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觉寺:历史与心灵的归宿

2013-04-29张越

中关村 2013年7期
关键词:西山玉兰文化

张越

一千多年前的辽代,契丹人因游牧民族“尊日东向”的习俗创建了坐西朝东的“清水院”;几百年后的明代,农耕文明的汉人皇帝将其易名为“大觉禅寺”。从肉眼可见的“潺潺流水”到见性成佛的“大觉大悟”,这座千年的禅宗古刹,向世人默默展示着从“物质”到“精神”的心路历程。

1988年底,北京市文物局正式接收大觉寺,1989年正式成立管理机构,拉开了文物抢救事业开发的序幕。

转眼二十多年,一个“历史遗存”与“传统文化服务业”共生的“西山大觉寺”屹立在京城西北,成为文博事业与旅游服务业的成功典范。

1997年,“明慧茶院”进驻大觉寺,为大觉古刹带来一阵新风,尽管在浓厚的历史文化环境中,却体现了中华传统文明儒雅蓬勃的产业活力。

大觉寺的前世今生

坐落在北京西郊阳台山东麓的大觉寺,创建至今已逾千载,历辽、金、元、明、清五代的世事沧桑与荣枯兴衰,虽然琳宫梵宇时增时损,山门浮屠时圮时复,但钟磬声声不觉,游人时时如织,可谓一直独颖丛林、享誉京师。

大觉寺始建于辽代,时称清水院。因文献无征,其具体的创立时间,目前尚难确定,今天我们仅能根据原立于门头沟斋堂川村双林寺的辽统和十年(992年)石经幢题记及现存与大觉寺内阳台山清水院藏经记碑的记文,推知早在辽圣宗耶律隆绪统和年间,该寺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并在属地辽玉河县内诸寺中,居“领衔”地位。

大觉寺在金代的情况,不见载籍,至今也未发现相关的金石文献。但据明末刘侗、于奕正所撰《帝京景物略》一书,记述该寺即“金章宗西山八院,寺,其清水院也”。可知有金一代,不仅扔沿袭了清水院之名,法脉相承,而且被金朝的第六代皇帝完颜璟辟为离宫别院,列为西山名胜“八大水院”之一,因此使这座帝都远郊的佛教寺院与皇家发生了直接的联系。

金、元易代之际,战乱频仍,西山八大水院多劫灰瓦砾。根据明宣德三年(1428年)《御制大觉寺碑记》中“北京旸台山固有灵泉佛寺”的记述推测,元代和明初的百余年间,该寺曾名灵泉寺。

明宣德三年(1428年),宣宗朱瞻基奉其母孝昭太后之命,出内帑返修了凋敝已久的灵泉佛寺,并更其名为大觉寺。除了这次大规模的翻修外,明英宗正统十一年(1446年)、明宪宗成化十四年(1478年),明朝皇室对大觉寺先后进行了两次较大规模的修葺。而后一次修建,仍系由宪宗生母周太后出资,竣工后,则派周太后从弟周吉祥主持寺务。至此,大觉寺这座敕建禅院,便一度兼有了太后家庙的地位了。

明代的中早期是大觉寺历史上第二个兴盛阶段。由皇家内廷出钱建设的寺院建筑,基本保留至今,也奠定了今天大觉寺殿堂门庑的格局和规模。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至清中期,为大觉寺历史上的第三个兴旺时期。大觉寺作为京郊的一座敕建禅寺和雍、乾两代皇帝的行宫,不仅得到皇家的格外重视和多次修缮,建筑面积与日俱增,而且以其园林的秀丽,环境的优雅,及当家僧侣们法理修养的精湛,一直都是远近缁素求法拜佛、修心明性的一处伽蓝圣地。

民国和抗战时期,军阀混战,日寇入侵,使大觉寺香火冷落。1937年,随着北平沦陷,大觉寺一度被日伪军抢占为军事据点,千年古刹遭到了惨重破坏。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在积极保护文物的基础上,对残破的建筑进行了多次维修,今天已基本恢复了明、清两代寺院建筑的面貌。尤其在1989年北京西山大觉寺管理处成立之后,拉开了文物抢救的事业开发的序幕,并打开了大觉寺历史文化传播的重要窗口。

在传承中创新

“大觉寺不仅是一座寺院,更是传播丰富历史文化、传统艺术、文物古迹和名木古树乃至科普知识的博物馆。”北京西山大觉寺管理处主任姬脉利说。

无论是大觉寺的建筑文化、精美的佛像、丰富的文物,还是院内清泉、古树、玉兰、翠竹环保的优雅环境,以及享誉京城内外的明慧茶院和素斋文化,都是吸引国内外游客源源不断地来到这里的基础和原因。

姬脉利认为,大觉寺作为一个博物馆,不应当只是一个单纯怀古思今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应该成为人民群众享受优雅、体验静谧的文化氛围和获得知识、接受熏陶、收获启迪的文化场所。“内容”才是一个博物馆的价值所在,也是一个博物馆的灵魂所在。

