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三心”“二意”
2013-04-29梁华
梁华
【关键词】科学素养 好奇心 细心 耐心 真意 深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A-0090-02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主要包括必备的基础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能力、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研究表明,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离不开他早期所接受的科学教育。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必须增强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意识。下面,笔者结合个人的科学教学实践,具体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的“三心”和“二意”。
一、培养小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
学习兴趣是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通过科学教育将这种好奇心转化为科学兴趣,使之真正成为科学学习的原动力。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好奇心,笔者根据不同课型,采用“好奇心”引导、游戏引入、问题情景、实践体验等方法来激趣。例如,《我们吃什么》一课讲到用碘酒检验淀粉,笔者让学生把手指洗干净,再把无色碘酒涂在手指上进行消毒,随后让学生把饭粒放在手指上,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有同学报告,饭粒变脏了,手指也变脏了,饭粒和手指都出现了蓝黑色。一石激起千层浪,此时学生都觉得奇特,感到奇怪。教师随之质疑,学生探求科学知识的好奇心愈加强烈。
二、培养小学生观察科学实验的“细心”
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而细心观察又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障。科学实验是通过操作实验器材来实现的,实验器材必须合理地精心准备和选择,使其具有一定的结构性。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所选材料进行实验,细心观察,揭示自然现象间的关系与规律,从而归纳出科学概念。
例如,教学《磁铁》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认识磁铁的性质,笔者把学生分成两个实验组,每组选择的材料不同。第一实验小组选择的是磁铁、铁片、铜片、铝片、塑料片;另一组选择的是磁铁、铁片、回形针、大头针、图钉、铜片、铝片、塑料片、小木头、小石子、玻璃、橡皮、布条等。由于小学生的认识规律是“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第一组选择的材料中,铁制的同类材料只有一块铁片,无法从同类的材料中找到“磁铁能吸铁”这一规律;第二组选择的材料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不仅具有典型性,更具有科学性。学生在实验中只有细心观察、鉴别,才能获得精准的科学认识。
三、培养小学生科学探究的“耐心”
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常常得不到预期的结论,往往会虎头蛇尾。因此,教师既不要盲目批评学生,以防学生失去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信心,也不能急于否定和纠错;而要用赏识的眼光积极评价学生的探究精神,鼓励他们耐心、认真地分析失败原因,反复试验。
例如,学生在进行电路连接时,经常会出现小灯泡不亮的情况。这时,教师不要急于帮助学生查找线路故障,要激励学生合作分析、耐心查找可能导致小灯泡不亮的原因,如电池没电了、线路某处没接好、短路了等。然后,根据可能出现的问题,再对线路进行检查,找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对待“失败”,学生会有深刻的科学体验和新的发现。所以,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耐心查找、善于总结的学习习惯,正确看待“失败”,从而锻炼自己、提升自己。
四、让小学生理解生活中科学的“真意”
科学来源于生活,一些我们司空见惯的现象往往蕴藏着丰富的科学知识。所以,在进行科学教学设计时,力求把课堂知识与生活想象联系起来,让生活体验与课堂教学产生碰撞,从而激发学生灵感。
例如,在教学“液体的轻重浮力大小”时,笔者先让学生猜测清水重还是盐水重;学生都说盐水重,然后笔者拿出天平让学生称,结果是清水重(因清水多)。这样的结果与学生原来的猜测发生了矛盾,从而引起了学生的再观察和再思考。当讲到油、清水、糖水哪种液体浮力大时,学生猜测是油的浮力最大。在“猜测”的基础上,笔者将不同的物体逐一放入烧杯中,结果油的浮力最小,这与学生的原有认知又发生了冲突:为什么看起来成黏稠状的油浮力会最小?学生马上会联想到“液体轻重影响浮力大小”这一概念,得出“油最轻,所以浮力最小”的结论。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都很专注,同时也明白了一些看似简单的现象仅凭生活经验来推测是不行的,需要科学的验证才能获得科学的“真意”。
五、让学生发掘生活中科学的“深意”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科学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就应该注重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发掘科学对生活的“深意”。
例如,在教学《校园里的植物》一课时,按常规的教学思路,或许会选取几种动植物让学生认识、了解它们的外形和特点。但是,笔者认为更好的教法是让学生自己观察周围的动植物,然后独立思考、提问、总结,最终意识到人与大自然要和谐相处的科学要义。
经历就是人生,科学教育是学生人生经历的一部分。科学教育不是为了让学生记背一个个定理,一个个结论,而是要让学生有一段研究科学的经历。小学科学课必须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科学的推导过程。借助“三心”“二意”可以使小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感受学习科学的乐趣,从而有效地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
(责编 韦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