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形式,高效的课堂
2013-04-29成新敏
成新敏
摘 要:语文课堂是情感的课堂,语文对学生来说,内容易懂,但对学生来说,语文课是难学的;对语文老师来说,总抱怨语文难教。语文就是一个腌制咸菜的过程,功夫在外,也就是多阅读、多写。
关键词:语文课堂;精读;精品;深究;活用
对语文的教学,要远离花里胡哨的改革,坚守教学规律,相信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语文教学不外读写二字,四个关键词。即精读,精品,深究,活用,将这四个词贯策到底,在简单的形式中实现课堂的高效率。
一、精读
精读就是反复阅读,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不断地读,在读中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文气,读出感情。进而把握文脉,咀嚼语言。在有限的四十五分钟内,一首诗可以读五六遍。记得李××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一篇散文让学生读了又读,要求从文章中读出自己,学生用了将近四十分钟的时间在读课文,最后李老师没有评讲课文而学生读的深刻,说的清晰,理解的透彻。这就是读的好处。读,要反复地读,在读的时候一定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思想情感,能够感悟出文章的写作技巧,与作者对话,产生共鸣。
以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为例,可以分以下四步阅读:初读,要读得通顺流畅,能品味优美的语言,巧妙的结构;再读,要读得慷慨激昂,读出作者的淡淡的忧伤;三读,读得一往情深,学生能感受作者深深的苦闷;产生了解作者为什么苦闷的探索欲望;四读,读出自己的理解,万千的感慨,对超越现实、追求自由而不得的人生的感慨,对哲学思想的深究。语文课堂就是一个诵读的课堂,只有在读中把握文章,才能在简单的形式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精品
精品即仔细品味,品味语言运用的精妙,品味细节描写的传神,品味艺术构思的匠心。这也是在读中体味语言背后的意蕴。就《亡人逸事》来说,“旧式婚姻,过去叫天作之合,是非常偶然的。”就这句话来说,仔细品味,就会发现这里有一个词“偶然”,仔细品味,可以品出孙犁对他的婚姻并不满意,而在文章中多表现得是对妻子的一种歉意,觉得亏欠她的较多,对妻子的爱情似乎少了些。再例如,第二部分,他和妻子的第一次见面,“我看见板凳中间的那个姑娘,用力盯了我一眼,”这个“盯”字,表面是姑娘在看我,仔细品味,就能感觉到这是孙犁在狠狠地看着那位姑娘,不然不会“用力”了。这就是语言背后的力量,语言的伸张力的体现。《老王》中,对老王的细节描写,比如:送鸡蛋和香油的时候,杨绛给他钱时,老王说:“我不是要钱的。”从这样的小细节中可以思考,不要钱哪他要什么呢?同学们深入地思考,看看老王的身世,就明白临死前的老王想感受人间的温暖,希望得到家人般的亲情。细节描写往往传达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也能感受人物形象的生动传神。
三、深究
这是课文的延伸,深入探讨课文,探究作者的内心诉求,探究文章的深层意蕴。例如:《金岳霖先生》的最后,“希望熟知金先生的人把金先生好好写写”“联大的许多教授都应该有人好好地写写”,与开头“有些事情在那篇文章里没有写进,觉得还应该写一写”遥相呼应,首尾圆合,仔细地读下来,便感觉到浅白的文字背后隐含了一种淡淡的“苦味”。再加上最后的时间是1987年2月23日,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就可以感觉到汪曾祺对社会文化的担忧,吕冀平先生在张中行先生《负暄琐话》序言中说:“作者对他所谈的人和事倾注了那么深沉的感情,而表现出来的却又是那样地冲淡隽永。我们常常能够从这冲淡隽永中咀嚼出一种苦味,连不时出现的幽默里也有这种苦味。这苦味大概是对那些已成广陵散的美好的人、美好的事的伤感,也是对未来的人、未来的事虔诚而殷切的期待。”这一评价移来评价汪曾祺此文,是再恰当不过的了。教师可以在最后的时候给学生一定的补充,加深理解。
四、活用
学生了解课文、熟悉内容、把握情感,也要活学活用,学会运用语言材料,活用艺术手法、文本材料、文章情感、文章的哲理。其实,语文课文就是丰富多彩的素材宝库,里面有鲜明生动的语言,可以直接借鉴的艺术手法,直接运用到作文的事例,学习《荷塘月色》可以模仿朱自清的优美的语言,《六国论》典型的议论文的结构,《报任安书》中司马迁的事例,在“向青春举杯”“祖国土”“月是故乡明”中的爱国情怀,家乡情怀,亲情,友情,爱情,同情心,怜悯心等。课本中的素材也可一例多用,只要把握得当,都可以说是手到擒来。
语文课堂应该是简单的课堂,在读中把握内容,在读中品味思想语言、读出自己、读出风采,语文课应该是有朗朗之声的课堂,学生只有读的多、读的深、读的透,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
(作者单位 山东省菏泽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