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文化传统研究
2013-04-29刘家贺
刘家贺
摘 要: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文化传统具有丰富的内涵,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奠定了社会主义文化基础,只有继承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文化传统,才能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依然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五四运动;革命文化;文化传统
中图分类号:D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1-0183-04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从溯本求源的角度讲,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文化传统奠定了社会主义文化基础,只有继承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文化传统,才能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本文仅就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文化传统的几个问题提出浅见。
一、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文化传统的基本内涵
文化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反映。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文化反映的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斗争的历史,内涵极为丰富。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文化传统是中国共产党在依靠和团结中国人民完成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斗争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汲取中外优秀文化思想,凝聚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的革命思想和精神风貌的总和。中国共产党和它所领导的人民群众创造了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文化传统,他们共同成为革命文化传统的主体。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文化传统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斗争的特殊历史时期,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汲取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思想而形成的,它的核心和思想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文化传统凝聚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革命思想和精神风貌,其主要内容包括:
1.科学的革命理论即马克思主义,这是革命文化的思想理论基础
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文化是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应运而生的,并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不断发展,它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
2.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即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这是革命文化的最高理想境界。革命文化把共产主义理想作为迄今为止最科学的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想,认为共产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社会制度或社会形态,也是一场伟大的革命运动,实现共产主义是共产党及其全体党员追求并为之奋斗的最终目标,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壮丽的事业。革命文化强调,真正的合格的共产党员只有在革命洪流中经受锻炼,不断加强自己的修养,才能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使这种理想信念成为行动的指南,焕发出高昂的革命热情,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3.崇高的革命精神风范,即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等一系列革命精神
这是革命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分别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不同时期的革命精神,构成了五四运动以来革命文化传统的重要内容。革命精神是激励革命者夺取革命胜利的精神动力。
4.高尚的革命道德情操,即共产主义道德修养
这是革命文化传统的基本要求。革命文化要求共产党员和革命者具有共产主义道德情操,能够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坚持人民利益、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发扬先人后己、助人为乐、舍己为人、公而忘私的集体主义精神。
二、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文化传统的主要特征
1.彻底的革命性
主要表现为“革命”贯穿着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文化传统的始终。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文化是因“革命”而产生,是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而创造的革命文化,从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其目的是通过“革命”改变中国社会。从内容看,革命文化启迪着人们的思想,为革命做着思想准备,对革命具有引导和促进作用,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1]。革命文化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所指出的共产主义理想目标,所倡导的革命精神等,在革命斗争中一旦被群众接受,就会成为强大的精神力量,对革命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坚定的阶级性
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文化具有强烈的无产阶级的阶级属性。革命文化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即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在‘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1]708在革命文化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牢牢地把握着革命文化的领导权,指引着革命文化发展方向。以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恽代英等为代表的党的理论家创作了大量经典著作,代表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水平和政治追求,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无产阶级的政治要求,体现了无产阶级的价值观。
3.广泛的群众性
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文化传统的主体之一是人民群众。毛泽东指出:“文化运动和实践运动,都是群众的。”“民众就是革命文化的无限丰富的源泉。”[1]708革命文化是人民群众在革命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精神文化产品,离开了人民群众的实践,也就不可能产生革命文化。革命文化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人民群众创造了革命文化,人民群众是革命文化的源泉。革命文化的群众性也表现为人民群众一旦接受了革命文化,就会运用这种强大的思想武器。“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1]708中国共产党倡导的革命文化易于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有利于促进人民群众的觉醒和阶级觉悟的提高,激发了群众投身革命的极大热情。从革命根据地的打土豪、分田地,到解放区人民的参军、支前,无不体现了人民群众在接受了革命文化洗礼后踊跃参加革命的壮举。
4.鲜明的时代性
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文化是符合时代潮流的新文化。20世纪初是思想潮流激荡、社会变迁剧烈的革命时代,革命是那个时代的主题。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把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将其与中国社会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探寻救国图强的道路。革命文化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的认识,展示了它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斗争的精神风貌。可以说,革命文化承载着那个时代共产党人和无数的革命者对真理的追求,记录了他们可歌可泣的英勇奋斗的业绩,打下了革命年代的深刻时代印记。
三、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文化传统的形成
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文化传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斗争的产物,是在漫长的革命斗争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的。
