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山旅游开发与文化遗产的利用
2013-04-29岳升阳
岳升阳
海淀区的大西山旅游已发展了30多年。1980年,改革开放不久,北京郊区的旅游地还十分贫乏,那一年北安河的鹫峰对外开放,引来市民的追捧。尽管鹫峰交通不便,高峰时一天仍有6000游客光顾,在当时可算是奇迹了。1985年,海淀文管所曾编写《海淀区山后旅游风景区文物简介》,以支持当地的旅游开发。20世纪90年代海淀区旅游局成立,开始大力推进凤凰岭的旅游开发,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使大西山旅游出现转机,先后形成凤凰岭风景区和阳台山古香道风景区。今天,大西山已成为海淀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海淀区大西山旅游虽然取得巨大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与文化遗产有关的制约因素,亟待加以解决。
解决文物产权
制约旅游发展的问题
大西山文物数量较多,有些颇具游览价值,但由于产权单位不将文物对外开放,致使一些旅游项目无法开展。在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七王坟。七王坟位于大西山的风景轴线上,是大西山旅游风景区的中心。七王坟埋的是清代光绪皇帝父亲摄政王奕譞,园寝建于法云寺旧址之上。法云寺始建于唐,金代称香水院,传为金章宗西山八院之一。七王坟分为园寝、花园和松林等部分,目前的产权单位为商务部。其中园寝部分无人值守,处于自然开放状态,花园部分由产权单位封闭管理,常年闲置。
七王坟有极高的旅游观光价值,从1985年起,当时的北安河乡政府就曾想开发七王坟,为此还清理了园寝场地,设立了说明牌。后由于得不到产权单位的配合,最终不了了之。今天,七王坟村的村民对开发七王坟旅游仍有很高热情,希望通过旅游开发,拉动村域经济发展。可是,由于同样的原因,至今无法实现。
要破解七王坟的产权障碍,可以尝试采用绕开产权,争取使用权的办法,通过合作实现旅游开发。但这样做的难点在于,产权单位属于国家部委,若得不到市区两级政府的协助,村镇两级单位很难与之对话。为此,可以由市区政府出面与产权单位洽谈开发事宜,由市区两级政府出资对文物进行修缮,然后由村镇经营或与产权单位合作经营。七王坟的开发可以使大西山南北两片旅游区真正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旅游区。
在大西山地区,类似的文物单位还有普照寺和贝家花园等,如果七王坟旅游开发取得成功,可以照此解决其他类似景点的开发问题,使这些闲置的旅游资源得到利用。
盘活小型文物和文化遗址
大西山虽然文物众多,但是由于近代时局动荡以及保管不善,许多文物古迹遭到破坏。尤其是日本侵华战争期间,山麓中的小型寺庙损失太半,给本地区文物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在今天的旅游开发热潮中,人们渴望将一些消失的文物重新复建,用于旅游开发。
以车耳营村为例,村子有多处寺庙遗址,其中的关帝庙毁于抗战时期,今已由私人恢复。村内的石佛殿仅存后殿和存放北魏石佛的石塔,但整个庙址尚存。村外的妙觉寺只有遗址和几块石碑,瑞云庵尚保留山门、砖塔和山洞。除此之外,在距村庄较远的山中,还有石窟和古香道,以及一些庙宇茶棚遗址。面对日益发展的旅游业,村中有了复建遗址和修缮文物的愿望。这样的愿望在付诸实行时,会遇到一系列问题。对政府来说,要确定哪些文物可复建,哪些不可复建,复建前是否要考古,复建是否要符合历史原貌,是否可以扩建等。对村民来说,需解决资金来源、产权归属、经营管理方式等问题。此外还要面对可能出现的宗教单位的介入问题。对此,政府部门应尽快研究,提出应对之策。
大西山地区的村落将实行原地改造,在村落改造中会遇到村中文物的保护问题。在村民无力保护时,可以将文物单位的产权转归区或镇政府,由政府出资保护,村民使用。
把杏花观赏
当做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
大西山麓的十里杏花很早就已出名,至今仍保留有一些百年树龄的老杏树,见证着杏园的历史。在北京地区,每年春天最先开放的果树花就是杏花,它在寒冬过后的单调景色中抹出一团美丽的色彩。由于受到海拔高度的影响,大西山的杏花总是沿着山坡由下向上渐次开放,形成下浅上深的变化,宛如缭绕于山脚的彩云。由于地势开阔,面积广大,大西山麓成为春季踏青观花的佳境。
