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模式融入公立高职院校管理的思考
2013-04-29韦家旭
【摘 要】介绍企业管理模式的特点,分析公立高职院校现行管理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讨论企业管理模式在公立高职院校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 企业管理模式 应用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C-0081-02
十八大特别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实现两个转型——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型,从规模扩展向提高质量转型。要实现这两个转型,建设高水平高职院校,一流的管理必须先行。基于此,本文就企业管理模式融入公立高职院校管理进行思考。
一、企业管理模式的特点
企业的本质是经济组织,以经济活动为中心,实行全面的经济核算,追求并致力于不断提高经济效益,这也是企业不同于学校的根本所在,因此,企业管理的核心就是效益。企业管理模式有如下特点:
(一)3E理念,利润第一。3E指的是产出(efficacy)、效率(efficiency)、效果(effectiveness),是英国兰开斯特大学切克兰德教授基于SSM(soft system methodology)从系统观点的角度提出的认知和处理复杂问题的方法。3E在企业管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进行某项经济之前,企业会先衡量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即efficacy;运行过程中处处体现对资源的利用情况,即efficiency;结束后会对整个活动作一个评价,看各层级是否对其上级系统产生作用,即effectiveness。所有的环节导向只有一个,就是资本增值和利润的最大化。
(二)以市场为导向,紧跟市场变化。市场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左右着企业的全部。纵观国内外优秀而成熟的企业,无一没有规范的操作流程,制度化的管理,无论市场如何瞬息万变,都能以不变应万变。信息化、科学化、人性化管理,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为因素,采用现代化信息化办公方式,最大限度地压缩管理层级,实行扁平化管理模式,组织内部横向联系强,反应迅速。
(三)服务意识强。角色定位清晰,客户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现代服务理念认为服务是一种战略,一种引导,是从宏观上从长计议的谋略,是对需求和满足需求方式的引导。因此,企业会针对不同客户制定从售前到售后的一整套服务策略,服务意识极强。
二、公立高职院校现行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建设高水平的公立高职院校除了在师资队伍、生源、教学质量、科研条件这些显而易见的方面下大力气之外,科学而高效的管理将使得各项工作事半功倍。而目前的公立高职院校管理普遍存在着机构臃肿、权责不明、效率低下、人浮于事等问题,主要原因如下:
(一)队伍稳定,历史沉积深。公立高职院校与其他综合类大学一样,属于事业性质单位,归属于教育行业这一相对独立而特别的类别。事业性质单位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单位人员的属性烙印,单位向员工提供包括住房、医疗、子女入托入学、养老等隐形福利,单位人员从物质到心理都对单位有着极强的依赖性,加之目前国家社保养老政策体制实行双轨制,以及教育行业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致使绝大多数人员会选择留下,这与企业自由的人才流动形成鲜明的对比。大多数人常年在同一单位甚至同一部门工作,极易形成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小团体、小利益体,历史沉积问题多且易牵一发而动全身。
(二)类政府性,官僚式管理。现在大多数公立高职院校属于行业高职院校,除归属教育部门主管外,还受政府主管部门管理,为保证顺利地贯彻政府的政策方针,内部组织结构就参照政府部门“对口”设置,高职院校作为与市场直接接轨的企业特性无法体现。而政府机关普遍存在的程序烦琐、流程复杂、机构臃肿、推诿扯皮等弊端在公立高职院校管理中同样存在,“官本位”思想比较严重。此外,由于公立高职院校大多由原来的中专合并或直接升级而成,管理模式仍然沿用中专模式,或是中专模式的升级版,无法适应现代化教育的发展。
(三)人员构成复杂,服务意识薄弱。公立高职院校的管理人员大概分为以下几类:一类是从中专过渡而来的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教师;一类是教师的家属或随调随迁人员;一类是通过对外招聘进来的聘用人员。无论哪类人员都没有接受过专业而系统的管理及服务培训,加之管理人员的任用、福利参照的是公务员管理办法,是“铁饭碗”,最终导致行政管理人员缺乏危机感,服务意识薄弱。
(四)缺乏有效考评,监管难落实。绩效考评是诞生于企业的一种管理手段,当前不少公立高职院校采用此种方式进行年度考核,但考评方式单一,指标中难觅服务态度、办事效率等项目踪影,考评体系缺乏完整性、连贯性,考核效果一般流于形式。虽然目前公立高职院校已开始实施聘用制,但是都是基于岗位不变、人员不变的基础,工资、福利与是否能被聘用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更与考评结果无关,即便是达不到考核要求,也不能辞退,行政效能监管无法落实。
三、企业管理模式在公立高职院校管理中的应用
高职院校以培养“懂理论,能操作,会管理”的一线高技能人才为办学目标,办学模式上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形式,强调培养学生与市场直接接轨的能力。公立高职院校因其体制性和历史性问题,想要跟上时代步伐,成为一流高职院校,必须引入企业管理模式。
(一)理清层级,构建扁平式组织结构。传统教育管理采用的是“金字塔”组织架构,这一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模式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管理幅度小,管理层级多,权力过分集中,缺乏横向联系,反应速度慢,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构建扁平式组织结构,将减少管理层级,节约管理费用,权力也同时下移,让下一层级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尽可能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具体来说,就是要加强职能部门的专业化建设,弱化精简非专业的行政组织结构,减少中间层级,提高工作效能。
(二)管理人员职业化,从根本上提升服务意识与水平。“职业化”是指一个普通职业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业职业并获得相应专业地位的过程。“职业化”的根本目的是使高校管理人员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职业,这种职业具有特殊性,因为它相对于政府公务人员而言是一种“去行政化”的职业,相对于“教师”而言是一种“去学术化”的职业,相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是一种公益性的职业。标准确立后,规则也随之确定,管理人员无论是体制内还是聘用制身份,都需要重新界定自身与学生、与教师、与学校、与其他行政部门的关系,明确其指导与服务的定位,通过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结构,提升自身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从而达到管理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
(三)成立校内最高决策机构,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目前,公立高职院校的校长都是任命制,如此任命的校长往往对学校历史情况不够了解,比较缺乏群众基础。此外,有着特殊的行业属性的公立高职院校在管理上一般都是双头甚至多头管理,既受所在行业政府部门的管理,又受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决策时影响因素多。由主管部门、学校各部门、校企合作方等多方组建校内最高决策机构,可以平衡多方利益体之间的关系,决策时会更关注学校的长远发展和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和规划。
【参考文献】
[1]李寿和.论高职院校的管理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6(5)
[2]邹海.高校职员制研究[D].青岛:山东大学,1983
[3]吴志功.现代大学组织结构设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4]黄勇.我国公立高校内部管理的模式、效率分析及模仿创新[J].现代教育科学,2005(4)
【作者简介】韦家旭(1977- ),男,广西上林人,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