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大数据切忌意识形态歧见
2013-04-29关邨
关邨
我经常浏览《人民日报》,细心者可以发现,今年以来,关于大数据的文字陡然多了起来。经济、科技、国际乃至于新媒体的版面,多有关于大数据的文章。大数据是当下的时髦语汇,岂止纸媒,网络更是遍地开花,因为符合时代潮流。
世界著名的未来学家托夫勒30多年前就预言大数据是“第三次浪潮的华彩乐章”。大数据的重要意义在于“提高对信息的加工能力”,通过加工实现数据的“增值”。打个比喻,犹如“大海捞针”,人类发明了一种神奇的智能工具,把“0”和“1”玩到了极致,能在信息爆炸时代从茫茫宇宙中觅到你要的“珠玑”。实际上是人类在信息存储和处理能力方面不断涌现的技术大突破。
《大数据,不仅“大”在数量》。2009年全球爆发甲型H1N1流感,美国政府公共卫生机构输给了商家谷歌公司。谷歌成功地运用数据模型判断疫情态势,不仅准确,而且比政府的预判提前了两个星期。通过大数据模式推演事物发展规律的的成功案例已然不胜枚举。人们认识到“互联网数据的背后涵盖的科学、经济和社会价值,把大数据运用到商业、管理等领域,更具创新性。亚马逊用来推荐产品,阿里巴巴用来创造商业价值,都创造了奇迹。
《IT巨头布局大数据时代》值得关注。近日美国互联网领域的“诸侯争斗”,“多强争霸”,微软、谷歌、雅虎等各路英雄,锱铢必较,厮杀争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延揽技术与人才”。“互联网的未来是是移动技术的天下”,“大数据时代冲破传统的格局”,因之“大佬”们争夺的是这个新领域的领军帅才,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养猪要使用大数据》。这是中国新希望董事长刘永好的感言,他说,“养猪业看上去土一点,却是关系到千千万万的老百姓生活,关系到CPI。全国有上亿计的农户养猪,如果通过云计算、大数据对庞大的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判断,研究出一个模型,建立信息系统,养猪会变得更加科学化。”三句话不离本行,心系百姓,学问派上用场,着实令人感动。
《大数据时代的大媒体》是同行的声音,听来更感亲切和备受鼓舞。大数据时代,媒体的转型发展,既是技术问题,也是战略问题,将对未来的媒体形态和格局产生深远影响。诸如“数据就是资源”、“量身打造资讯”、“挑战也是机遇”的立论,为传媒的改革提供了新理念。“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是之谓也。
然而,对大数据持怀疑态度者却发出不同的声音,《参考消息》载文《关于“大数据”的五大误解》颇具代表性。作者克劳福德是微软研究员并兼麻省理工客座教授。他对大数据流行的说法予一一否定。诸如:“有了足够的数据,数字就可以自己说话。”——没门儿。“大数据对不同的社会群体不会厚此薄彼。”——不是这样。“大数据是匿名的,因此它不会侵犯我们的隐私。”——大错特错。“大数据将使我们的城市变得更加智能和高效。”——在一定程度上是的。“大数据是科学的未来。”——部分正确。更值得关注的是,冠有“虚拟现实之父”雅号、被誉为“未来派奇才”的拉尼尔,著书立说批判大数据,大有“杀回马枪”的意味,否定曩昔对大数据的肯定,并直接把矛头指向脸谱和谷歌,批评他们收集消费者数据赚钱——让大家不必成为政治家就能认识到,人具有可量化的价值,且理应得到补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大数据就是智能工具,优势在预测。从拥有数据,到捕捉要点,获得新的认知,创造新的价值源泉;也是量化市场、健全结构,以及和谐政府与公民关系的方法。愚以为,时下切忌戴上意识形态的眼镜生发歧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