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国家主义美学与人本主义美学的交织与思考

2013-04-29张柯

学理论·下 2013年7期
关键词:交织

张柯

摘 要:国家主义美学是权力美学的一种,与它所对应的,是人本主义美学。因此,顾名思义,国家权力美学主要强调一切为了国家,将个人对国家的奉献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无限扩展,看成是美学的一种表现形式。人本主义美学在当代表现为极端的个人主义。当前中国所面临的是国家主义美学与人本主义美学的交织。

关键词:国家主义美学;人本主义美学;交织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1-0065-02

中国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文化发展趋势和人的思想定位在经济的漩涡中产生了迷失。在当前浮躁的社会环境下,对于艺术的追求,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大多呈现浮夸、虚妄的趋势。这实际上反映出了一种畸形的文化发展趋势,同时意味着新的国家主义美学意识及身份焦虑的提前到来,即中国还没有出现与经济崛起相匹配的文化和艺术形式,我们正在为此赶制一种象征全球化崛起的“临时”文化。外显的艺术传递迷失的内心,艺术价值偏差的背后是人自我定位与时代主旋律的背离。

一、国家主义美学的主流地位日渐消逝

国家主义美学是权力美学的一种,与它所对应的,是人本主义美学。因此,顾名思义,国家权力美学主要强调一切为了国家,将个人对国家的奉献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无限扩展,看成是美学的一种表现形式。就艺术来看,过往的传媒方式单一,艺术题材单调,很多艺术作品都充斥着浓厚的主旋律气息,所塑造出的艺术形象大都具有较为单一的艺术人格,且表现形式刻板僵化,艺术形象简单、直接,很多都具有高大全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但是这种类似于精神禁锢式的榜样树立不仅没有造成盲目的个人崇拜,反而加深了当时中国民众的爱国热情和对祖国的炙热情感,无形之中深化了国家主义美学在精神领域的地位与作用。因为我们中国人骨子里还是有民族主义情结的,它已经在全民无意识中形成了巨大的惯性力量,促使每一个人都对它充满了向往。它是如此具有诱惑性,它让人以国家替代个体,从而体会到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但是这种精神力量是国家主义美学的海市蜃楼,尤其当一个民族、一个政府试图重新获得世界认可的时候,它充当了民族精神的兴奋剂。

二、人本主义美学的逐步崛起

“个人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革命中,它是由圣西门派发明出来“表达19世纪社会中人的处境特点,他们的失落无根,他们的缺乏理想和共同信仰,他们的社会断裂,以及他们无情的竞争和剥削态度,这种态度源于合法的无政府状态”。

在西方社会已经放弃摩天高楼美学和GDP神话之时,中国还在试图通过建造超级体量的“纪念碑”摩天大楼证明自己重新站在全球领先的位置。林立的摩天大楼彰显了政绩政效,盲目追求GDP的增长所导致的经济的畸形发展势必将文化引向另一个极端,随之而来的精神垮塌将是一场浩劫。这一趋势在奥运会前后的当代艺术领域里就被非常滑稽地印证了,比如为了证明中国当代艺术也可以制作史诗性的“巨作”,许多艺术家开始制造巨型展览、巨型装置、巨型绘画。这种作品和艺术活动最值得炫耀的,就是大手笔的资金投入,没有精神意识上的创新,唯有金钱堆砌出的华丽外表。文化抄袭现象背后透露出的不仅仅是创意的缺失,更多的是民族意识的集体缺失,这种精神力量的垮塌势必会在中国引起不小的社会动荡。与经济的高速发展相比,却没有能与之相适应的分配制度调节资本的聚集导致贫富分化,集体意识被个人意识所取代。财富的多少成为衡量一个人价值和对社会贡献的主要指标,逐名逐利成为很多现代人的奋斗目标。当逐利成为社会主流,人本个人主义就开始萌芽,随之而来的是道德的迷失、信仰的动摇。

人本主义美学时代不可逆转地到来了,真正的个人主义的个人一定会对现代社会发挥重要作用,但当个人主义发展到一定极端时就会引发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极端个人主义最终发展到不讲理想、不顾道德、不讲人格和廉耻的行为泛滥和自我放纵,这是当启蒙学者刚刚开始倡导自由权利的时候,没有想到的。在我们宣传婚姻自由、夫妻平等时,离婚率的攀升,传统家庭观念的日益淡薄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当还没有形成成名成家的个人创新精神的风气之时,为创新而创新,为搏出位而不顾一切,为出名成家而不顾道德法律约束的不正之风却先刮了起来;我们一直在宣传勤俭节约,反对享乐主义,但是骄奢淫逸的生活风气却渐渐弥散在我们周围,当代中国可能把这一切都归咎于个人主义的盛行,但从西方个人主义的起源和本质来看,这样的定义并不科学。我们拥有财富,却没有人强迫我们去娇纵;我们被赋予自由,却没有人强迫我们去触犯法律;我们有生产和交易的自主权,却没有人强迫我们选择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因此,不能粗暴地将现在中国所面临的问题都归咎于带有个人主义色彩的人本主义美学的兴盛。

