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探究

2013-04-29黄燕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3年7期
关键词:课堂问题有效设计初中语文

黄燕

摘要:问题是思维的开端,课堂教学都是围绕着问题而展开的。因此,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注意课堂提问的角度和深度,讲究方式方法和艺术技巧。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设计问题的目的性、难易度、趣味性、启发性四个方面来论述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问题;有效设计

课堂提问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针对有关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思考或回答,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教学方式。美国教学法专家卡尔汉曾说:“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从这里可以看出,提问是为了“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和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状态。

然而,在现实中,很多时候我们的课堂提问“面面俱到”。教师在课堂上问题设计过多,过于琐碎。学生根本没有多少时间思考,导致“碎问碎答”,或者提问“泛泛而谈”。提问分层性不够,针对性不强,不能激发全体学生的有意注意和学习兴趣。要么问题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有时提问“步步为营”。单一的“预设”限制了种种的“生成”。学生的求知欲无法得到扩张与满足,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此止步与抹杀,发散性提问、开拓性提问也就无从谈起。

那么,怎样实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问题要有目的性

所提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教学问题是教学目标的转换,是教学目标的具体表述。课堂提问如果找不准切入口,就会犯无的放矢、漫无目标的毛病,导致拖堂,把握不住课堂节奏,课堂中师生合作学习的效率就会大打折扣,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有效的问题应该是“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主导文本研读、对话的大方向,提纲挈领引导学生纵览全局,感悟全篇,做到一“问”立骨。最大限度地调动尽可能多的学生来参与思考讨论探究。 因此,在备课时设计的问题不必太多,一课只需二、三个主要的有效问题,这几个问题要能牵动整堂课的重点,正所谓“牵一线而动全身”。

案例一:《孔乙己》教学片段:

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笔者设置了四个问题:1.孔乙己使哪些人快活?2.孔乙己的哪些方面使人快活?3.孔乙己这样使人快活,他本人生活得快活吗?4.鲁迅先生写这些人的“快活”用意何在?然后学生讨论,展开文本阅读。

师:孔乙己哪些方面使人快活呢?

生1:孔乙己的神情、外貌使人快活。

生2:孔乙己的语言、动作也使人快活。

师:好的。我们现在看看,孔乙己的衣着,外貌为什么使人快活。请同学们找出描写孔乙己衣着,外貌的句子,读一遍。

生读:孔乙己是站着唱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师:嗯,好,为什么这样的衣着,外貌会使人快活呢?

生1:他这样的衣着,突显他自命清高。他的身份、地位不如人家高,却硬要穿长衫,充着有学问的读书人的样子,很搞笑。

生2: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站着喝酒”说明他无权无势,他虽然“穿着长衫”,可是“长衫”又脏又破,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可见他是介于长衫主顾和劳动者之间一个不伦之类的人,这些方面让人耻笑。

师:这反映他什么性格特点呢?

生3:很迂腐。

生4:爱慕虚荣,自命清高。

接着学生讨论孔乙己的动作、语言、神态方面是怎样使人快活,孔乙己的死要面子,自欺欺人、自命清高、迂腐麻木的性格,也就围绕着“哪些方面使人快活”这个主问题而清晰起来。第3问“他自己快活不快活?”学生马上说出孔乙己是不快乐的?于是笔者引导学生从孔乙己第一次到店与第二次到店的情形从不同角度作对比,从文本中找出孔乙己不快乐的理由。学生兴趣极高,纷纷发言,有的说他被打断了腿的孔乙己不会快活;有的说他被丁举人打了后,去咸亨酒店买酒,还被周围人嘲笑,人们一点也没有关心他,这种情况下孔乙己不会快活;有的说他没考上秀才,而别人以为他什么也不值,连十九个铜钱也不如,因此不快活;有的说从前面“青白脸色”到后面的“黑和瘦”,从前面的“长衫”到后面的“破夹袄”,可见他不快活;还有的说,从原来“排出九文大钱”到后面的“摸出四文大钱”可见他经济拮据内心痛苦,不快活……学生讨论后,笔者顺势提出第四个问题:“鲁迅先生为什么还写这些人的快活呢?其用意何在?”引导学生对文本的主题作深入的探究。学生也很自然地理解了作者要批判科举制度的腐朽,人民的麻木不仁,人与人之间的冷酷无情;也明白鲁迅先生以乐写悲,用众人的“快活”来贯穿孔乙己令人悲酸的故事,烘托加强了悲剧效果。

