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学生群体的差异性分析与对策
2013-04-29周荣敏雷延峰
周荣敏 雷延峰
摘 要:困难学生群体中导致个体困难的原因来自于经济、心理、学习、就业等不同方面,他们在角色转变、知识技能提升、就业和考研等不同阶段的困难需求也各不相同。针对困难个体需求以及阶段需求的差异性,应采取不同的措施和对策,将资助工作贯穿育人的全过程,这将有助于持续地推动和开展学生资助工作。
关键词:高校;困难学生群体;差异性;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7-0081-02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困难学生群体的规模与范围在逐渐扩大。造成困难群体中个体困难的原因和时期不同,他们的个体需求也存在很大差异。面对这种现状,必须认真分析困难个体的差异性以及他们在不同发展阶段需求的差异性,采取不同的具体措施与对策,以充分发挥国家资助政策体系的助困育人功能。
一、困难个体需求的差异性
同样是困难学生,导致困难的原因不尽相同,其需求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一)经济困难学生的需求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大学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这类大学生面临比中学阶段更高的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开销。为了节约支出,他们省吃俭用,尽可能减少生活支出,降低学习成本。经济压力是这类学生的最大压力,经济需求是他们的最基本需求。这类学生需要国家、社会和学校各方面的帮助,才能顺利完成学业[1]。
(二)心理困难学生的需求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中国贫困高考生调查报告》中指出[2],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压力巨大,人际关系趋于封闭,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低,甚至对社会持极端的观点。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自农村和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单亲家庭、亲人重病家庭,在生活背景、生活习惯、知识面等方面与其他学生有一定差异。他们背负着经济与心理的双重压力,不愿意主动与他人交流,对未来感到迷茫,过度敏感,防范意识强,极易受到伤害。自卑、封闭、抑郁、无奈等不良心理影响着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如果这些心理问题不及时解决,就很容易产生焦虑症、抑郁症,使学生丧失对自己、对生活的信心,情况严重的则会产生自杀倾向和自杀行为。而这类学生通常不懂得该如何去化解心理困惑,渴望能够倾诉,缓解心理压力,得到老师和同伴的理解和尊重。这类困难学生更迫切需要心理方面的援助。
(三)学习困难学生的需求
学习困难学生是指那些智力正常,没有感官障碍,但在知识、能力、品格、方法、体质等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达不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或医疗措施给予补救或矫治[3]。学习困难一般有三种表征:一是学习基础差,或学习方法不当,学习刻苦,但成绩不理想,挫折感较强;二是发展目标不明确,学习热情低,或学习时间不足,导致成绩大幅下滑,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三是由于经济困难、心理问题等因素的影响,压力过大,导致成绩较差。这类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学习能力强且学习成绩优秀,自尊心使他们内心表现出强烈的学习愿望,渴望得到良师益友的辅导和帮助。
(四)就业困难学生的需求
就业困难学生是指就业愿望强烈,但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而无能为力的学生。女生、身体残疾学生、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能力素质储备不足的学生容易出现就业困难现象。如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他们需要花费相当大的精力和时间筹措学费、生活费等费用,学习成绩不理想,能力素质储备不足,无法支付校外招聘会或用人单位面试的相关经济支出,加之心理压力,他们在求职过程中更容易受挫和就业限制。这类学生迫切需要更多求职机会和就业帮助。
二、困难个体需求时段的差异性
刚进入大学,经济压力是困难学生群体的主要压力,经济需求是他们最基本的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发展阶段的困难学生群体中个体需求呈现出明显的时段差异性。
角色转变阶段,即新生入学第一学期,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面临着比中学阶段高的学费和生活费开销,内心矛盾、焦虑,加之生活环境改变,非智力因素竞争加大。在这个角色转变阶段,这类学生最大的压力是经济压力,经济资助是他们的迫切需要。
知识技能形成提升阶段,即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至大学三年级,大学生应注重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增强动手动脑能力、生存能力和做人做事能力。进入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后,学生对所学专业有了一定认识,发展目标开始明确,发展方向逐渐清晰,独立意识增强,奖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国家助学贷款等资助可缓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但其中部分学生因学习精力不能集中,学习时间无法保证,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压力增大,以及非智力因素竞争处于劣势等原因,不断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开始出现自卑、冷漠、自闭、敏感、多疑、抑郁等现象,甚至出现攻击倾向,如果不注重引导,会诱发严重的心理疾病。此阶段,学生希望得到良师益友的个性化指导,少走弯路;期望得到较多的素质培养、能力锻炼等方面的机会,减少与其他同学的差距,得到理解和尊重。
