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循环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临床研究

2013-04-29李新满尤良军胡义平

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 2013年7期
关键词:临床研究急性脑梗死

李新满 尤良军 胡义平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临床研究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117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608-02

椎-基底动脉闭塞临床症状重,有高病死率和致残率,病死率75%-86%[1]。动脉内溶栓治疗能降低病死率,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现将我院2007年6月——2008年6月,动静脉溶栓治疗的36例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结果分析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1.1.1病例一般资料2007年6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36例,入选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18例,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龄40-68岁,平均54岁;对照组18例,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44-71岁,平均55岁;2组均做心电图,急查血糖,排除低血糖及心脏病引起的症状。

1.1.2临床表现眩晕伴恶心,呕吐20例;饮水呛咳,吞咽困难18例;偏身感觉障碍8例;意识障碍4例;偏瘫6例.发病6h以内接受治疗11例,大于6h7例,其中最长达15h。

1.1.3治疗组与对照组36例患者均行CT检查,除外脑出血及大面积低密度灶并且无动脉溶栓的禁忌证[2],包括:临床症状呈明显改善趋势;有出血倾向;2个月内有手术或外伤史;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或衰竭;治疗前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10mmHg。

1.2方法

1.2.1对照组即行静脉溶栓治疗组介入前急查免疫四项,凝血四项,心电图和其他必要检查,即建立静脉通路,局部麻醉下行股动脉穿刺全脑血管造影,确定脑动脉闭塞部位,脑动脉循环代偿情况,找出解释临床症状的责任血管,给予接触性或局部主流动脉溶栓治疗:尿激酶1万单位/分,持续注入,总量50-130万单位,并通过导引导管间歇造影了解闭塞血管再通情况,临床表现及相关检验,决定尿激酶用量.术后常规扩容,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等对症治疗。

1.2.2随防观察指标将病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18例。对比观察治疗前后两组临床症状、体征变化,近远期疗效,并发症、生化学改变:①溶栓前后检查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量,血小板计数等;②血压变化;③溶栓后24h复查头颅CT或MRI。

1.2.3疗效标准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改善为治愈,部分改善为好转,病情无改善也无进展为有效,病情进展加重或死亡为无效。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治疗总有效率的比较用X2检验。

2结果

2.1动脉溶栓前造影结果双侧椎动脉闭塞4例;一侧椎动脉重度狭窄,一侧椎动脉闭塞8例;单侧椎动脉狭窄,基底动脉闭塞4例;基底动脉狭窄,闭塞2例。

2.2动脉溶栓后造影情况血管完全再通6例(22.2%),血管部分再通9例(61.1%),血管未通3例(16.7%)。

2.3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治愈+好转+有效)为94.4%,对照组为66.7%,经统计学处理,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討论

3.1急性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是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重要原因。因其分支供应脑干,小脑等重要部位,一但出现闭塞将导致严重的临床表现,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常规治疗并未取得满意疗效.随着动脉内溶栓技术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及治疗经验的不断积累,将为这部分病人的治疗带来超新的手段和良好的结果。

3.2脑是全身需氧,耗氧最多的器官之一.脑结构和功能的正常必须依靠足够的血氧和血糖供应,一旦发生缺血,数分钟至数小时即产生不可逆性脑损害[3],依据缺血半暗带的理论,局部脑缺血存在中心坏死区和缺血周边半暗带,而缺血周边半暗带区神经细胞仍然存活,如果及时恢复血供,缺血半暗带区的大部分脑细胞可以避免缺血坏死.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的目的是使血管再通,在治疗的时间窗内尽快恢复血流,挽救缺血半暗带,才能使梗死面积及神经功能缺损缩小到最低限度.由于椎基低动脉系统阻塞对生命危害极大,患者年龄,延迟诊断,CT软化灶及神经症状恶化不应成为该治疗的绝对禁忌证,时间窗可延长。大多数学者认为后循环系统溶栓治疗的时间窗为发病变24h内[4],本组病例中4例超过6h溶栓并成功存活,虽无前瞻性对照研究,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有些患者虽然在治疗时间窗内,但头颅CT有相应的低密度灶,溶栓疗效差,而超过治疗时间窗,头颅CT无责任病灶,溶栓效果好,说明人为设置治疗时间窗会有一定局限性,因为脑缺血的病因,病变部位,侧支循环状况,脑组织和细胞缺血耐受性及再灌注等都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

本组18例患者动脉溶栓后,无一例死亡,仅3例短期内生活不能自理,其他均获得满意疗效。

总之,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应积极进行动脉溶栓,同时,掌握溶栓治疗时间窗的个体化,尽量使血管再通.溶栓后血管重度狭窄可考虑支架植入治疗,相信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更能显示令人鼓舞的前景。

参考文献

[1]黄如训,苏镇培.脑卒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1.

[2]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介入神经放射诊断治疗规范(3)[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5,2:476-480.

[3]贺茂林,陈清棠.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时间窗及其病理生理[J].中国危重急救医学,2000,12:315-317.

[4]缪中荣.后循环急性血栓形成动脉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及其病理生理[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4,1:362-365.

猜你喜欢

临床研究急性脑梗死
碳酸氢钠溶液关节腔持续冲洗治疗痛风性膝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血栓通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分析
急性脑梗死辨证分型与ADC、Hcy及hs—CRP的相关性研究
腹腔镜手术联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治疗卵巢内异囊肿的临床研究
黄芝通脑络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
穴位注射辅助局麻下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术中镇痛的临床探究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奥扎格雷钠联合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评价及对血清TNF-a、IL-6和hs-CRP水平的影响
动态X光片在颈椎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