1.革命文化传统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中国化是20世纪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文化就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而形成的。五四运动前后,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分子,以《新青年》杂志等一批革命刊物为阵地传播马克思主义,凝聚革命力量,并深入到工农群众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为革命文化的形成创造了条件。经过同各种思想流派的较量,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并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成为引领时代的主流思想,革命文化也在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逐渐形成。
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并将其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飞跃,革命文化也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取得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革命文化所信奉的“主义”、所坚持的理想信念、所倡导的革命精神都能够在毛泽东思想中得到体现,毛泽东思想是革命文化的重要成果。井冈山时期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阶段,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写下了著名的《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论著,取得了重要的理论创新成果,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和革命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中共在井冈山根据地艰苦条件下,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开展反对敌军“围剿”作战,实行“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实行党的领导等一系列革命措施,开辟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形成了著名的井冈山革命精神,创立了独特的革命文化氛围。井冈山革命精神成为中共开展农村革命斗争的榜样,这种革命精神在以后的革命战斗中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延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革命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延安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精神,延安精神成为对中国革命产生巨大影响的宝贵精神财富,这种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的革命文化的核心,具有强大的感知力和影响力。延安所形成的抗战文化氛围,影响到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进步青年被延安的抗战氛围所吸引,千里迢迢奔赴延安,在延安集合了一批优秀青年,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学习运动,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铸就了抗日民族精神,更加推动了抗战文化的发展,成为抗战取得最后胜利的精神动力。
2.革命文化传统在汲取中外优秀文化成果中形成
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文化传统的思想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前提下,革命文化并不排斥其他外来文化和继承传统文化,它是在汲取中外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共产党认为:“我们决不可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外国人,哪怕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东西。”[1]860革命文化是生长在中国这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土壤上的文化,五千年中华文明为其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党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采取了“剔除其封建性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精华”[1]707的继承与批判态度,吸收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有益部分,并能够为其所用。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所固有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俭以励志”、“舍生忘死”等许多爱国主义、艰苦奋斗精神等思想都被革命文化所借鉴和吸收。
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文化对外来的有益的优秀文化实行“洋为中用”政策。中国共产党认为“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不论是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还有外国的古代文化,例如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凡属我们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1]707苏联的经验对中国革命具有重要作用,中共认为“苏联所创造的新文化,应当成为我们建设人民文化的范例。”[1]1083中共确立了“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目标,党建立的革命根据地被称为“苏区”,革命政权叫作苏维埃政府,根据地建立了列宁小学。正是由于革命文化能够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土壤之中,吸收外来的进步文化精华,才能得到不断发展。
3.革命文化传统在借鉴和继承近代以来人民革命经验中形成
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文化传统反映的是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文化,它是在总结、借鉴和继承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通过对近代革命斗争的回顾和总结,中国共产党吸取经验教训,促进革命文化的形成。一是借鉴和继承了“唤起民众”的经验教训。中国共产党认为,“如果要把几十年来革命做一个总结,那就是全国人民没有充分地动员起来”,“这五十多年来的革命的经验教训是什么呢?根本就是‘唤起民众这一条道理。”[1]563因此,党非常重视发动群众。从大革命中的“一切权力归农会”,到革命根据地的“打土豪、分田地”;从抗日根据地的游击战,到解放区人民推着独轮车支前,都是人民群众接受革命文化后的结果。二是借鉴和继承了武装斗争的经验教训。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劳动人民几千年来上了反动统治阶级的欺骗和恐慌的老当,很不容易觉悟到自己掌握枪杆子的重要性。日本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全民族抗战,把劳动人民推上了战争的舞台,共产党员应该成为这个战争的最自觉的领导者。每个共产党员都应懂得这个真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1]545-546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武装斗争中使革命文化的内容不断得到充实。三是借鉴和继承了制定正确方针政策的经验教训。通过总结近代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加深了对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认识,正确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前途等问题,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理论基础。
4.革命文化传统在人民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
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文化传统是革命斗争的产物。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运用文化的软实力作用,把文化和革命融为一体,把文化当作是促进革命运动发展的手段,革命文化也在革命运动中得到发展和完善。党成立伊始就积极领导工人运动,通过出版刊物、办工人补习学校等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传播革命文化。大革命时期,通过创办农民协会、农民夜校、讲习所等方式开展“农民的文化运动”,使革命文化得到发展。
农村根据地的创建促进了革命文化迅速发展。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在根据地发展革命文化。《古田会议决议》明确规定“红军绝不是单纯地打仗,它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之外,还要负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的任务”[1]86。各级苏维埃政权中设有文化委员会,在乡村设立了俱乐部或列宁室,开展唱歌、演讲、写标语、出版报刊等革命文化活动,形成了具有中国革命特色的“苏维埃文化运动”。
抗日救亡运动推动了革命文化的发展。在延安掀起了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毛泽东等领导人相继发表一系列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论著,成立了马列学院,公开出版发行马克思、列宁著作,形成了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特征的延安精神。各个抗日根据地都有负责文化宣传工作的机构,形成了抗日救亡文化运动新高潮,推动了革命文化的大发展。在根据地出现了大众化风格的报告文学、诗歌、漫画、木刻、活报剧、群众性歌咏活动等许多为群众喜闻乐见革命文化形式,《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王贵与李香香》等剧目都受到群众的喜爱。
四、五四运动以来革命文化传统的当代价值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进程中,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在当代具有重要的价值。
