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诵读中提高欣赏品位
2013-04-29杜晓
杜晓
吟咏诵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是古往今来学习诗文的最佳途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时的音韵美可以使读者提高记忆的效率,增大积累量;可以在抑扬、疾缓、刚柔、停连的音韵中,更深切地领会作者的情感和作品的内涵,进入文章所创造的意境;可以激发学生内心的激情和活力,从而去创作更好的作品。在实践中,我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选取诵读形式
读,教师要采用不同的手段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听录音、跟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小组合读、男女生赛读、推荐优秀个人读以及根据诗的感情基调选配曲调来唱读,都是激发学生朗读欲望的方法。比如学习《一剪梅》时,可先播放同名歌曲,学生很快就进入了哀婉的气氛当中,听上两遍后,有同学就能唱下来了。在此基础上,再讲解词中的物象、意境及词人的经历、心情时,教师只需稍加点拨,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吟咏诵读,在诗词美文教学中,的确意义重大,如讲朱湘的《少年歌》时,可让学生反复去读。美,就会在学生清脆的朗读声中传递出来。这时,教师可指导学生用配乐吟唱来表现这首诗,如选用《共青团团歌》或是《在希望的田野上》,在欢快明朗的曲调映衬下再去吟唱这首小诗,也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精雕文学语言
“诵读欣赏”板块所选取的诗词、对联、散文都是古今文学史上的美文,其语言或豪放或委婉或清新或激昂。在诵读吟咏的基础上,把静止的文字动态化、形象化,精心品味文学语言,是提高学生文学品位的重要环节。如《杭州岳墓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有幸”和“无辜”的巧妙运用就把青山和白铁人格化了,同时也表达出强烈的爱憎之情。再如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从楼上望去,洞庭湖把祖国东南之地从中分为两半,水天相连,似乎天地都在湖水中日夜浮动。一“坼”一“浮”,把洞庭湖描绘得无比壮阔而又生动,该诗因此被誉为描写洞庭湖的“千古绝唱”。
三、赏析艺术形象
精美诗词、散文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而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是如何描繪出来的?中国古典文学擅长选择种种意象作为载体,形成中国古典文学独特的含蓄、典雅的特点。这种意象渲染出的气氛、表现出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在我们的民族传统中,就有我们熟知的表达情感的意象,如:月亮代表思念,红豆代表相思,杨柳代表离愁,梅花代表清高。在品读诗词与散文时要能够准确把握其中的意象,如崔灏的《黄鹤楼》,诗中用神秘的黄鹤、飘荡的白云、暮色夕阳、浩渺烟波等意象,渲染出一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在文学作品中,这些自然景物都被人格化了,它们或热烈明丽,或盎然蓬勃,或凄楚哀婉,或温馨可人。教师应在吟咏诵读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让意象情感化、思想化,使学生感受到诗词所描绘的意境,进一步提高欣赏品位。
四、体味情感思想
优秀的诗词、散文往往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与情感,要在吟咏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深入品味作品中蕴含的情感、精神及某种人生意义,去体味或激昂或豪爽或温婉或淡泊的情感,体会人生的悲喜与崇高、温馨与美好。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首内容平淡的诗,为什么会成为名篇呢?原因之一就是诗中流露出诗人厌恶官场、向往田园的思想,反映出无数仕途不顺文人的心声。阅读这些诗篇,一定要在充分了解作者情感思想、社会环境的前提下,品味作品意境之美,感悟作者的心声与社会的呼声,这也是提高欣赏品位的关键。
五、领略艺术技巧
除了在语言、艺术形象、情感思想上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还要通过反复的吟咏诵读,引导学生去体味把握其艺术技巧。如杜牧《赤壁》中,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此战对三国鼎立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诗人题咏这一历史重大题材,却从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写起,这是典型的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更值得称道的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之句,诗人并未从正面去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而是提出了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对于东吴可能战败却反而取胜的结局,诗人没有直说,而是别出心裁地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命运,这种构思也是非常巧妙的。
叶圣陶先生在《〈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中指出:吟诵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是理智地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的确,通过诵读,学生培养了语感,体味了文章的内涵,把握了文章的情调,领略了文章的艺术技巧,语文素养得到较为全面的提升,欣赏品位会逐步提高。
(责 编 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