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山铁铜矿找矿成果及远景评价
2013-04-29杨建国董传统
杨建国 董传统
摘要:经过2008~2009年度在新冠山铁铜普查工作区,基本查明了矿体的规模、产状,对矿床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文章从地质状况中的地层、岩层、构造进行实地探索分析,结合找矿结果对矿石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并对找矿远景进行探索,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和工程实践价值。
关键词:新冠山铁铜矿;找矿成果;远景评价;侵入岩
中图分类号:P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10-0131-02
1 研究区地质概况
1.1 地层
研究区仅见由上元古界张广才岭群新兴组(Pt32x)及新生界第三系中新统土门子组(N1t)、船底山玄武岩(βN1c),第四系全新统低河漫滩堆积层(Q42)。
1.1.1 上元古界张广才岭群新兴组(Pt32x)。位于研究区的北西及南西部,主要岩性为斑状混合岩、石英片岩、大理岩。矿点附近范围内主要出露大理岩,呈捕虏体产出。见少量绿泥片岩,但残留不多,仅见于矿体附近及局部地段。
1.1.2 新生界第三系中新统土门子组(N1t)。位于研究区的东南部,主要岩性为由松散胶结的砂砾岩、夹玄武岩、泥岩组成。
1.1.3 新生界第三系中新统船底山玄武岩(βN1c)。位于研究区的东南角,由气孔状-致密块状玄武岩组成。
1.1.4 第四系全新统低河漫滩堆积层(Q42)。位于研究区内各沟谷中,主要由冲、洪积成因的砾石、砂、亚粘土组成。厚度处深沟外,一般小于1m。
1.2 侵入岩
侵入岩主要分布在中部,主要由晚二叠世碱长花岗岩(P2χργ),早侏罗世的碱长花岗岩(J1χργ)。
其中早侏罗世的碱长花岗岩(J1χργ)沿北东东向分布,呈小岩珠状产出,与成矿关系密切。上元古街张广才岭群新兴组(Pt32x)与早侏罗世的碱长花岗岩(J1χργ)外接触带矽卡岩化带控制矿体。
1.3 构造
本区位于敦化-密山岩石圈断裂的北西侧东西向断裂与青梅-兰岗断裂的交汇处,断裂构造比较发育。成矿后断裂有两组,一组走向北东50°,倾向南东;另一组走向近东西,倾向北。上述两组断裂均对矿体起破坏作用,表现为切断矿体或引起岩石及矿体的强力破碎。
2 找矿成果
2.1 见矿情况
在2008年工作的基础上,2009年对研究区继续进行工作,共施工9个钻孔,其中有3个孔见矿,钻孔见矿如下:
FeⅡ矿体上施工钻孔ZK001,设计倾角为80°,设计方位185°,终孔孔深为132.10m。在29.80~33.00m见有一层磁铁矿体,见矿厚度3.20m,平均铁品位为26.70%,矿体顶板和底板均为矽卡岩。矿石类型为矽卡岩型。
在ZK001见矿的基础上,按100m线距沿走向继续施工ZK801,控制FeⅡ矿体走向的延伸。设计倾角为80°设计方位185°,终孔孔深为149.95m。在97.10~100.25m见有一层磁铁矿体,见矿厚度3.15m,平均铁品位28.90%,矿体顶板和底板均为闪长玢岩;矿体亦为矽卡岩型。
ZK4401,施工的目的是为了控制FeⅢ号矿体,方位185°,倾角80°,终孔孔深为181.5m,本孔25.25~46.73m见有磁铁矿体,假厚度21.48m,岩石中磁铁矿含量约25%左右。磁铁矿含量在岩石中分布不均,局部富集,平均TFe品位33.35%;顶底板岩性均为闪长玢岩。
矿石矿物主要为磁铁矿,偶尔可见黄铁矿、黄铜矿及方铅矿。
2.2 矿床成因分析
综合以上三个钻孔见矿情况可知:FeⅡ、FeⅢ号矿体均为矽卡岩型。其中FeⅡ号矿体的钻孔有两个见矿,但不是同一层矿体,同时后排孔均未见矿,因此说FeⅡ号矿体不连续,呈短脉状囊状、扁豆状,规模不大,这与有关的大理岩残留体规模不大相对应。控制FeⅢ号矿体的钻孔见矿厚度较大(真厚度近20m),但控制矿体走向和倾向的钻孔均未见矿,因此说,FeⅢ号矿体规模不大。
矿体类型为矽卡岩型。岩浆晚期的热液携带着相当多的金属元素,沿构造裂隙上升运移过程与围岩发生接触交代作用,热液淬取围岩中的钙质,释放出SiO2、A12O3及多种金属,由此形成了磁铁矿等金属矿物,并富集成矿。本区与矽卡岩形成密切相关的侵入岩有碱长花岗岩、中酸性脉岩(闪长玢岩),围岩为大理石。闪长玢岩在岩裂隙上升过程中与大理岩发生了接触双交代作用,形成了矽卡岩,闪长玢岩所含磁铁矿交代到了矽卡岩中,并富集成矿。由于残留的大理岩以及中酸性脉岩——闪长玢岩的规模均较小,因此注定由于而这经接触交代作用而形成的矽卡岩规模较小,而赋存其中的磁铁矿规模也就更小了。
