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渊冲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
2013-04-29李雪萍
摘要:作为著名的翻译家,我国翻译界对许渊冲的研究已不鲜见。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对许渊冲丰富多彩的翻译思想进行解读和探讨。
关键词:许渊冲翻译思想;生态翻译学;适应与选择
许渊冲先生将中国古典诗词译成英法韵文,被称为诗歌翻译方面著名的专家。许先生从其大量的翻译实践经验中,将文学翻译概括为“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这十个字,形成了自成一派的翻译理论。
清华大学学者胡庚申提出了“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生态翻译学理论。生态翻译学是关于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互动的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是一种全新的生态学的翻译观,它使译学界从崭新的视角解读翻译思想,对翻译界有很大的帮助。为了更深入地探寻和挖掘许渊冲翻译思想,本文拟对其从生态翻译学视角进行探讨。
一、许渊冲“和谐统一”的生态翻译思想
生态翻译系统包括了许多子系统,不但每个子系统是和谐统一的,而且整个系统也是一个整体。许渊冲先生把《诗经》和《楚辞》直到黄兴、毛泽东等人的诗词,将中国3000年来的文学名著,择要一一译成英语韵文及法语韵文出版,他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理论来源于翻译实践,又通过翻译实践得到验证,已初步勾画出中国文学史中韵文的发展脉络。其翻译思想所涵盖的翻译动机、目的、态度、原则和策略都体现了各个系统统一的翻译整体。
二、译者追求的“译有所为”
生态翻译学者们追求的这个观点既有主观能动性又讲求客观效果。许渊冲教授在把外国的先进文学作品译成中文的同时也很注重把具有几千年辉煌历史的中国文化翻译成英文。在《翻译的艺术》前言中许教授写道:中国文学翻译工作者对世界文化应尽的责任就是把一部分中国文化的血液灌输到世界文化中去,使世界文化愈来愈丰富,愈来愈光辉灿烂。他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佳作连篇,赢得世人赞许。正是以这样的目的与追求,他把追求艺术美作为自己人生的奋斗目标,把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作为自己的追求,不仅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沟通的桥梁作用,更为中国翻译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就是许先生的“译有所为”!
三、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一种语际转化活动,但又不是纯粹的语言活动,它还牵扯到各种非语言因素,是一种跨越文化的信息转化过程,在这个转化过程中,译者要不断适应原作及译作等各种环境,不断做出各种选择。许先生的一生都在做着这种适应和选择。
(一)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多维适应
翻译生态的环境包含了原语、原文和译语系统,是译者和译文生存状态的总体环境。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指译者围绕原文这个主线,对和原文有关的周围的各种环境相适应的翻译活动。
1.许先生认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精粹是中国古诗,他认为中国文学翻译工作者对世界文化应尽的责任之一是向世界介绍中国古诗。一些中国古诗名篇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70年代由英美文学家翻译成英文,但无论其内容、形式,或者意境,都不能完全展现原诗的风貌。因此,许先生一生笔耕不辍,翻译了3000余首古诗,向世界文化灌输了新的血液。许先生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即20世纪70至80年代大量翻译中国古诗,宽松的文化氛围与世界交流的迫切需要使他将中国古典诗歌推向世界的信心和决心更加坚定。这正是他适应了“翻译生态环境”——当时国内的文化氛围和世界对中国文化精粹的渴求所作出的选择。
2.许渊冲对中国古诗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他不但精通英文和法文,而且具有丰厚的文学功底和美学修养,常常用他的生花妙笔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美妙精髓用译文再创造出来。比如,《诗经·采薇》里面有个“杨柳依依”的诗句,许教授译为“Willows shed tears”,西方人本来就称垂柳为“weeping willow”,这完全体现了中西文化交融的韵味,何等精彩!“……分离时,如柳的眼里饱含泪花,从腮边滚滚流下”,许教授发挥了译语优势,创造了如此美的意境。可以说,这是译者对原文、原语、译语及自身能力所作出的适应。
3.许渊冲对翻译生态环境中重要元素中的读者层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许先生从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选了一个“之”字,提出了“三之论”,即“知之,好之和乐之”。意思是译作对读者一定要有吸引力。“知之”,就是译者所译的文字应该让读者完全理解;“好之”,就是译者所译的文字会让读者喜欢读;所谓“乐之”,就是让读者愉快,而“乐之”是翻译的最高境界。许先生的翻译实践都是在适应读者群的需求和特点的基础上,以“三之”为目的,力求选择“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文。
(二)译者的能动选择
生态翻译学角度的翻译的概念是“译者选择性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活动”,译者的身份便从接受选择接受制约到自己对译文的选择和操纵。作为当代中国中外著作交叉互译的杰出开拓者,在其翻译实践中,许渊冲的翻译理论是指在翻译生态环境中译者能够从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作出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
1.对翻译文本的选择。对于提高译品的“整合适应选择度”,生态翻译学认为,译者总是选择适应自己能力的作品去翻译。译者的能力即双语、双文化能力,译者的个人阅历、认知水平、接受能力、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等。许渊冲对翻译的选择之一体现为对翻译文本的选择。他在中译英方面成果最丰富、最突出。先后翻译了26部作品,包括唐宋元明清和当代的诗词名作,有《中国古诗六百首》《唐诗三百首》《毛泽东诗词选》等。在法译中方面,许先生选译了世界经典名著:司汤达的《红与黑》、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夫》等。英译中作品有:德莱顿的《埃及艳后》、司各特的《昆廷·杜沃德》,亨利·泰勒的《飞马腾空》。许先生的诸多翻译作品都是多维度适应翻译生态环境所创造的“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品。
2.对翻译策略的选择。“从翻译即适应与选择视角来解释,不论是归化还是异化,也不论是直译还是意译,都可以看作是译者为了适应翻译生态环境所做出的一种翻译策略的选择。”即译者对无论是直译还是意译,都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适应度的选择,而为了适应动态的、不断变化的翻译生态环境,译者能动地选择与翻译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翻译策略,包括社会、文化、读者等因素在内。
在翻译策略上,为了尽量传递中国古诗的“意美”,许教授提出了把古诗译成英文的“三化”方法论,也就是把原诗深化、译文和原文等化及把原诗浅化。他认为“意美”是诗歌的深层结构,“意似”是诗歌的表层结构。当诗歌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一致时,翻译时就采用“等化”的翻译方法;当表层和深层不一致时,“深化”“浅化”的译法就比较合适。这是译者在适应翻译生态环境时所作出的灵活的选择。
四、结语
许渊冲的翻译思想对传统译论既有继承又有发展,给中国翻译理论带来了第二次飞跃。他提出的翻译十字论,涵盖了文学翻译的各个方面,还包括了翻译中具体操作的描写与分析。许先生独到的翻译思想体现了高度和谐统一的生态境界,使我们学到了生态翻译过程是译者的多维动态适应与自然本能选择的过程。本文是受到胡庚申教授的《傅雷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一文的启发,结合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理念对许渊冲翻译思想进行解读和探讨,从新的视角研究许渊冲的翻译思想,使翻译批评变得更加多元化。
参考文献:
1.胡庚申,《傅雷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J],外国语,2009.2
2.许渊冲,《翻译的艺术(论文集)》[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
3.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4.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哲学理据》[J],上海科技翻译,2004
5.胡庚申,《适应与选择:翻译过程新解》[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
作者简介:李雪萍(1984- ),女,甘肃靖远人,甘肃农业大学外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责编 金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