1.革命文化传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坚实基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从根本上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离不开五四以来的革命文化传统这个根基。
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文化传统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理论基础。革命文化的思想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我们现在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也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基础不动摇。从这点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理论基础和五四运动的革命文化的思想理论基础是完全一致的,都是马克思主义这个根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必须继承和发扬革命文化传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含着革命文化传统的核心内容。革命文化传统所包含的科学理论、理想信念、精神风范、道德情操等,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是脱离长期以来所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另起炉灶,而是在继承革命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离开革命文化传统这个根基,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
2.革命文化传统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是要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这与五四以来的革命文化传统的精髓和主要内容是一致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革命文化传统的坚定理想信念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倡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纲领,代表了各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共同愿望。从根本上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革命文化追求的崇高境界。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国梦,就应该继承和发扬革命文化传统,坚定理想信念,脚踏实地地努力奋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革命文化传统的崇高精神风范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调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爱国主义是革命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领导人民推翻了包括帝国主义在内的“三座大山”的统治。党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系列革命精神,无不闪烁着爱国主义的光芒和艰苦创业的时代精神,其精髓依然是激励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不竭动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革命文化传统中的高尚道德情操是相一致的。革命文化所倡导的共产主义道德情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道德观,为我们树立了道德楷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就应该大力弘扬革命文化。
3.革命文化传统是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鲜活教材
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文化传统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理论。马克思主义是革命文化的理论基础。我们说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全党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应当学习党的革命文化传统,了解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历史进程,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坚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而保持党在思想理论上的先进性。
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文化传统包含着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革命文化彰显了共产党人的坚定理想信念、崇高精神风范和高尚道德情操,包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等一系列优良作风。我们经常讲要继承党的优良作风,实际上就是继承这种革命文化传统。可以说革命文化如同一部党的优良传统作风教育的教科书,值得我们永远重温和研读。
4.革命文化传统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宝贵素材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凝聚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和价值取向,是维系民族共同生命的最根本精神力量源泉。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仅要坚持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发展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吸收和兼容世界上一切民族的优秀文化,更重要的是要坚持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
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同参天大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主干,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吸收和兼容外来优秀文化的养分。革命文化作为支根之一,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供给着我们所信奉的马克思主义的养分,保持着我们所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能量,指示着我们所倡导的当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方向。只有继承革命文化传统,才能使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棵大树常青。
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文化传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采取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正确态度,真正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国共产党反对封建礼教、旧道德等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而对优秀传统文化给予充分肯定,并在实践中身体力行,使革命文化成为当代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如果放弃革命文化传统,就会割裂社会主义文化根基,民族文化的生命之树就会干枯。因此,革命文化毫无疑义地成为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素材。
5.革命文化传统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文化传统所凝聚的革命精神不仅激励了革命的胜利,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精神动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上层建筑对一定的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邓小平曾经说过:“在长期革命战争中,我们在正确的政治方向指导下,从分析实际情况出发,发扬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搞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大大发扬这些精神。”[2]从农村的“包产到户”到经济特区的建立都显示了改革创新精神的力量。在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的今天也离不开这些革命精神作为支撑。
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文化传统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引领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诚信经济。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我们愈加感到思想道德建设的引领作用。长期以来,革命文化传统一直是人民的精神支柱,一说到爱国奉献、艰苦奋斗,人们自然就会想到革命先辈的榜样,想到革命战争年代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想到建设时期的铁人精神、雷锋精神,这是我们的精神源泉所在。离开革命文化这个源泉,我们就会出现严重的精神饥渴,甚至有饮鸩止渴的危险。
革命文化传统不仅是思想资源、精神资源,也是蕴含极大潜能的经济资源。革命文化传统在孕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产品,是重要的文化产业资源。革命文物、遗址和旧址是重要的红色旅游资源。许多老区充分发挥革命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的媒介作用,以革命文化为纽带,吸引海内外人士的目光,实现招商引资,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