设计教学的问题,应服从教学目标,考虑学生的需求,发展哪些能力。所提问题要紧扣教材训练要点及文章精彩之处。本案例中,笔者设计的四个问题,贯穿全文的教学,文本中人物形象的剖析,对比手法的运用,主题思想的揭露,都融合在这四个问题中,主问题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二、问题要难易适度

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尚不丰富,认知水平尚处在“初级阶段”,因而课堂提问必须考虑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也不能简单地答对与不对,要使学生“跳一跳才能摸得着”。难度过大的问题要设计铺垫性提问。张志公先生曾说过:“问得太直,太浅易,学生想都不必想就答出来,这种问题的用处不大。问得太迂曲,太深奥,学生想半天连问题的要点还弄不明白,也没有什么好处。问题过于笼统,学生可以随便回答,这种问法最不好。”

案例二:陈与义《登岳阳楼》教学片段:

师:你从哪些文字中读出了作者的“悲”情?

生1:我从“夕阳迟”、“ 欲暮时”读出作者的“悲”情。

师:请解释一下。

生1:这是写登楼时间是黄昏时候,有一种“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悲哀。这样就营造了一个哀伤的氛围。暗示了这也是一个时代的黄昏。

师:很好!那么诗歌中哪些地方也有这种暗示?

生2:“风霜”暗示政治形势严酷;“吴蜀横分地”暗示国家的分裂。

师:你说得很好,那么“什么是吴蜀横分地大家明白吗?出示PPT:吴蜀横分地

生3:吴蜀是指三国时期的吴国和蜀国,横分地是指瓜分的地方。根据《三国演义》中的情节可以知道,这里是指荆州。

生4:易中天品三国里讲到,荆州是兵家必争之地。

师:很好。那么诗人此时登临这吴蜀瓜分的地方,内心会涌起一种什么情感?

生5:历史纷争的故地,会给人一种厚重感沧桑感,更表现作者对国家分裂的担忧。

师:有自己的见解。那么行走的过程中,诗人为何“徙倚”? 他徘徊什么,叹息什么?

生6:山河破碎,有家难回,所以诗人在徘徊。

生7:诗人的命运多舛,前途暗淡,所以徘徊吗。

生8:如今还要登高望远,愁上加愁,悲上加悲,能不徘徊吗?

师:这徙倚湖山的背影,让我们看到了这流血的心。

好的问题设计能体现教学的层次性,使学生经历由不懂到懂,不会到会,由会再到运用的过程。要做到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把提问的过程当作一个阶梯,有步骤地启发学生循序渐进,层层递进。让学生的思维沿着一定的坡度发展,达到突破重点、难点的目的。

三、问题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心理因素,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兴趣就会转化为学习动力,表现出情绪愉快、孜孜以求、乐此不疲的特点。兴趣也是课堂教学中推动学生探索知识的一种“激发剂”。 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

案例三:《童趣》教学片段:

师:有两幅画面让我们共同欣赏一下,一幅画面中有一个小孩在蚊帐中对着蚊子慢慢地喷烟,看蚊子在烟中怎么办;另一幅画面中,一个小孩对着墙角的乱砖头、乱草愣愣地看了一个多小时……怎么?听得不满足吗?有什么想问的,想说的,就请提问吧!

生1:这个小孩为什么要对着砖头发愣,他是不是有毛病呀?

生2:他对蚊子喷烟干什么?

生3:他把蚊子放进帐子里,难道不怕蚊子咬吗?

生4:蚊子被熏了,有什么反应?

生5:这是不是真事?是发生在什么年代的事?

生6:这两幅画面有什么联系?

生7:这个孩子用烟熏蚊子,不怕熏到自己吗?

