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文明建设解读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
2013-04-29王富民高建英
王富民 高建英
摘 要: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把生态文明摆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这是首次,生态文明建设是几代共产党人集体努力奋斗的成果,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是我国发展过程中必须做的一件大事。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诠释,是对科学发展观内容的充分体现,只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十八大提出的相关政策,我们相信一定会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一定会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观;解读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7-0090-04
生态文明建设是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同政治文明建设、经济文明建设、社会文明建设、文化文明建设一道成为五位一体。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使科学发展观得以应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文明建设让人们耳目一新,是对科学发展观有了新的和更加完善的理解。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
生态文明建设是几代共产党人集体奋斗的成果。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也说环境,但没有真正的生态文明建设,使环境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处在同一位置,这也反映了认识这一过程,需要在探索中逐步完善。毛泽东说:“如果对自然界没有认识,或者认识不清楚,就会碰钉子,自然界就会处罚我们,会抵抗。”自然界是先于人类社会存在的。人类可以改造自然,使其尽量发挥有利的一面,减少其有害的损失。人类的力量是无穷的,但面对自然界,又是渺小的。如果我们没对自然界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我们盲目地从自然界中索取我们人类生活和发展需要的物质,那么当超过自然界的承受能力时,自然界会以一种方式报复人类。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是惨重的。自然界有其自我净化的能力,只要我们人类把握自然界的规律,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把开发与治理相结合,这样就不会发生一些由于人类不当开发而引起的环境问题和自然灾害。在建国初期虽然没有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但是高层领导已经认识到环境问题,强调对自然界要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以便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
在改革开放以后,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我们现在要注意的是发展速度不要太快,要适当控制速度,否则配套跟不上,能源、原材料、资金都跟不上。特别是不能为下世纪发展的后劲打下很好的基础。我们计划连续十几年的发展,要避免曲折,更要避免倒退。总的是要加快步伐,在加快步伐中,头脑要冷静,步伐要稳妥。”在过去几十年里的发展,我们的GDP是靠消耗资源而获得的,这样的发展是畸形的发展,这种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这种发展使生态失衡。资源得不到及时的补偿,进而又阻碍了社会的发展。我们所要达到的经济发展不能以损坏以后的发展为前提。发展经济是必然的,但我们当今的发展不能只求GDP的高增长,我们需要冷静地思考一下,我们如果这样持续发展下去,是不是会将进入死胡同,如果是这样,我想我宁愿不要发展,这一种原始生活也比现在高速的经济发展所导致的病态发展要好得多。所以,我们今天的发展要看GDP,但不能完全以GDP论发展,还要生态环境的保护。环境是否得到保护,发展与治理之间的关系是否处理得当来衡量发展,否则我们将来要走许多弯路,进而阻碍我们的发展。为了我们能够持续发展,合理的发展。邓小平也倡导“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
以江泽民为首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实现可持续发展,核心的问题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现在,国际上形成一个越来越明确的共识,就是发展不仅要看经济增长指标,还要看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祖孙后代始终拥有生存和发展的良好条件,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问题,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我们的发展是粗放式的发展,是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不相协调的发展,也是不符合当代国际社会的发展。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经济的增长和国民生产总值上的翻番。当代发展的评价体系是以经济发展、人文、资源、环境相匹配作为标准的,经济发展了我们才能谈这些,但是大家别忘了我们还要考虑子孙后代,我们不能为了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今天的经济发展以过度的开发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明天我们还要应对这些问题,发展的成果只能倒贴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人与自然相协调,我们的生活才会美好,才会幸福,人们的居住条件和环境的改善,从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人类整体素质的提高。所以说江泽民提出“要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要使广大干部群众在思想上真正明确,破坏资源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资源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资源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把资源环境与生产力相挂钩,是一种新的创举,也更加强调了保护环境和保护生态的重要性。
面对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趋势,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一提法足以证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胡锦涛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上升到国策的地位。资源和环境是我们生存的依靠,特别是一些不可再生资源。如果我们将其消耗殆尽,是无法找到替代品的,我们现在的发展是以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主线的发展,这样的发展才能使我们生活舒适。减少资源的消耗与浪费使资源利用率得到提高,污染降低,从而扭转我们逐渐恶化的环境局面。我们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也要适之改变,淘汰高耗能的产业,发展集约型生产方式,改变人们生活观念,使生态观念深入人心。这样我们团结一致,才能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和谐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当今提出的很响的理论,对它的内容每个人都能说几句,但真正能够理解的人有多少呢?首先,我们来说一下它提出的依据。胡锦涛提出:“我们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居于世界后列。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将长期存在。我们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一定要坚持从基本国情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既增强工作的紧迫感,从只争朝夕的精神抓住机遇加快各项事业的发展,又充分考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防止和克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心态和做法,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踏踏实实地艰苦奋斗。”这是对我国当前国情最正确的认识。我们的社会、经济等各项事业都在繁荣发展,人们可能被眼前的一片繁华景象所蒙蔽,以为我们国家已经进入到中等发达国家了。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我国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的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才有可能实现。我国现在的国情就是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发展总量很大,但人均很低。我国也是人口大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官方数字是十三亿人口。从当前来看,我国因实行计划生育政策,青年劳动力严重不足,我国已进入老年化社会,人口红利已经不存在了。我国目前养老金缺口很大,这都给我国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很大的压力。这些问题不容忽视。