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学生文史素养的提高
2013-04-29王贞珍
王贞珍
文言文和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华夏文明传承的思想结晶,收录在语文课本里的文言文和诗词更是经典中的经典。但是,真正读懂这些,对于初中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中学生只有了解了历史,学习好传统文化,才能理解古典文学深厚的哲理与意境,进而提高自身的文史素养。
先秦时期是我国文化大发展的时代,诸子百家通过他们的文史作品来表达各自的主张,形成了不同的学术和文学派别。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儒、道两家,儒家偏重于道德伦理与自身修养,道家则偏重于逻辑与辩证法。课本中所节选的《论语》《孟子》《庄子》等文章,作为中华文化的早期成果,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很多典籍为我们学习那段历史中的文化提供了生动细致的素材,如《左传》与《战国策》,作者运用精练的文笔把故事叙述得生动有趣,值得我们反复咀嚼和借鉴。
秦始皇横扫六国,一统天下,结束了春秋战国几百年的纷繁乱世。但由于他施行暴政,秦朝爆发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陈涉世家》完整地记录了那次农民起义的过程,学生从中不仅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情况,还可以学习纪传体通史的叙述方式和写作特点,对今后阅读《史记》甚至通读《二十四史》都有很大的帮助。
秦王朝建立后短短十多年时间就覆灭了。此后,刘邦战胜项羽建立了汉朝,延续四百多年后结束。中国又进入了一个人才辈出的乱世——三国时代,这也是中学生比较熟知的一段历史。他们或多或少都阅读过名著《三国演义》,也看过有关三国的影视作品,了解曹操、诸葛亮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教师可以顺着学生的兴趣方向,引导他们更加深入地学习这段历史中的文学作品,如《观沧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写出了曹操锐意进取的乐观豪迈气势;《隆中对》选自陈寿的《三国志》,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所感动,提出了“图荆州,取巴蜀,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宏伟军事战略,并激励刘备“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后人无不被诸葛亮远大的战略眼光所折服;《出师表》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之前给刘禅上的表文,阐述了北伐中原的必要性,言辞恳切,表现了诸葛亮的一腔赤诚之心,为后人所敬仰。研究这些作品,不仅对学生提高文学修养有帮助,还能学习英雄人物的优秀品格。
司马炎取代曹魏政权建立了西晋王朝,但中国在短暂统一之后又进入了大分裂的混乱时代,连年征战,政权频繁更迭,百姓苦不堪言。人们渴望出现大一统的和平时代,但是希望却遥遥无期。这个时代伟大的诗人、辞赋家陶渊明用自己的作品表达着对世俗社会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桃花源记》用一段曲折离奇的情节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争、没有压迫的“世外桃源”,与黑暗、复杂、残酷的真实社会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此外,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等作品中均表达了对平淡自然生活的向往。了解陶渊明的写作心境和他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对欣赏和学习陶渊明及同时代文学家的作品有很大帮助。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混乱时期之后,中国又经历了短暂的隋朝。之后,唐王朝的建立结束了数百年杀伐征战的局面,唐朝也成为世所公认的封建强国。在文化上,唐朝继承了魏晋以前的精华,人才辈出,艺术登峰造极,优秀文学作品层出不穷。
唐宋文化是华夏文化的巅峰和骄傲。课本中的作品有描写祖国山河秀美壮丽的,如杜甫的《望岳》赞美泰山高大巍峨、气势磅礴,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描绘了早春西湖如画般的醉人美景,周密的《观潮》写尽了钱塘江大潮“天下雄伟,势极雄豪”的气势。有借人文景观表达个人情感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描写景物细致入微,抒发感情真切自然,皆为传世名篇。有托物言志表达人生态度的,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和周敦颐的《爱莲说》,均表现了高尚的人格和豁达的生活态度。还有表现忧国忧民情怀的,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石壕吏》、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一大批优秀的文学家和优秀的文学作品,使唐宋两代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时期。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深切感受到华夏文明盛世的非凡魅力。
纵观初中阶段所学习的文言文、诗词,从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到清代思想家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学习它们的过程就是接受文化与历史洗礼的过程。初中阶段文史素养的提高,会为学生一生的学习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责 编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