多年来,随着旅游设施的建设和果农改换树种,杏林有被分割和面积缩小的趋势,而杏花的旅游潜力却未发挥出来。要保护和扩大杏花资源,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果农的支持,更需要通过旅游观光使果农得到实惠。希望能把大西山的杏花节作为一个统一的项目开展起来,形成规模和声势,以产生较大的影响力。为了保证杏花节可以长期开展,可把杏花观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把杏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地予以保留。
让历史题材的旅游项目
设计符合当地实际
大西山地区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起进行了多次旅游规划,规划项目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有的历史题材项目由于不符合实际,以致多年无法实现,使旅游开发失去方向。例如,在凤凰岭景区有一个车耳营村,不知何时,人们将该村的旅游主题定为古代兵器,理由是车耳营村名来自于明代车营,明代车营是戚继光镇守长城时所建的兵车营。既然兵车是兵器,车耳营村的旅游主题也就成了古代兵器。这样的设计给车耳营村出了一个大难题,虽然村口建起戚继光雕像,村中修建了反映兵车的浮雕,但这并没有换来旅游的大发展。没有办法,村里只能退而求其次,以古代的车为主题。可是,在这山岭之中又如何展示古车呢?仍然是一个难题。
其实,车营并不只是战车,也还有运输的功能,戚继光就曾建有辎重车营用于运输。在房山也有车营,因为那里有煤矿和采石场。海淀车耳营旁边的白虎涧曾是明朝北京主要的采石场之一,出产“豆渣石”,即花岗岩。这些石料皆用车运,供应京城和陵墓建设,位于它旁边的车营当为运石而设。车耳营村民的传说给我们提供了另一个信息:车耳营曾有采石场,北京城的御路是用车耳营的石料建的。北京城外连接海淀等处的石板御路不是明代所为,而是清雍正年间兴建的,它或许表明清代的采石已经扩展至车耳营村。海淀一带出土的御路石板与车耳营石材质地相似,或可佐证这一传说。
正是这里的石料开采和运输,支持了北京城的建设,也把小山村与海淀的“三山五园”联系起来。如果沿着这样的思路去挖掘旅游资源或许比兵车、兵器更切合当地实际。
制定有利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旅游发展战略
自从20世纪90年代制定大西山第一个旅游规划以来,大西山地区已经制定过多个旅游规划,提出的发展战略引导了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然而旅游形势不断变化,汽车时代代替了昔日的公交车时代,科技园区在山后发展起来。在此新形势下,需要确定新的发展战略。
大西山新的旅游发展战略应充分考虑本地实际情况,兼顾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应避免旅游规划中容易出现的一味求高、求大的趋向,不追求高端消费和大型娱乐项目,也不追求成为国家或世界的旅游目的地。而应首先把大西山当做海淀的后花园来对待,注意与海淀的大学和中关村的科技园结合,在挖掘观光旅游潜力的同时,发展面向本地区的会议、休闲产业。
旅游项目的开发应注重景观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尽快制定景观和生态保护规划,避免旅游开发对景观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尤其是要注重历史景观的保护。山麓及山前洪积扇上的开发项目应以中小型为主,分散布局,建筑体量不宜过大,以免对景观和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大型项目应安排在北安河路以东的平原地区。
尽快制定文物保护规划和文物修缮计划,确定文物复建的原则和标准,引导文物的合理利用。深入挖掘文化遗产资源,有计划、有限度地恢复一批文物古迹。同时解决好春季防火封山与妙峰山古香道游的关系,为妙峰山香会期间的古香道游创造条件。应增加文物保护单位的数量,在确定文物保护单位时可适当降低门槛,将尽可能多的文物纳入到保护单位中来。
应将大西山地区纳入到城市管理的体制中来,对区域内的建设严格管控,杜绝私搭乱建和无序发展,以避免对历史文化景观造成破坏。
(作者系历史地理学者,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