所以,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个最大实际,科学地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所面临的新课题和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没有发展一切都是谈不上的。发展是基础,有了发展的支撑,我们才有能力解决其他的问题。正如胡锦涛指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了发展这个主题就没有意义了。”足见发展的重要性,只有发展了,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我们的发展就是为了人,把发展成果由人民享受,这样的发展才能持久,而不是别人或者特殊阶层来享受发展成果。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正如胡锦涛提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我们的发展不能是畸形的发展,而应该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因为,第一,我国经过长期发展,我们已经积累了较为雄厚的物质技术条件,可以在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有更大的作为;第二,我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不适应等问题更加突出地摆在了我们现代人的面前,我们只有更加自觉地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地化解对我国当前发展的各种制约因素,更好地推动我国发展进程,确保实现我国发展战略目标。因此,我国的各项事业都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不能使某一方面或者其他方面成为发展的短板或者瓶颈。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胡锦涛提出:“只有坚持统筹兼顾,我们才能真正处理好我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的改革发展稳定问题,真正处理好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各方面的利益问题,真正把全体人民和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为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形成广泛共识,集聚强大力量。特别要看到,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要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必须更加自觉地运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的利益。”在我国当代,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各方面都要做到兼顾。在各个环节上要统筹好、协调好,使之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实现良性的互动。我们要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个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善于从各方面的利益的结合点处考虑问题,谋划工作,全国上下应该一盘棋,做到有主有次,中央与地方协调一致,从而达到共同富裕。
三、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科学发展观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四点解决措施,在这四点解决措施中充分体现着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建设是对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阐释。第一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空间。十八大报告中对这一措施的论述是:“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这一论述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我们的发展必须是和我国现有及未来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我国是人口大国,资源总量很大,但人均占有量很少,环境的恶化给我们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挑战,使我们的发展成本大大增加,我国的发展甚至威胁到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需要。我们必须正视现实,不能成为历史的罪人,只顾当代人的利益,无节制地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而换取发展。我们的发展必须是建立在科学合理的规划基础之上,不能搞随意规划,不搞调查,只凭领导主观想象和个人爱好而随意地征地乱建,却不顾生态安全、人民的意见。更有甚者引起群体性事件。面对我国资源对发展的压力,向海洋进军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我国海洋面积广阔,开发前景可观,我们必须加快海洋技术的开发利用和科学研究,以提升我国海洋的开发能力,充分发挥力量,维护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第二,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十八大报告的论述是:“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这一论述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发展。节约资源,集约资源就是为发展打基础,我国的发展应该是长远的发展,而不是短暂的发展。资源对发展很重要,如果没有资源,那么发展中所需要的资源就会完全依靠进口,这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是很不利的。随着国际市场的变化和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影响,资源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对此,我们所倡导的低碳生活依然要长期坚持,并且要逐步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达到合理消费。以消费拉动内需,继而促进经济持续发展,使绿色消费深入人心。坚决让那些有损消费者健康的产品退出市场。严把消费渠道的关,从源头治理,不要等出了问题再治理,那样带来的损失是惨重的。水资源的保护在我国当代也越来越突出了,地面的下沉不无与过量的水资源开采利用有关,水质所带来的问题也层出不穷,水资源的分布不均依然存在,这些问题给我们的发展带来了挑战,因此,保护水资源显得尤为重要。13亿亩耕地红线绝对不能破,否则我国的粮食供给将成为问题。人们吃饭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我国将何谈发展?我国也要改变地方政府依靠出卖土地来维持财政的局面,严控土地利用管理,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第三,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十八大报告中对这一点的论述是:“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这一论述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生态产品是十八大报告中的首提,要加大生态文明建设,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增强生态产品的生产能力。什么是生态产品?报告中没有给出具体的说法,可能会有不同的概念、不同的定义。但生态产品就是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包括清新的空气、清洁的空气、宜居的气候、舒适的环境,这些都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是供人们消费的产品。这一新提法也反映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对优质的生态产品、优良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显得迫切了。其实,说到底,推进生态文明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良好生态环境、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
第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十八大对这一点的论述是:“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约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这一点是十八大报告中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最充分的,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方法——统筹兼顾。近几十年来,我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一些地方片面地强调唯GDP至上,加之在工业化、城镇化建设中不顾环境的保护,使我们的生存环境状况每况愈下,抬头难以见到蓝蓝的天空,呼吸着污浊的空气,人们的心情也无法舒畅。现实早已证明那种重经济轻环境、重局部轻整体、重当前轻长远的发展观念是再也要不得的。我们必须从制度层面上加以完善。这种制度的完善是统筹兼顾的,必须从各方面相配套的制度来保证生态文明建设。只有这样,我们建设山清水秀的美丽中国的愿望才会实现。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观[M].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
〔2〕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光明日报,2012-11-9.
(责任编辑 张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