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2013-04-29祖志昌
祖志昌
现在,很多学生在学习物理时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听课容易,下去完成作业、答卷困难。这主要是因为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没有把知识概念化、条理化、系统化,也没有搞清楚物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解决多数学生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对物理教学至关重要。在平时物理教学中,我尝试做了以下工作。
一、在概念分析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课本中的物理定义、定律、定理,都是对物理知识的高度概括,言简意赅,文字表达准确精练,内涵丰富。因此在定义、定律、定理教学中,必须深入挖掘其内涵。如,在“牛顿第一定律”教学中,其内容只有“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但其中隐含了丰富的物理知识。课堂教学中,先引导学生整段阅读,分析该定律,可以明白在无外力作用时,物体就保持原来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外力是用来改变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并可以用此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这也为下一节课的教学铺平了道路。
二、在演示实验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牛顿第二定律”教学中,要总结出加速度与合外力、加速度与质量之间的关系。一种方法是:直接引用前人的实验结果,告诉学生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但这样学生感到知识来得太突然,以至于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必然会在理解和应用定律上出现困难。另一种方法是:先让学生自己设计一种能观察出加速度与合外力的关系和加速度与质量关系的实验思路,通过提问方式指出学生设计的实验中的优点和不足,然后明确指出,在讨论加速度与合外力关系时,必须保持物体质量不变。而在讨论加速度与质量关系时必须保持合外力不变,课堂演示实验正是沿着这个思路设计的。通过实验演示和平时积累的生活经验,学生会自己得出“合外力大时加速度大”“質量大时加速度小”的结论,课堂中针对这些不太成熟的结论进行讨论,分析说明得到这种结果的原因。最后引出前人的结论,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在进一步总结加速度与合外力的关系时,继续让学生分析:(1)加速度是怎么来的?——由合外力产生。(2)加速度和合外力之间哪个是原因,哪个是结果?——力是原因,加速度是结果。(3)能否说合外力与物体的加速度成正比?——不能。(4)是先有合外力还是先有加速度?——同时有。(5)能否说物体的质量与物体的加速度成反比?——不可以。一次演示实验的准备工作非常辛苦,我们在演示过程中不要简单地得到课本中的结论就结束,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实验,挖掘实验的潜在内容,要使演示实验真正起到既能总结结论又能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的作用。
三、在练习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物理习题中,并不是所有的条件都用数字表示出来,有些是通过文字表示,甚至隐含在题中。学生做题过程中,只有理解题意,大脑中建立明晰的物理情境,才可以顺利地解决问题。但实际上学生往往会忽视条件、忽视前提,或是无法找到隐含条件,导致结论错误。我一般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分析解题。方法一:要求学生在审题、读题、建立物理情境、画出物理过程图等过程中做到耐心细致,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审题中,先通读全题,对题目有一个总印象,即该题是考查哪部分知识,然后再次读题,遇到关键词时加重语气,放慢速度。例如“平衡状态” “光滑” “由静止开始”等词中都隐含了物理条件,而且这些条件一般又都是解题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读题过程中边读边画物理过程图,等到题目审完读完,整个物理过程已经清晰地显示出来,再将用到的条件和要用到的物理知识罗列出来。方法二:教师读题目,遇到重点字、关键词,加重语气慢读,由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图,并由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画图兼说明图中的物理过程和情境,列出相关的关系式。另外在课后作业和单元练习时,都要求学生每读一题,就用笔画出题目中的关键词,找出隐含条件注在题旁。通过这种耐心细致的方法训练,学生的解题技巧提高了,理解能力也增强了,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
通过以上方法的尝试,我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对物理“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的问题。学生提高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理解能力。当然,学习习惯和理解能力的培养要贯穿在整个物理教学的全过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