三、国家主义美学与人本主义美学的交织

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多元、媒体技术的创新,无论怎样的文化形式所呈现出的大场面、大制作都不能更好地凸显国家主义美学的现实意义,反而弥散出一股个人主义的气味。世博会前一晚直播的天堂般的电子焰火,在电视上,飞机航拍的镜头就像一遍遍在“抚摸”上海的摩天大楼,而上海浦东所有的摩天楼群又都笼罩在电子焰火的天堂般迷幻中,从画面感觉那时的上海比纽约还纽约,中国仿佛已经局部领先地实现了一个人类现代性的天堂样板。这种巨型展示、天堂电子焰火以及高科技和巨资损耗的全球消费主义,实际上构成了一种自我反讽,即在这种巨无霸的炫耀美学背后,凸显了一种有关崛起野心的不自信的身份焦虑,即它还没有找到一种内心强大的精神支撑,但又迫切需要一个巨型的架子,以使自己提前进入中心位置,但这个位置却只有中心没有方向。国家主义美学已经不能跟随经济的快速发展,自身的发展呈现畸形转向的趋势。

然而在需要表现民族主义的场合和区域,国家主义美学更能激发国人的民族主义热情,所以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他们绝对赞成国家主义的美学风格,但并不抛弃个人主义的美学风格,但是,个人美学和民族主义是冲突的,和国家主义也是冲突的。只要民族主义存在一天,国家主义美学就永远有它存在的空间。所以在当前的中国,国家主义美学与人本主义美学就存在着错位的交织。这种美学上的吊诡现象实际上则反映了中国的经济建设与政治发展问题。一方面,国内经济体制与文化体制发展步调不统一,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而导致金钱至上的个人主义美学的兴盛。另一方面,国内政治体制束缚了国内要求解放和自由的个人主义文化的发展,国家在经济强大的前提下催生内部民族主义,从而为国家权力美学提供了活跃的场域。

四、国家主义美学与人本主义美学交织的原因

不论是艺术家的资本家化还是民族意识的集体缺失,究其原因是经济的畸形发展导致的,盲目地追寻GDP的增长,为崛起而制作空洞的“鸿篇巨制”,不是出于国家主义的崛起意识形态,就是出于一种机会主义的成功策略。西方学术界为参与分享中国崛起蛋糕的目的,也会为这种“巨无霸”美学叫好。中国在发展的道路中一味追求树立大国形象,大手笔的资金投入被误认为是身份尊贵的象征,无法与西方抗衡的文化软实力在GDP的持续增长下显得苍白无力,国家主义的集体缺失被浸泡在经济泡沫之中,于虚幻之中看不到真实的轮廓,也就无从下手去打捞、去拯救。人本主义美学在大众的日常文化生活中显然已经成为主流。

五、从国家主义美学与人本主义美学反思国家主义与个人主义

国家主义与人本个人主义的交织现已成为不可扭转的定局,对此不能采取盲目的打压,只要把握好二者交织的度,因势利导,和谐地调配二者的关系,使利益最大化。

如何重唤国家主义美学在国人心中的地位,重塑国家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意义,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当前国内的主旋律题材教育存在严重的滞后性,不能与时俱进,一味地追求奉献自身。在市场经济主导下的国家主义,应是满足自身适当需求下的奉献自我。老旧的传播模式、教育方法大多将国家主义的定位架空在过高的位置,且停留在书本、口号阶段,没有具体的指导意义,造成了当代国人尤其是青少年精神榜样的匮乏、信仰的缺失,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下正确定位自身的追求与价值,价值观的偏差,人生观、社会观的悖理,社会问题日益增多。面对目前这个浮躁的社会,我们亟须具有时代意义的精神榜样,利用榜样的带动力量,为国人找寻已垮塌的精神信仰。

个人主义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推动力。真正的个人主义的个人一定会对现代社会发挥重要作用。个体在当代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是不会消亡的,因为,人之所以为人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能把自己与别人区分开,认识到自己是独立的存在。在当今社会,我们所强调的不是忘我,而是在满足自身合理需求的基础上奉献社会,这就要有正确的思想指导,在国家主义的大前提下实现个人主义。

中国以经济为导向,没错,但对金钱的彻底信仰,就是对道德的彻底的沦丧,君子爱才,取之有道,前提是道。在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应加强榜样教育和解决国人的信仰危机,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整合社会思想,在深层次上解决人们在价值观念上的疑问,整合不同的价值取向,祛除人们在思想上的混乱。信仰是对知识的尊崇,对灵魂的敬畏,对良知的拥趸。在中国,解决信仰危机的方案,不是去通过拆除人类生存的物质支柱来加固精神支柱,不是放弃经济发展,而是归还属于每个人的思想、信仰自由。一个国家的未来,在于其精神的根基与力量,而不在于政府权力。中国的精神重建,中国的有限政府,中国的市民社会都离不开信仰自由。缺乏时代精神,不论人均GDP多高,国民在精神上和道德上依然是贫困的。没有精神与信仰的厚度,也难有物质财富的高度。复兴时代精神,解决国人信仰缺失在国家主义美学与个人主义美学的交织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正确位置。

参考文献:

[1]爱默生.历史哲学[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96.

[2]朱其.新国家主义的美学焦虑[J].南都周刊,2010,(22).

[3]范明水.当代中国的个人主义现状反思[J].作家,2009,(12).

[4]刘军宁.解决信仰危机[DB/OL].http://www.caijing.com.cn/

2010-09-15/110522493.html,2010-09-15.

猜你喜欢

交织
幽绿秘影
近义词组训练
“新”与“旧”的交织 碰撞出的魅力“夜上海”
几何映射
交织冷暖
一种改进的块交织方法及FPGA实现
金融骗局虚实交织
奥运梦与中国梦交织延展
PTT/桑蚕丝交织物的手感特征
互通式立交交织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