笔者故意设置悬念,刺激了学生的好奇心及求知欲,仿佛在学生的心湖中投入了两颗石子,平静的水面一下子激起了水波,学生大脑兴奋了,于是“问题”就发现了。

师:哎呀!大家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太强了,提了这么多问题,让我们整理一下:

①这孩子为什么要熏蚊子,他看到了什么?

②这孩子为什么要对着墙角发愣,他在干什么?这有什么意思?

③这两幅画面有何联系?

今天我们读读,看看你是否也认为有趣。让我们带着刚才的问题自读课文,有问题请教教师。

初中生思想活跃且充满好奇心,有趣地提问,能引发学生阅读求知的极大兴趣。格式塔心理学派“完形压强”理论认为,当人们在观看一个不完整即有“缺陷”或“空白”的形状时,会在知觉中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紧张的“内驱力”,并促使大脑积极兴奋地活动,使之趋向完美,构建成一个“完形整体”,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获得感受的愉悦。

四、问题要有启发性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因此要针以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他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

案例四:《背影》结尾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从信的内容来看,父亲的身体到底健康不健康,理由是什么?

生1:父亲的身体健康,因为信的第一句就是说:我身体健康。父亲不会骗儿子的。

生2:父亲的身体不太健康,因为他拿筷子和笔就不太灵便了。

生3:父亲的身体不健康,而且病已经很重了。最后一句明明写着:‘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这分明在说自己死期将近。”

师:“哦,同学们的意见不统一,那这封信看起来好像有自相矛盾?从文笔来看,父亲不像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也不是没有一点健康常识,那么他为什么要写这样一封自相矛盾的信呢?

学生陷入深思,好久没有反应。

师:看来这个问题有些难,我们可以讨论一下,探究父亲这样写信的原因。

学生交流……

生4:从信的内容来看,父亲将自己的病情说得越来越重,那是他身体的真实状况。说明他对自己健康状况的担忧。

生5:父亲第一句说自己身体健康,那是向儿子报平安。我奶奶也这样,我爸爸打电话回来问她胃怎么样,她都说没有关系。她怕我爸爸在外面工作担心,影响工作。父亲觉得自己年纪大,身体健康已经不重要了,不希望影响“我”工作。

生6:“父亲第一句话说自己身体健康,是因为怕‘我在外担心,明明膀子疼痛,却偏说身体平安来隐瞒儿子。因为儿子最怕听到大人身体不好的消息。所以就瞒我。

师:“既然要瞒,就要瞒到底,为什么最后又说自己‘大去之期不远矣呢?”

生7:“那是父亲想见儿子最后一面。”

生8:这是父亲对儿子的深情,对儿子的牵挂,是人之常情,是最真实的感情流露。

生9:父亲在自相矛盾的书信中流露出想掩饰却掩饰不了的感伤。这是父亲在向儿子传递自己“垂老矣”的无助的信号,尤显凄婉哀伤!在哀伤之中,儿子眼前浮现出父亲的形象,脑海中想到的却是父亲的一生——“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正是对父亲生命历程的感怀才引发了朱自清对人生的体悟。(学生鼓掌)

本案例中,笔者抓住文本的矛盾点,用一个简单的问题,使一个平淡的细节变得波澜起伏。学生的兴奋点被激活,内心的感悟也就油然而生,他们能深刻体会到平淡之中所隐藏的父子深情,一次情感体验也就水到渠成。可见,问题设置需要有启发性。

课堂提问既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优质的提问能促进师生间的信息交流与反馈,推动教学进程的顺利向前拓展,并能实现课堂调控的科学化、合理化。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只要教师肯用心,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肯从教学的目标出发,精心设计,巧妙运作,就能活跃课堂学习氛围,可以有效开拓学生思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徐英英.课堂理答策略初探[J].语文教学通讯,2013(2C).

[2]崔华.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13(1B).

[3]黄俊.预设 留白 生成——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探究[EB/OL].富阳教育网.

猜你喜欢

课堂问题有效设计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高中地理课堂问题与小组合作探讨的深入研究
议初中数学课堂存在的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
小学数学作业的有效设计
高中数学如何提高学生作业有效性的探索
探讨课堂中问题的有效性
高中政治教学中课堂问题设计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