最近几年,北京西山大觉寺管理处坚持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进行文化创造,以此来最大化发展、挖掘大觉寺的价值。这里先后举办过大觉寺历史文化展、大觉寺素斋文化展——素食与养生、金鱼科普知识展、书画作品展等主题展览,并在银杏节期间与北京辽金城垣博物馆合作,引进“北京辽金元佛塔图片展”巡展。大觉寺在每年春秋两季还举办玉兰节和金秋银杏节。在中秋,明慧茶院内还上演古琴大师龚一、陈雷激,斫琴师王鹏等名家演奏古曲,使前来游览的游客既能体验皇家寺院的庄严、安宁,也能深切地感受到佛教艺术、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浓郁气息。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与大觉寺结下了不解之缘。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现代的冰心与吴文藻、俞平伯、朱自清夫妇、陈寅格、郭沫若、季羡林等人也都于此地结缘。于是北京西山大觉寺管理处的领导们有了建设“大觉书院”的创意。姬脉利介绍,“大觉书院”以文化讲堂为特色,加强与各高校、科研机构、专家学者之间的合作,搭建高层文化传播平台,推出精品文化系列公益讲座。

此外,因大觉寺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京西重要的根据地,这段特殊的红色历史背景,将红色旅游融入到大觉寺旅游文化之中。姬脉利将带领管理处的专业人员还将挖掘近现代历史文物资源,开展红色旅游项目。

历经一千多个寒暑交替和五个封建王朝的政权更迭,大觉寺既完整地保存了一处古代建筑群落,也保留了造像、碑刻、经板等许多珍贵的佛教文化遗存。从现存殿堂建筑看,大觉寺是一处典型的汉传佛教寺院,其建筑设计、殿堂配置和园林布局,是中华民族光辉文化的凝结,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与美学价值。

此外大觉寺还藏有各类文物千余件。其中寺藏契约文书百余件,其时间上起清康熙初年,下至民国初年。这些契约文书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土地制度、宗法制度、风俗人情等多方面。具有研究寺院经济、社会风俗、土地制度等多方面的价值。

古寺禅茶

1997年,一位游人来到西山一带迷了路,于是借住古寺,晚上和管理寺庙的人剪烛夜话,偶然心血来潮,想在这座幽静僻远的古寺中创办点什么,三谈两谈,茶院便应运而生,谓之“明慧茶院”。

明慧者,明达、智慧之意也。茶院旨在以品茗饮茶为导引,帮助人们追索明达、智慧之精神境界。文人学者、高僧硕儒们无不沉醉于山寺的绮丽之景,端坐于茶室,驻足于庭院,品斋于绍兴菜馆,夜宿于玉兰院落,无不能感受到历史之深邃,文化之幽远。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曾经在文章《大觉明慧茶院留下品茗录》里写道:

“我现在希望得到的是一片人间净土,一个世外桃源。万没想到,我又无意中得到了净土和桃园,这就是欧阳旭在大觉寺创办的明慧茶院。我每次从燕园驱车往大觉寺来,胸中的烦躁都与行车的距离适成反比,距离愈拉长,我的烦躁愈减少,等到一进大觉寺的山门,我的烦躁情绪一扫而光,四大皆空了。在这里,我看到了我的苍松、翠柏、丁香、藤萝、梨花、紫荆,特别是我的玉兰和太平花,它们都好像是对我合十致敬。还有屋脊上蹿下跳的小松鼠,也好像对我微笑。我想到我前不久写的那一副对联:‘屋脊狂窜小松鼠,满园开满太平花。不禁心旷神怡,虽古代桃花源中人,也不得不羡慕我了。”

茶院中的茶室主要集中在南玉兰院。走进南玉兰院,立刻有柳暗花明之感。北京西山大觉寺管理处业务部馆员王松介绍,南玉兰院的主要建筑为四宜堂,是以雍正皇帝的书斋之名命名的。院中有一株玉兰树,树龄已逾三百年,是迄今为止北京最老的一株玉兰树。每逢花期,树上朵朵银葩犹如新装素娥随风而舞,翩翩而动,令人眼花缭乱。香茗涤除尘烦,美景更添茶兴,来宾既可品饮到各种名茶,还可在精美茶食及古筝的伴奏下观赏传统茶艺表演,别是一番高雅的享受。如今,每年都有海内外的琴界大师、文人雅士云集大觉寺“憩云轩”,参加“古琴会”,吸引诸多游客前往。

品茗亦有道,座谈皆良友。虽然现在都市生活方式丰富多彩,但人们却很难找到内心的安宁、震撼与共鸣。京西大觉寺却能为人们提供这样一个去处,这里春有玉兰芬芳,花事繁忙;夏有浓荫蔽日,山风飒爽;秋有松涛隐隐,古木溢香;冬有森森古木,淙淙泉响。诸景诸人诸事,皆如天成,相得益彰,让人们在传递和享受真、善、美中找到心灵的归宿。

猜你喜欢

西山玉兰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安奇奇与小cool龙(本季最终回)
安奇奇与小cool龙(第五回)
Analysis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Marketing and Social Media Marketing Strategy
观西山
谁远谁近?
西山闲笔
用拔河绳上好耐久跑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