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减负增效背景下语文作业的优化设计
2013-04-29韩云
韩云
摘 要:重视作业设计,提高设计的质量与效率是当下“减负”有所作为的切入口。语文教师应遵循语文学习规律,重视作业设计,寻求有效作业设计的途径,通过探索优化小学语文的作业设计,切实做到以学生为本,以促学生发展为根,精心设计出减负增效背景下符合新课标精神的小学语文作业。
关键词:减负增效;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
作业既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常规环节,也是评价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形成、情感体验的一种基本途径,更是洞察教学理念更新的窗口。作业设计,是教师备课的重要一环。好的作业设计,不仅可以巩固学生课上所要求掌握的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智力,拓展知识面,点燃创造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由于多年来各类习题本泛滥,部分教师已习惯于借用现成习题,为了追求所谓的“省时、高效”,简单、机械甚至随意地留给学生这样那样的作业,致使学生心理上、时间上缺乏准备,技能上缺乏积累,因此,只能以应付态度对待教师的“猛攻”“突袭”,于是,教师理想中的训练效果打了折扣,甚至打了水漂。
因此,教师应该重新审视作业设计的理念,重视作业设计在教学工作中的特殊意义。通过探索、优化小学语文的作业设计,切实做到以学生为本,以促学生发展为根,精心设计出减负增效背景下符合新课标精神的小学语文作业。
一、变“大锅饭”为“自助餐”
学生的差异是在所难免的,所以预设作业时,就该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要打破以往“大锅饭”的作业模式,为学生提供作业“超市”,创设“自助餐”式作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作业内容,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作业难度,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作业形式。
上完《渔歌子》这首词后,依据学生能力差异,我采用分层作业方式,布置了如下作业。
(1)如果你爱诵读,可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2)如果你爱写作,可以用自己的话改写这首词。
(3)如果你爱绘画,可以画一画词中展现的画面。
(4)如果你爱讲故事,可以把这首词改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他人听。
(5)如果你爱观察,可以观察生活中春天某一处的美景,并与词中的景色进行比较,感受不同的景物特点,并试着写一写。
以上5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任选1~3题完成。
这一作业“菜单”包含了朗读、写作、绘画、改编、观察等练习形式,走出了教师单方的“专制”格局,让学生享有了一定的自主权,满足了大部分同学的需求。
实践证明,学生是喜欢“自助餐”式作业的。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他们是投入的、愉悦的。因此,教师不妨多设计一些“自助餐”式的弹性作业,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题目,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二、变“炒冷饭”为“自配菜”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素养不仅包括语言积累、知识积累,还包括语言运用实践经验的积累。要实现这种“积累”靠的是“涵育”,靠的是自主的语文意识,而不是作业量。因此,设计课外作业时,要以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为目的,改革课外作业的内容、形式,给学生提供自己“配菜”“烹调”的机会,使他们真正把精力用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上。
如教学《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后,把阅读《鲁滨逊漂流记》作为课外作业,开展一次拓展阅读。
(1)用两星期时间阅读《鲁滨逊漂流记》,了解故事梗概。
(2)探究《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是一个怎样的人?
(3)《鲁滨逊漂流记》中哪些片段描写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重点阅读《鲁滨逊漂流记》的三、四章节,体会故事中鲁滨逊的勇敢顽强、机智乐观,领悟如何在逆境中成长。
(5)搜集资料,结合个人感受办一期读书报或举办一次班级读书会。
两星期后,开展《鲁滨逊漂流记》读书会,流程如下。
(1)认识作者
①了解作者丹尼尔·笛福。(请学生简介丹尼尔·笛福)
②作者还有哪些有名的作品?
(2)了解故事
①《鲁滨逊漂流记》和《格列佛游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在呈现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②《鲁滨逊漂流记》写了怎样的一个故事?简要概括一下每段故事的内容。
(3)走近人物
①《鲁滨逊漂流记》中哪些片段描写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4人小组交流→小组推荐一名学生在大组内交流→每个大组推荐一名学生在班内交流)
②哪些情节深深打动了你?为什么?
(4)小报展示
(5)写作延伸
《鲁滨逊漂流记》展示了顽强、机智、乐观的鲁滨逊,让人印象深刻。我们的童年也经历过困难、坎坷,也有值得记录的往事,让我们记录下来,作为珍贵的回忆。
从《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的教学引导学生阅读《鲁滨逊漂流记》,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在读书活动中拓宽视野,扩大积累,更能引起学生对生命个体的关注,增厚文化底蕴,打下文学功底。
三、变“一根筋”为“多根弦”
语文教学是多元的,实际教学中,多少会生成一些与教学预案不一致的情况。当我们无法按既定计划布置作业时,就需要依据教学实际灵活处理,包括作业内容的调整、作业形式的变换、作业量的调控等。也就是说,教师要有更新作业设计的意识,由“一根筋”走向“多根弦”,实现由教师预设向师生共同生发作业的转变。
笔者在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时,预先设计了这样一个课外作业:你从青海高原一株柳领悟到了什么?请写一写。上课时,大部分同学都能较正确地回答。经过分析,我发现这个题目对学生来说难度偏低了,于是就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把作业调整为:陈忠实从青海高原一株柳中领悟到“在逆境中要有积极向上,顽强不屈的精神”,你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了什么呢?请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经过这一调整,学生的思路宽广了,写的内容也丰富了。有的从仙人掌感受到了“坚忍不拔”,有的从雪松感受到“面对压力,可以适当让步,以求反弹”,有的从校园里的樟树感受到“一身正气,顽强不屈”的美好品质……思路之广,思考之深,令人叹服。
四、变“闭房门”为“开天窗”
教材是教学的载体,作业固然应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但不能“紧闭房门”,完全围绕课本“兜圈子”。语文作业的设计,如果仅仅以教材、课堂为中心,到头来不过是帮助学生读懂一些“例子”罢了,实际上是变相压缩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时空,割裂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生活中处处皆有语文,作业设计要打开“天窗”,与生活对接,设计出既扎根于教材,又充分利用学生身边语文资源的课外作业,把学生引领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克服从教材中来又到教材中去的回环式作业弊端。
有一次,我曾这样设计语文寒假作业。
(1)饮食文化——年夜饭的来历、程序、传统菜肴及象征意义。
(2)文学艺术——春联的内容、形式、张贴时的讲究。
(3)民间美学——年画的常用图案、象征意义及张贴时的讲究。
(4)年俗家趣——春节期间,各种语言、行为上的禁忌及形成原因。
学生根据自己的调查,写一份调查报告,4个主题中可穿插相关的民间传说、奇闻轶事。最后,回忆一下整个调查过程中的感受,写一篇作文。
这种作业,将情趣盎然的春节文化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链接,让学生在家庭和社区文化资源中亲历、体验、实践,不仅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时空,也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轰轰烈烈的新课改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语文课外作业不应是单一枯燥的文本,而应是富有色彩的、充满情趣的、多元的、花样的复合体。它能够激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感官体验,在愉悦合理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并积累大量的愉快而丰富的经历,使学生的训练从“单一”走向“综合”,也使“减负”落到了实处。让我们在语文课外作业形式、内容的设计上花一番工夫,探寻出一条新路,让课外作业焕发其生命的色彩。
[参 考 文 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靳健.后现代文化视界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符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