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堂教学语言组织的几个案例
2013-04-29江瑞涛
江瑞涛
摘 要:对在生物课堂中如何组织语言的分享,举出几个实例让学生更加有兴趣学习。
关键词:感知;生物现象;光合作用
一位家长曾问过老师上课不就是讲述课本的东西?课本不是好好的吗?其语言文字既科学又严密。为什么要有老师重复?
我想这位家长问得很好,如果老师不在语言上下工夫,如果老师的语言没有魅力,不如学生自己看书、自己读书。有效课堂教学的语言组织除了必须发出声音外,关键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消化、树立良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下面就是我在生物课堂中的几个案例。
一、语言的速度要与学生的感知速度一致
上课是老师与学生交流、沟通和讨论的过程,老师的语言速度要与学生的感知速度一致。老师的语言速度过快会被誉为“机关枪”,学生听不懂;过慢被誉为“老先生”,学生听了没劲、不爱听,打瞌睡。
二、语言的信息要与学生的需求保持一致
话是讲给学生听的,你的语言信息要符合学生的内心需求。“过时”的、过于科学的(枯燥)、不适合青少年人群的语言往往不容易被学生接受。老师必须花时间去搜寻适合学生口味的信息,这样才能真正融入学生群体中,成为学生中的一员。
三、语言的直观化,手势也很好用
我们必须要使生物课的语言更加直观、通俗、易懂,有时还要配合手势。讲关节时左手握拳放在右手张开手指半握拳里,这时左手代表关节头、右手代表关节窝。讲心脏和肺时,左手握拳放在胸部说心脏、张开双手放在胸部两侧说肺。三种血管关系示意图采用双手记忆法,两手十指相对,血液由左手流向右手,左手臂为动脉,右手臂为静脉,十指相对为毛细血管。
四、语言的通俗化
通俗的东西往往好懂。用“上机(肌)接(结)神”来简述动物的四种组织,即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和神经组织。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预防的三个措施和关节的三个组成部分,把一些复杂的结构数字化。
五、语言的问题化
把一些生物现象问题化,以为什么的形式呈现更能调动学生的胃口。吃咸的东西,容易口渴,为什么?萝卜挖一个凹槽,在凹槽上放入食盐,萝卜会流出水来,为什么?
六、语言的思想化、人性化
种子萌发时是先长根,还是先长芽呢?当然先长根啰,站稳脚跟吗!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用凡事都要有度、凡事都要“适可而止”来阐述。
七、巧用“顺口溜”
用“蝗蟀哥长(蟑)蜻椿豆”来描述课本的不完全变态发育里的动物,如蝗虫、蟋蟀、蟑螂、蜻蜓、椿象和豆娘。“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白胖子”来描述花生。
八、制造语言的包袱
讲述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时,我说人往高处走,水往“高”处流。学生很惊愕,认为老师出错了。然后解开包袱,这“高”浓度的“高”,不是位置的高与矮。
九、把复杂的生理过程缩成一个小句
如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的实验,用“暗对光脱染观”描述,即暗处理、对照、光照、脱色、染色和观察。
十、顾名思义很重要
读生物专有名词,往往需要把名词的字拆分开读。所以很多人虽然没有读生物,但也知其义。“哺乳动物”读成“哺—乳—动物”,哺就是哺育、乳就是母乳,就是靠母乳喂养大的动物。“灵长目”读成“灵—长—目”,灵是机灵、长是最是第一,所以灵长目就是最机灵的动物。
十一、读出概念的内涵,明确概念间的关系,这就是生物素养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这个名词读成“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明确其中还包含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两个
名词。
(作者单位 福建省龙岩市第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