大学四年级,大学生进入就业和考研选择阶段。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需要通过在校期间的知识学习积累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在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中体现自身价值。在就业求职过程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证明自己能力的证书和创新成果较少,加之经济拮据、心理压力大、自信心不足,担心在求职过程中受挫,他们需要更多求职机会和就业技巧辅导。而选择考研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希望缓解经济压力,轻松学习,减少后顾之忧。
三、解决困难个体需求的对策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学生个体困难的原因和困难程度有一定差异,他们在大学不同阶段的需求也有一定差异。对学生的不同困难若不进行有效帮助,可能会相互转化和衍生,出现复合型困难,甚至会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只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措施和对策,才能合理调配资助资源,有效遏制学生由单一的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心理困难、就业困难等向复合型困难转变,保证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
对于经济困难的学生群体,在他们考入大学后,首先,可通过学校开设的“绿色通道”按时报到。入校后,学校对其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进行核实,采取不同措施给予资助。其中,解决学费、住宿费问题,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以国家励志奖学金等为辅;解决生活费问题,以国家助学金为主,以勤工助学等为辅。其次,国家应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面向高校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共同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通过国家、社会、学校的共同努力,他们的学费、生活费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和帮助。最后,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重点应放在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程序规范、认定制度健全、认定标准科学和资助资源合理调配上,尽可能做到认定准确、公平、公正,并结合这类个体实际需求,合理调配资助资源,尽可能做到按需施助、应助尽助、合理资助,切实让他们得到经济帮助,缓解经济压力,安心学习。
对心理发育尚未成熟稳定、社会阅历不太丰富的大学生,开展长期而持续的心理援助,有助于及时消除或缓解他们成长过程中所积压的消极情绪和精神压力,有利于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对心理困难学生的心理援助重点应放在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上。学校应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党、政、工、团的作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广泛深入开展谈心活动,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生活、交友、择业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制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培養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优良品格,增强学生克服困难、承受挫折能力;建立学校、院系、年级、班级、宿舍、兴趣小组等不同规模与范围的心理干预体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针对学习困难或学习能力差的学生,任课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应多引导,多帮助,多鼓励,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接受效果;院系应组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通过“朋辈辅导”,为他们答疑解惑;邀请高年级学生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同学习困难学生谈体会、讲技巧、授方法;辅导员应加强学生管理,增强预见性,及时了解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因素,帮助解决学生实际困难,消除困惑,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和效果。
对于就业困难的学生,高校的就业扶持重点应放在就业能力提升和就业指导服务上。学校应挖掘校内外资源,建立校内外大学生实践、实习、创新创业基地,鼓励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实践、实习、创新创业活动,提升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做好就业能力储备;多开展素质提升类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鼓励学生参加岗位体验和岗位锻炼,提升就业竞争力;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求职机会和资金帮助,鼓励他们参加校内外各类招聘会,克服胆怯心理,增强自信心,增加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简介[N].中国教育报,2007-07-14.
[2]王玉琪,曹茸.农村贫困大学生贫困透视——中国贫困生调查报告[N].农民日报,2006-08-09.
[3]陈栩,雷万胜.20年来国内学习困难学生研究综述[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版,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