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词风成因探析
2013-04-29周建华
周建华
摘 要:南唐后主李煜以其杰出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化史上享有崇高地位。特殊的社会背景、生活环境与经历,形成了他自身的人格,从而进一步形成了其词独创的艺术风格特点。本文通过解读李煜的社会背景、生活环境与具体个人经历,阐述李煜词风格形成的原因,借以更深刻地理解李煜作品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风格;生活经历;形成原因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7-0171-03
李煜的词一般以975年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描写纸醉金迷的宫廷生活和风花雪月的男女情事,题材较窄,词作风格依旧沿袭花间词的特点。后期词是指李煜降宋后“以血书就”的表达物是人非、江山易主的词作,其代表作品《浪淘沙》《相见欢》《虞美人》等,都属于李煜后期词作。李煜词不同于花间词的脂香腻粉,他的词有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显得情意深沉,风格哀婉,直抒胸臆。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李煜的词首先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直抒胸臆,倾吐身世家国之感,情真语挚,一改以往词以艳情为主的风格;其词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深刻而生动地写出了人之常情,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其词语言精练自然,情味隽永,形成清新流丽的艺术特色。后主词缘何有如此词风,其词的影响为何如此深远,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时代背景
五代十国时期,由于各国干戈四起,战乱纷生,时代文化由豪迈奔放渐渐转变为沉潜幽微,由热情洋溢渐渐转变为感古伤今,乃至悲伤自吟甚至于无病呻吟。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文学题材多沉迷于艳情,意境多深细幽微。李煜的前期词无任何政治功利色彩可言,这也和李煜的性格有一定的关系。其词作内容多表达追求娱宾遣兴的生活享受,如《菩萨蛮》(花明月黯笼轻雾)、《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等词作;而后期词如《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望江南》(多少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等等,都写得质朴凄凉,能够从中觉察出其中一种真挚纯真的情感。这都显示了整个时代文化背景对他词作风格的影响。
五代十国时期,相对于中原地区,南唐政治较为安定,商业繁荣,赋役也较轻,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的相对安定,当中原地区因连年征战不断,只有南唐成为一块净土,自然成了人们追求向往的所在,也是南唐吸引文人的最主要原因。这也投李煜之所好,为李煜在词的创作上提供了基础和平台。而南唐都城建在金陵,众所周知,“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金陵的繁荣,必定会滋生出上层士大夫的奢靡享乐之风。在这种社会风气影响下,在李煜无心于治国的情况下,加之李煜治国无方,对宋无奈,于是其词作内容转向了离愁别绪、伤春悲秋、男女情爱及醉生梦死的狭小境界和人生追求。如“笙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醉拍栏杆情味切。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啼清夜月”(《玉楼春》)、“红日已高三丈透”、“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浣溪沙》),无不表现出一种奢靡享乐的宫廷生活。以上词作全是李煜前期所作,他的后期词虽然不是表现这些宫廷生活,但是试想一下,要是没有年轻时的奢靡生活体验,怎么会写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的绝唱?