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特征分析
2013-04-29刘庆春
刘庆春
【摘要】 目的 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征。方法 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特征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其计量计数资料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短暂性脑缺血组内中膜厚度低于脑梗死组,非缺血性脑血管组内中膜厚度低于短暂性脑缺血组;非缺血性脑血管组软斑、颈动脉血管异常、溃疡斑低于缺血性脑血管组,非缺血性脑血管组硬斑、扁平斑则高于缺血性脑血管组;其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上意义(P<0.05)。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治疗应注重动脉颅外段的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及治疗,以避免脑卒中、脑梗死的发生。
【关键词】 颈动脉;缺血性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部位多见动脉粥样硬化症状,与颅内血管病变的联系十分突出,而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即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为进一步避免颈动脉颅外段病变趋势的增加,我院于2009年至2011年对缺血性及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表明颈动脉血的检测是防治疾病的重要标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至2011年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20例,男177例,女143例;年龄32-81岁,平均年龄62.5岁;包括78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136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及106例非缺血性脑血管患者。全部患者的病情诊断均由CT、MRI证实,与脑血管病第四届学术会议修订的标准相符。
1.2 方法[1]使用Logic9、ADL超9双功能彩色多普勒(美国)进行检测,设置探头频率分别为5-7MHz和5-10MHz,对患者动脉斑块脂质含量进行检测;取颈动脉的长轴切面,于分叉处1cm对血管内径、内膜中层厚度进行测量。内膜增厚时内膜中层厚度>1mm,斑块产生时内膜中层厚度>1.2mm。
1.3 判断标准[2]依据斑块影像学特征、组织病理学对斑块进行判断。①溃疡斑:斑块呈“火山口”形,表面不平,部分显示壁龛,边缘回声较低;②硬斑:增强局部回声,后方声衰减或声影的出现十分明显,斑块内纤维化或钙化;③扁平斑:脂质少量积聚于动脉管内膜,低回声均匀、不光滑,动脉管壁偏心性增厚;④软斑:表面纤维光滑,存在连续回声轮廓,局部混合性或弱回声均匀。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t和χ2分别检验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中膜厚度的差异 短暂性脑缺血组内中膜厚度显著低于脑梗死组,非缺血性脑血管组内中膜厚度显著低于短暂性脑缺血组,三组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上意义(P<0.05)。
2.2 斑块及血管异常的差异 缺血性脑血管组超声检测214例患者中,168例颈动脉血管异常者占78.5%,106例非缺血性脑血管患者32例为颈动脉血管异常患者,占30.2%,非缺血性脑血管组中颈动脉血管异常患者显著低于缺血性脑血管组,两组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上意义(P<0.05)。
2.3 组织病理学特征 分叉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生成十分常见,非缺血性脑血管组溃疡斑、软斑显著低于缺血性脑血管患组;非缺血性脑血管组硬斑、扁平斑则高于缺血性脑血管患组;斑块发生率非缺血性脑血管组明显低于缺血性脑血管组;三种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上意义(P<0.05)。(脑梗死:扁平斑37例、软斑149例、硬斑17例、溃疡斑78例;短暂性脑缺血:扁平斑17例、软斑27例、硬斑10例、溃疡斑14例;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扁平斑20例、软斑179例、硬斑44例、溃疡斑95例。)
3 讨 论
动脉粥样硬化早期表现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经超声可检测出来,而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中动脉内膜增厚、变粗糙形成斑块相牵连,当形成斑块后,使得动脉壁应力增加,在血流高速冲击下,斑块开始破裂并将脂质、胶原暴露出来,血小板受胶原激活作用的影响较大,有利于机体凝血反应的启动[3],动脉内血栓形成后板块逐渐脱落并发生溃疡,容易促使脑梗死、脑卒中、血管狭窄闭塞的形成。研究表明[4],脂质越高、斑块破裂、出血就越容易发生,并逐渐形成血栓。由于钙化的稳定,硬斑一般不容易破裂、脱落,脑梗死形成的机会也就相对较少;而扁平表层为纤维帽,深层埋藏脂质同样趋于稳定;软斑内脂质丰富,血流冲击、血管内皮损伤时,容易发生破裂、出血问题并形成血栓,易促使卒中的发生;溃疡型斑块为“火山口”形状,因斑块内出血后钙化的增加使得表面组织逐渐崩裂,且短期增大容易突出动脉内膜,内膜损伤、动脉管腔狭窄就容易发生,远端血管借助崩裂的碎块可以进行堵塞,脑梗死、卒中发生的几率就会增加。本组病例中,缺血性脑血管病组内中膜厚度增加、动脉血管异常显著于非缺血性脑血管组,说明斑块与颈动脉狭窄的联系较为突出,非脑血管病患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低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而脑梗死发病原因之一则为不稳定性斑块的脱落。因此,临床治疗过程中,动脉颅外段地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治尤为重要,对脑卒中、脑梗死发生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尹继君,孟范文,彭玉华,等.磁共振血管成像、经颅多普勒及颈动脉超声对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价值[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5,18:302.
[2] 张云卿.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9):245-246.
[3] 杜继臣,杨旭,蒲传强,等.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征[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7,20(1):1-3.
[4] 任秀芬,刘雅峰,曾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因素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22):3400-3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