3 找矿远景
3.1 找铁矿远景
在用槽探、浅井验证矿区东北部磁异常强度较大的Ma2异常(Ma2磁异常强度:500~900nT)面积约0.25km)时,由于地表第四系、第三系覆盖层太厚,无法解释磁异常原因;异常北西侧为负磁场区。据此推测,磁性体倾向南东,并且其东南部具二级激电异常;因此,在靠近Ma2中心处,施工ZK12001;终孔孔深242.80m,所见岩性为含磁铁矿辉长石。
含磁铁矿辉长石:浅黑灰色,中-细粒等粒结构(辉长结构),块状构造。岩石中个矿物含量:黑云母约1%~3%,辉石约占45%,磁铁矿约占5%~10%,斜长石约占50%左右。其中辉石呈黑灰色,短柱状,玻璃光泽,柱长约1mm左右,半自形-自形结构。斜长石呈白色,版柱状,半自形-自形,油脂光泽。磁铁矿成灰黑色,细粒-微粒粒状结构,以细小团块状集合体产出。岩石中见有绿帘石化。
经取样分析,全铁品位5%~10%,矿化体厚度>200m(钻孔未穿透岩体),矿化体成因为岩浆分异型。根据钻孔所见磁铁矿,说明Ma2磁异常为含磁铁矿辉长石所引起。
另外,在Ma2磁异常边缘有多个化探组个异常(Ht-10、Ht-11、Ht-12、Ht-15、Ht-17),含有Au、Ag、Mo、Pb、Bi、As等单元素异常。
在探槽中见有绢英岩蚀变带,蚀变带长度超过200m,因此综合以上资料,建议进行下一步立项工作,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1 探明深部辉长石岩体的分异情况及磁铁矿富集的可能性。基性岩体(辉长石)的副矿物为磁铁矿,与辉长岩有关的矿场主要为铁、铜、钛等。辉长岩具有较好的分异作用,含矿层常堆积于分异系列的底部,分异越好,含矿性越大。异常验证孔由于地形原因,没有布置在磁异常中心,而是布置在了异常北部边缘,是否异常中心和辉长岩体深部分异作用能好一些呢?值得研究。
3.1.2 关注附近的碳酸盐地层,与岩体接触处有可能存在磁铁矿体。因为基性岩体(辉长岩)含有磁铁矿,与碳酸盐接触,在一定条件下,可形成矽卡岩,所含磁铁矿可能交代到矽卡岩中,并富集成矿。本区含铁相对较少的闪长玢岩与大理岩发生接触双交代形成了磁铁矿体,那么,含铁较高(5%~10%)且规模较大的基性岩体(辉长岩)和大理岩若发生接触双交代作用,就有可能形成较大的铁矿体。
3.1.3 揭露辉长岩和碱长花岗岩接触带,揭露化探综合异常,对异常进行系统评价。磁异常外围存在五个化探组合异常,这些异常恰好位于辉长岩体与碱长花岗岩接触带,极有可能为矿致异常,因此要系统工作,揭露两种岩体的接触带,弄清异常成因。
3.1.4 在1/20万区调报告中,本区在北东向的敦密断裂带附近存在数条磁异常带,本次工作区内的最大的磁异常Ma2也包含在1/20万磁异常中,Ma2为基性岩体,为饶河-宁安区基性、超基性岩带的一部分。参见基性超基性岩体分布图(图1)。
图1 敦密深大断裂两侧基性岩体分布图
上图中五星基性、超基性侵入岩与敦密岩石圈深大断裂及其次一级断裂由关,为幔源活动的产物,与铂、钯、铜、镍、钴等内生矿产的形成有着密切的成生联系。五星铜镍硫化型铂钯矿床就是在超基性岩体中发现的。那么是否可以推断,其余附近的磁异常也与基性、超基性岩体有关,也含铂、钯、铜、镍、钴等金属物呢?值得深入研究。
3.2 找金远景
本矿化带位于1/100万化探异常Hs116区范围东北部,在新冠山——兴安村一带进行1/2万土壤化探时,圈出一批包括Au元素在内的综合异常。部分综合异常做了踏勘查证及槽探揭露。
土壤Ht-35、Ht-36、Ht-8及Ht-4异常皆有含金石英细脉带分布。其中,Ht-26异常南侧的石英脉带宽4m,沿走向槽探控制长度大于100m。
经刻槽取样分析,有1个样品(长度1m)含金品位0.88×10-6此前,三次拣块送样分析金品位分别为:2.9×10-6、0.88×10-6、和1.4×10-6。
另外,据本矿区2007年普查设计资料,矿区FeⅠ矿体H2号样的含金品位为1.29×10-6。
综上所述,在本区寻找金矿,仍有找矿前景。
参考文献
[1] 戴才,陈行时.黑龙江省东部中生代火山机制基本特征[J].黑龙江省地质,1999,10(2).
[2] [J]黑龙江省地质矿产局.黑龙江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
[3] 曹健.新冠山铁铜矿预查报告[R].
作者简介:杨建国(1966-),男,黑龙江巴彦人,黑龙江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七○二队高级工程师,研究生,研究方向:地质勘查与成矿规律预测。
(责任编辑:吴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