因此可见,地缘因素和社会风俗对李煜词的风格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南唐从先主李昪篡吴建国(937年)到后主李煜亡国(975年),经三代君主,从兴盛到亡国,时长38年。后主李煜即位时正处于南唐去帝号、岁岁纳贡的危难之际,强敌在侧,虎视眈眈,对李煜来说,也是有心强国,无力回天。又由于李煜“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从小就娇生惯养,从不参与政治的李煜,怎么可能挽救这个行将就木的国家?加上他独特的心理人格特征,本就不愿从政,形势逼人之下只好纵情声色,作犬马之乐。这一个特殊历史环境,就造就了他早期词的艳情淫靡,并为后期词的哀婉长恨打下了历史铺垫。
而李煜的家庭,也是充满了不幸与悲伤。李煜即位之前,亲眼目睹了同室操戈、勾心斗角的宫廷争斗,经历了皇兄太子弘冀毒死其叔父李景遂和时刻受到他人猜忌的惶惶时日,这形成了他的忧患心理。而后在他28岁时次子仲宣夭折,大周后郁郁而终以及母亲钟氏圣尊后去世,这种失去至亲之痛,是他后来“人生愁恨何能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种至悲至痛绝语的历史出处之渊源,也是其此阶段词作内容仅局限于人生无常、秋夜凄凉、独处寂寞和悼亡哀感等内容的重要原因。975年北迁之后,李煜词作内容主要写江山易主、物是人非的人生体验。
二、个性特征
1.早期生活的率真快乐。李煜早期生活其目的在于追求人生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闲荡生活,以解除他生活中的烦恼和苦闷。如“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渔父》)开篇选取两个场景来表现渔父的生活环境,一是江上,千里浪花翻滚如雪,一望无际,境界阔大。浪花翻滚,本是“无意”,而词人说“有意”,就写出了渔父与大自然的亲和感。江涛有意卷起雪浪来娱乐渔父的身心,衬托出渔父心情的快乐轻松。岸上,一排排的桃花李花,竞相怒放,把春天装点得十分灿烂。江上岸中所见,尽是美景。接着写渔父的装束和生活,身上挂着一壶酒,手里撑着一根竿,想到哪就把船撑到哪里,想喝酒随时都可以喝上几口,高兴了就唱首渔父歌,多自由,多快活!这世上像我这样的自由人,能有几个?结句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写出,实是作者对渔父的羡慕。
2.无心政治的人生追求。李煜受其父亲李璟的影响,性格敦厚而懦弱。他生活的时间被艺术创作和娱乐生活充斥着,在他的心目中,艺术创作和娱乐生活胜过皇权。即使他无心政治,但历史偏偏和他开了个玩笑。他的几个哥哥相继夭折,唯独长兄弘冀对皇位青睐已久,因此视李煜为眼中盯,但弘冀仅活到19岁。这样,历史的重任又无情地落在李煜的肩上。我们说李煜无心政治,李煜为了免受兄长的迫害,于是不过问任何政事,每日诵经参禅,潜心于词文书画,给自己起了个“钟山隐士”的别号。他登基以后便向宋太祖表明心迹:“自出胶庠,心疏利禄,披父兄之荫育,乐日月以优游,思追巢许之余尘,远慕夷齐之高义。”(《即位上宋太祖表》)他虽然讨厌政治,但历史却把他推到了帝王宝座,他还得处理国事,还得搞好和宋之间的关系,还得平衡大臣各派权力。可是李煜并没有因为政治的羁绊而放弃了自己的文人梦想,他以宴游享乐为追求,以文学创作为寄托,用情真语挚的词篇倾诉着自己的人生命运。
3.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观察。李煜除了继承了他父亲李璟“天性懦懦,素昧威武”的性格外,又接受了南唐宫廷浓郁的文人氛围等集体无意识的深刻影响,加之生性懦弱、多愁善感以及戏剧性的人生际遇,所以无论早期还是晚期他的作品都被染上了忧郁的色彩。他内向的性格和多愁善感的气质使他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观察力,给他的文学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如“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作者就这样开门见山地写出了特定的环境和心情。在对这种特定的环境和心情描述的选择上,便是“砌下”的“落梅”,然而这落梅像雪花一样从树上坠下纷繁杂乱,通过这种环境的烘托出词人离愁满怀的心绪。作者立于树下,可能是时间久了,梅花落在身上,刚刚拂拭干净落梅又撒满一身,梅花的拂之不尽映射出作者满怀愁绪推排不开。作者在这里将梅花和雪花合二为一,写“梅”用“乱”字,写“拂”用“满”字,这些看似寻常的景物,经作者的遣心运用对于突出表现作者心绪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雁来”而“音信”不至,“路遥”而“归梦”难成,作者将想念亲人时看到空中大雁却盼而徒增失望之感。这种思念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于是寄托于梦,然而结果却是“归梦难成”,陡增伤感。失望至极,伤感至极,远望到无边的春草,于是引出“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作者用具体可感的春草比喻无穷无尽的离愁,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三、生活经历
