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
2013-04-29张文妍
张文妍
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揣摩、抓住学生的心理,这样才能做到循循善诱、因材施教。通过音乐教学,为学生终身学习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实现这一目标尤为重要。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本身有较强的综合能力。除了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综合素质之外,关键还要有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并能深入钻研教学,合理制订教学目标。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一些经验。
一、兴趣的培养
音乐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首先必须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因为人的情绪和兴趣对认识活动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的有效途径。同时,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完善审美心理也有积极的作用。音乐兴趣的培养要从实践中获得,教师该怎样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呢?
笔者认为,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对事物也有了自己的认知和观点。在教学时,如果教师还是用原来的老方法把音乐课上得枯燥是绝对行不通的。所以,教师应在音乐课的内容和形式上进行探索,使音乐课更贴近学生已有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进而培养他们主动参与对音乐作品的感受、体验、分析和理解。如欣赏《沃尔塔瓦河》时请学生用长笛演奏前奏,欣赏《鳟鱼》时让学生分别用钢琴、单簧管演奏。这样,能让学生感受不同音色,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乐器的兴趣。运用不同乐器来学习歌曲,学生自然而然掌握了音乐知识,发展了思维,陶冶了情操,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此外,在音乐欣赏课中,加入一些美术作品,对加深音乐作品的理解也有很大帮助。如欣赏《伏尔加船夫曲》时,把列宾的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展示出来,让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欣赏这幅世界著名的油画。学生通过听音乐、看油画,能更深地理解音乐作品的意义。
总之,培养学生音乐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无论是在唱歌还是器乐教学,欣赏还是传授音乐知识技能方面都要始终围绕着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通过律动激趣、故事激趣、游戏激趣、图画激趣、表演激趣等方法,使欢乐充满音乐课堂,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音乐学习之中。
二、乐感的培养
学生有了学习音乐的兴趣,教师就要及时培养学生音乐学习中的乐感问题。如何提高學生的乐感呢?针对每一个作品让学生听名家演绎的CD、磁带,观看各种形式的演奏、演唱,听教师声情并茂地示范,可以让学生充分地展开想象。但往往这样并不能启发学生通过感受而拥有良好的乐感。在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按照要求去做,时间长了,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发现音乐的无穷魅力,从而拥有较好的乐感。
三、音准的培养
当学生拥有音乐兴趣和良好的乐感后,要培养并发展他们的音乐听觉,从而获得熟练的读谱技能和丰富的音乐词汇,这对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而音程概念的建立是解决音准的最佳手段。
在教学中,学生跟随教师钢琴伴奏试唱各大小调音阶、进行调式感觉的训练,这可以培养稳定的调式感。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拿乐器演奏各调式,加深各调式的感受。在掌握了各种音阶后,就要开始进行各种音程的模唱。由于音准的训练较为枯燥,教师一定要从鼓励出发,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而训练则要由简入难。要强化和弦连接练习,可几个人合作,每人一个声部进行和弦连接练习。这种练习不仅能强化学生的高音概念,而且可以培养其音程、和弦以及调式感,对音乐感觉的培养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另外,二声部视唱练习不但能调整和平衡声部相互间的音响关系,也能促进单声部音调的准确性并增强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四、聆听的培养
首先,在欣赏教学或器乐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了解音乐作品中的节奏、旋律、和声、速度、力度、调式等各个基本要素,使其具有敏锐的感知能力。其次,通过不断的实践和体验,让学生能逐步感受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使转瞬即逝的音乐给学生留下鲜明而又深刻的印象。如在欣赏舞剧《红色娘子军》中《女战士和炊事班长》的舞蹈时,可先让学生完整地倾听音乐,形成初步印象,再仔细感受乐曲中旋律的走向、节奏的安排、速度的把握和力度的控制,进一步从音乐的各个角度分析乐曲,体会乐曲所表达的情绪,最后感受到音乐的情绪特点。
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自由想象,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通过聆听、感受不同情境下的音乐作品,尽可能感受、体会乐音的起伏与情绪变化;通过反复聆听,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尽情地表现,促进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音乐,发展他们的艺术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只有不断地训练聆听,才能真正提高音乐鉴赏能力,丰富审美经验。
综上所述,音乐文化素养的培养应去粗取精,积极地给予学生引导和指导。不仅在课堂上,更重要的是以课外的灌输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去教育学生,做到“润物细无声”。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走出课堂后能够独立学习,为终身学习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