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学习能力的创新培养与实践
2013-04-29戴冰
戴冰
摘 要:分析了初中英语学习能力的创新培养与实践思路,包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和提升内在驱动力;转变课堂教学思路,培养和强化学生探究能力;培养正确学习思路,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和习惯。
关键词:学习兴趣;教学实践;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一般是指人们在正式学习或非正式学习环境下,自我求知、做事、发展的能力。学习能力在现代社会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正因为学习能力的作用非常突出,一直以来各学校对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研究未曾停止过。对于英语学习来说,也不例外,很多初中学校的学生对英语感觉比较陌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逐渐地对英语产生了厌学的倾向。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构建初中英语高效课堂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但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很多学校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培养等同于学习成绩的培养,使得学生普遍产生了重成绩而轻能力的问题。结合新时期教育背景的不断变化和新课改理念的逐步深入,探索和创新初中英语学习能力培养的途径和策略,对于促进初中英语课堂的改进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和提升内在驱动力
对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来说,所有的方法都应源于学生学习动力的问题。所以说提高学习能力关键在于先要解决“内在动力问题”,即先解决“要不要”学,再解决“能不能”学。但是我们过去的培养方法则一直在强调通过采取各种方法给学生强烈地去灌输,让学生通过大量的被动学习,获得知识来提升学习能力。这里混淆了一个提高成绩和提高能力的概念,虽然我们经过大量的灌输知识,学生表面上成绩提高了,其实这只不过是应试能力的提高。而实际上学生对学习毫无兴趣,那他的能力谈何提高?为此我们说在未来初中英语教学中需要进行一场从方式、方法上升到心理、思想的革命。也即,不光要改变方法提高学生的成绩,更要侧重创新思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内在驱动力,形成一种由不得已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在这方面教师就需要充分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更多地采用一些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比如师生角色转换方法、学案导学方法,配合使用赏识教学法、鼓励式教学法来激发出学生潜在的学习动力和欲望,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寻找,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无疑会起到重要作用。
二、转变课堂教学思路,培养和强化学生探究能力
探究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能力的直接体现。为此新课改理念也提出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并且我们也看到,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理念的实施,初中英语教学已经逐步地由过去教师单一的“一言堂”式教学,转向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新时期的初中英语教学,已经不再以传授知识为唯一目标,而是致力于智力发展在内的学生整个个
性、整体素质的教学。那么我们如何更好地利用新课改理念来创新思路,在初中英语课堂上培养和强化学生的探究能力,也就成为我们在新课改背景下必须思考的问题。结合教学实践,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项目教学法,通过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即学生是课堂主体,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协调者和监督者的身份。这里需要注意,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安排合作学习的内容,这些内容要具有导向性,容易让学生开展探究,而且要分阶段地取得成果,让学生能每隔一段时间就获得一些成功的喜悦,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探究兴趣的提升,为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打基础。
三、培养正确学习思路,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和习惯
在过去很多教学实践中,我们都会发现,一些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并不重视,或者说总是带着一种不公平的偏见去看待。
如有的学生学习成绩比较好,那么教师对于这类学生的种种表现可谓是“一路绿灯”,不管学生怎么样,都能接受。而对于那些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则是没一个顺眼的地方,怎么也不合适,甚至从心里就抵触他们。实际上不管是学习成绩好、学习成绩不好,都不能全面地反应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在初中阶段我们除了看到学生的成绩以外,还要看到在这个年龄段,应该促使学生形成健康、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许在这一阶段学生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重要性远胜过获得一个更为理想的学习成绩。通过过去的学生管理时间来看,一个优秀的学生要具备以下良好的学习习惯:预习与复习;勤于思考与全神贯注;积极融入课堂学习并做好笔记;多动脑,勤动手;大胆发言,敢于质疑问难,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独立完成作业并经常反省。因此,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规范和优化学生们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形成更为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学习能力依然是个比较陌生的词,但是其重要性却不容忽视。因此,教师应不断优化和调整教学方法,为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不断开拓出新的途径,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只有这样初中英语的教学才能越来越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
参考文献:
史卫芳.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0(3).
(作者单位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魏庙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