1.血雨腥风的政治斗争。众所周知,皇权的争夺可谓血雨腥风,但李煜真的不想涉足皇位,其幼年非常幸福快乐,但其父李璟继承皇位后,李煜的兄弟们便开始争夺太子之位。因为他有一副阔额、丰颊、骈齿、重瞳的非凡相貌,特别是重瞳的相貌更引起了兄弟们的猜忌,因重瞳的相貌被认为是帝王之相,传说中的舜和楚汉相争的项羽便是重瞳这种相貌。于是李煜便成为心胸狭窄、阴险毒辣的长兄弘冀的眼中钉。据《南唐书·后主纪》载:“文献太子(李弘冀)恶其有奇表,后主避祸,惟覃思经籍。”李煜一是无心于皇位,二是为了免遭杀身之祸,于是他开始追求书画、音律、鉴赏和诗文等自己喜好之事,视功名利禄视为身外之物,对于国家大事他一概不问,这种倾向在一些作品中均有反映,如“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渔夫》)向我们传达出悠然散淡之意境和作者隐遁避祸的思想。
2.为之沉醉的娱乐生活。虽然李煜有一段时间为避嫌而表现的隐遁避世,但是他骨子里的真挚纯情是一时的隐遁抹杀不掉的。早在李煜继位之前,后唐就向宋纳贡称臣,李煜继位之后,仍对北宋卑躬屈节,不断以金帛珠宝讨宋朝皇帝的欢心。李煜不关心政事,常常在宫中歌舞宴饮,通宵达旦。此时期他的词写宫廷享乐生活的感受,不加掩饰地表达自己的沉迷与陶醉,特别是李煜娶了大周后之后。娥皇,生得明眸皓齿,非常美丽,早就美名在外。娥皇不但容貌秀美,而且还精通诗书,善长歌舞,熟知音律。与娥皇的结合就像在李煜的生命之泉中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他那孤独单调的生活从此变得摇曳多姿、绚丽多彩。《玉楼春》就是他此时期生活的写照。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笙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未切。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这首词写的是宫中春夜歌舞宴游之乐,上阙写宫廷舞女表演的场面,下阙写舞会结束,李煜兴犹未尽,出宫赏月。“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宫女们化妆完毕,个个肌肤雪白,光彩照人。宫女们人数众多,排列整齐。春殿上美女如云,她们队列整齐,鱼贯而入,场面壮观。“笙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这两句写音乐演奏,李煜笙箫优美的乐声飘荡于云水之间。《霓裳羽衣曲》原是盛唐时的大曲,安史之乱以后曲谱失传。嗜好音乐的李煜得到它的残谱,经过天资聪慧又善音乐的王后大周后的整理,失传近百年的《霓裳羽衣曲》又重现人间,现在演奏这首盛唐时的名曲,欢愉之情尽在其中。宫中香料的香气随着风飘散,作者沉醉其中,兴奋地伴着曲调在栏杆上打着节拍。欢宴完毕,就不要点红色纱灯小心翼翼地打道回府了,放开马蹄任由它带你去任何地方吧。李煜的宫廷享乐生活在此词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正如郑振铎先生所说:“此正后主至情流露处。他心里不愿哭庙谢民,便不哭庙谢民。此种举动,实胜于虚伪的做作万万。好的作品,都是心里想什么,便写什么的。”
3.亲人逝去的沉重打击。李煜的宫廷享乐生活的高潮是在娶了大周后之后,而结束,则是大周后病逝。大周后是在乾德二年的十二月去世的,仅仅过了一个月,出现在葬礼上的李煜就已经由一个“明俊蕴藉”的28岁青年,变成了一幅“哀苦骨立,杖而后起”的形骸。这种内心的悲痛哀伤,导致他这一时期的作品,在词风上也有了很大转变。
如他为大周后作的悼词《鳏夫煜》:“天漫漫兮愁云噎,空暖暖兮愁烟起。蛾眉寂寞兮闲佳城,哀寝悲氛兮竟徒尔。呜呼哀哉!日月有时兮龟蓍既许,萧前凄咽兮旗常是举。龙一驾兮亡来辕,金屋千秋兮永无主,呜呼哀哉!木交枸兮风索索,鸟相鸣兮飞翼翼。吊孤影兮孰我哀,私自怜兮痛亡极。呜呼哀哉!应寤皆感兮何响不哀,穷求弗获兮此心隳摧。号亡声兮何续,神求逝兮长乖。鸣呼哀哉!杳杳香魂,茫茫天步,血抚榇,邀子何所。苟云路之可穷,冀传情于方士。呜呼哀哉!”
