比,船舶配套产业集群规模较小,核心零部件的装船率较低。2010年,浙江主流船型船用配套设备本土化装船率约为15%~20%左右,低于49.67%的全国平均水平。浙江船舶配套产业集群主要为舟山,而江苏已经形成了南京、泰州、镇江三大船舶配套产业集群。浙江船舶配套产品多数为船用油漆、中小型螺旋桨、锚链、舱口盖、舾装件、五金零件等“双低”产品,舱室设备、自动化设备、通讯导航仪器产品等中高端产品配套能力较弱。
2 韩国、江苏船舶产业集群升级的经验借鉴
韩国在抢占船舶工业产业链高端、优化船舶产品结构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尝试,江苏在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强化龙头骨干企业与中小企业协作配套、完善行业管理政策等方面也有较多亮点,这些经验做法为浙江船舶加快打造现代产业集群、落实实施海洋经济示范区国家战略提供了有益借鉴。
2.1 韩国:“蓝色海洋”发展战略
2005年,韩国造船工业协会制定了“蓝色海洋”十年发展战略。韩国认为,全球低附加值船舶市场是“出血”式竞争,犹如血染的“红色海洋”,韩国要重点发展LNG船、LPG船和大型集装箱船等高附加值船,在高技术、高附加值船市场上开辟“蓝色海洋”,力争到2015年大型集装箱船、LNG船市场世界市场份额分别达到60%、66%,重点在以下六个方面取得突破发展:
2.1.1 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构筑产学研联手研发系统和高效运作机制,集中力量研发高技术、高附加值船和海洋工程设备关键技术。
2.1.2 将液化天然气(LNG)船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关键配套设备和船用材料的研发与生产作为造船业界的共同任务。
2.1.3 培养优秀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
2.1.4 与海运行业、钢铁行业加强合作,谋划双赢模式。
2.1.5 采用有利于造船工业稳步发展和多元化经营的方式。
2.1.6 充分利用政府的相关政策,增强造船企业竞争力。
实际上,到2011年上半年,韩国已经初步达成目标,在世界大型集装箱船市场、钻井船市场获得压倒性胜利,集群内3个船舶企业巨头——现代重工、三星重工和大宇造船海洋已经开始主导高附加值船舶市场,全球集装箱船订单中,韩国的造船厂占据70%。
2.2 江苏:打造省级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链
江苏省从2006年开始抓产业链工作,其中第9条省级产业链就是“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链”,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2.2.1 要围绕“[船板、管材、涂料,船用曲轴、螺旋浆,舾装件、甲板机械等设备]——[船舶分段——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等产业链环节,支持发展南通、泰州、扬州三大远洋造船基地建设,加快建设泰州海陵、南京八卦州、灌河口三大近海及内河船舶发展基地,加快发展南京、镇江、泰州三大船舶配套集聚区。
2.2.2 要围绕“油船、散货船、集装箱船三大主力船型和高新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自主品牌船型开发,船舶设计技术开发,现代造船模式及工程化研究,关键船舶配套设备研发及本土化生产”等重点领域,建成8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形成15个满足国际造船新规范的品牌船型,主流船型本土化船用设备平均装船率达到80%以上。到2011年末,江苏造船完工量、新承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经济效益四项指标均居中国首位,船舶工业已成该省六大骨干产业之一。
3 加快浙江船舶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建议
浙江船舶产业集群正处于从“造船大省”向“造船强省”转型的关键阶段,这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完善协作配套体系、增强企业竞争实力以及优化产品结构,加快向全球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高端攀升。
3.1 支持重点龙头船企做大做强、重点船配企业做精做强
做大做强一批龙头船企,支持组建战略联盟、实施并购重组、开展海外并购,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支持金海重工、扬帆集团、浙江造船、舟山常石、浙江欧华等大型船舶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组成战略联盟或兼并成大型综合船舶制造集团、航(海)运集团。做精做强一批骨干配套企业,支持实施关键设备研发和创新成果产业化,支持引进发展中低速柴油机、甲板机械、舱室设备、大型船用螺旋桨、船用电子设备、通信导航设备、海洋工程配套设备等高端产品。
3.2 加快建设发展协作配套产业基地
着力建设一批船用关键设备产业基地,高附加值、高技术船型日益成为市场竞争焦点,海监执法船日益成为有效捍卫海洋权益的重要保障。
3.2.1 加快建设一批省级船舶产业基地。建议选择在舟山、宁波、杭州、温州培育建设特种船舶设备配套产业基地、高技术船舶设备配套产业基地和海洋工程装备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等;选择在黄岩、新昌、永嘉、遂昌等地培育建设船用模具产业基地、船用轴承产业基地、船用泵阀产业基地、船用金属制品产业基地等配套产业基地。
3.2.2 加快建设一批“军民结合产业基地”。以满足新形势下海监执法工作需要为重点,建设一批“军民结合产业基地”,加快开发形成综合性能优越、大吨位、远海/中远海航行能力的海监船以及渔政船、作战平台等一系列产品。
3.3 重视产品创新,加快产品结构优化调整
3.3.1 高端主流船舶领域。集中力量开发一批大型散货船和油船、超大型集装箱,选择推出一批市场前景较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绿色环保船型。
3.3.2 特种船舶领域。加快发展大型LNG船、LPG船、冰区船舶、海事执法船,选择培育一批高技术、高性能、高附加值船型和大型工程船舶。
3.3.3 游艇领域。积极发展高级旅游观光游艇、公务艇、商务艇、邮轮等各类游艇产品。
3.3.4 海洋工程船舶领域。以市场需求量大的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装备为重点,开发形成海洋工程船舶系列产品。
参考文献
[1] Saliola,F.,Zanfei,A.MultinationalFirms,Global Value Chains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Knowledge Transfer
[J].Research Policy,2009,(38).
[2] 杨久炎,吕晖.广东船舶配套产业技术路线图[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3] 王文涛,付剑峰,朱义.企业创新、价值链扩张与制造业盈利能力[J].中国工业经济,2012,(4).
[4] 刘芹.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过程及机制研究述评[J].工业技术经济,2012,(7).
[5] 陈立敏,谭力文.评价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方法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5).
作者简介:于晓飞(1983-),男,山东海阳人,浙江省经济技术发展公司中级经济师,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黄银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