又如“樱花落尽阶前月,象床愁倚薰笼。远似去年今日,恨还同。双鬟不整云憔悴,泪沾红抹胸。何处相思苦,纱窗醉梦中。”(《谢新恩》)这首词充分显现了这位南唐后主的怀念从善。樱花随春去而掉落满地,但相思却依然恼人,台阶前的明月高挂,照着坐卧在象牙床而斜倚薰笼的愁人儿,但只令人愁上加愁,就好像去年的今日一样。佳人只因相思苦而无心整理散乱的头发,而脸色也显得憔悴无光彩,泪沾湿了衣裳,却无人怜爱。唉!有谁能了解相思的滋味呢?
爱妻的逝去,加上不久前爱子的夭折,对这个年仅28岁的风流后主打击之大,真是难以想象。这种家庭突变,是他这一段时期词风转变的主要原因。
4.被俘亡国的屈辱经历。974年宋兵大举进攻金陵,975年11月攻破城池,后主肉袒出降,白衣纱帽待罪于明德楼下,被俘到汴京。从此以后,李煜开始在汴京过着俘虏、亡国奴的生涯。两年多的俘虏生活中,从一国之君的尊贵身份降为卑贱的俘虏,这对李煜可说是一种难堪、屈辱的人生体验。他被幽禁在汴京城内的一座小楼里,门口有士兵严加看守,惟有得到批准,才能会见宾客,完全丧失个人的自由。最令李煜难堪的是他的爱妻小周后,入宋宫受到屈辱的遭遇。有一次,宋太宗让李煜的故臣徐铉来见李煜,他相持大哭,默不作声,忽然长叹一声说:“悔当杀了潘佑、李平!”可以看出他当时是怀着多么悲苦和悔恨的心情!他这种心情,真实地反映在他这时期词的作品中。
这个阶段李煜所作的词作无一不是这种物是人非、江山易主的感情宣泄,无一不是意图东山再起、梦回故国的渴望,并且李煜能将这种胸中之闷、心中之忧、眼中之泪写得毫不做作,其词感情厚重深沉。作者可借月抒怀,可临楼远眺,通过环境的烘托渲染将词人愁肠百结、纷繁杂乱的情怀表现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如《浪淘沙》:“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行珠簾闲不卷,终日谁来?金剑已沉埋,壮气蒿莱,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再如《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后期的词作,因其沦为阶下囚的身世变化,是他在“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绝望之境中唱出的生命之歌,他由一个醉心于歌舞宴乐、沉湎于温柔之乡的一国之主,降为失去自由的囚徒。李煜所遭遇的是一种沧海桑田的巨变,所感受到的是一种血泪交织的深哀巨痛,他的这种感受在他的后期词中喷涌而出,这些或追怀故国、或反映现实状况的词作,处处充满了愁苦与悲凉,抒发了国破家亡身为臣虏的哀痛心情,以致于我们在读他的后期作品时,不禁会发出“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感慨!
由于文学素养的积淀,由于生活经历的曲折变化,也由于李煜对人生、命运、生死、感情的进一步理解,入宋后的李煜在词的创作中已达到了其文学创作的顶峰。命运的巨变成为李煜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他承受着巨大的内心悲痛写出了深博沉郁、脍炙人口的几十首词,进而一举跃上词坛之巅。他是个失败的政治家,但却是个成功的词人。他致力于诗词文学的海洋,无心政治但上天却和他开了个天大的玩笑。对于纵身于文学艺术的他,从来没有从政的期盼,潜心于诗词艺术却成为九五之尊,这是他的悲哀。但是很残忍的,正是这种他个人的悲哀,才赋予了他多姿多彩的人生,多变的经历,丰富的情感,从而形成了他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后主词。
参考文献:
〔1〕高兰,孟祥鲁.李后主评传[M].齐鲁书社,1987.
〔2〕杨海明.唐宋词论稿[M].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3〕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4〕唐圭璋,等.唐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
〔5〕夏承焘,等.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张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