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亚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2013-04-29李之雪赵登云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年7期
关键词:激励心理健康对策

李之雪 赵登云

摘 要:了解、掌握并关注亚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从多方面促进亚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是高等院校和教育工作者做好学生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本文将围绕利用激励理论这个中心进行深刻的剖析,并提出具体的一些实施方案。

关键词:亚贫困大学生 激励 心理健康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a)-0251-01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高校亚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并有上升趋势。亚贫困大学生不仅要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还要承受巨大的学习压力和精神压力,因此,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对他们学业的顺利完成和身心的健康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探讨亚贫困大学生的发展问题、心理健康状况势在必行。

本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我国高校亚贫困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考察,分析其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同时,也为我国高校德育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指导,从而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增强高校亚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促使广大高校亚贫困生以良好的心理素质迎接未来的机遇和挑战。

1 亚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1 亚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大多数亚贫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特征。

第一,自卑与自尊交织在一起。第二,焦虑与抑郁并存在一起。第三,敏感与孤僻共生在一起。第四,无奈与愧疚交错在一起。第五,嫉妒与怨恨相伴在一起。

1.2 亚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激励偏差的存在导致亚贫困大学生心理状况欠佳。对于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收入不再困难者就不再给予扶贫性资助,使亚贫困及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但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甚至还有可能被激化。

(2)亚贫困生自身的原因是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有的亚贫困生一向都认为自己由于贫困,而各方面都比不上别人。[7]常常自哀自怜,过于自我否定,沉迷在“我贫困,我不行”的想法中,因而愈发自卑,导致心理失衡。

(3)社会原因是产生亚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由于人们倾向于把贫困完全归结于人们适应社会的能力不足,这种刻板印象造成了“贫困的人羞于说自己贫困、不贫困的人鄙视贫困”的社会现象。

(4)现行高校贫困保障体系利弊是凸显亚贫困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现行贫困大学生保障体系具有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表现在包得太多,平均主义现象突出、政策性资助缺乏活力等。

2 解决亚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2.1 对贫困重新界定,体现公平

将公平理论引入到高校贫困保障体系的具体实行过程中使亚贫困群体同样在在保障体系中的到公平的对待,树立高度的公平、公正意识,需要打破原有关于贫困界定定义。

2.2 完善诚信监督体系

我们可以吸收西方较为完善的诚信监督体系的精华,助学贷款的还款情况将于借款人未来的就业,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联系紧密。

2.3 加强高校管理,扩大资助范围

对高校弱势群体进行“教育关怀”的理念。变过去传统的“刚性”教育管理为“柔性”教育管理,才能开创关于亚贫困学生管理的新局面。

2.4 建立新型大学生激励保障体制

建立新型亚贫困生大学生激励机制,可以通过两种激励机制进行。自我激励机制即依靠贫困大学生的内在能力提升动机和能力提升愿望,在自我激励的基础上形成一种内在激励机制;社会激励机制则是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形成的一种外在激励机制。

自我激励体制的建立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形成动机。(2)建立目标。(3)改变态度。(4)发现价值。社会激励机制大致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建立专门的能力强化机构。(2)形成正确的舆论支持体系。(3)搭建适当的心理关怀系统。

3 结论

高校亚贫困现象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其产生的原因包括时代因素、国家政策、管理体制等多方面原因导致的。通过个案研究的基础分析初步得出亚贫困群体的产生即现在的状况。激励理论为我们提供理论依据,应用激励理论探讨亚贫困群体的教育和帮助,提出了应对的措施。

亚贫困生的激励机制应该自我激励机制和社激励机制构成。自我激励机制的建立应该依靠贫困生自身,并通过形成动机、建立目标、改变态度和发现价值等渠道发挥作用;社会激励机制的建立则应依靠整个社会,并通过建立专门的能力强化机构,形成正确的舆论支持体系,组建适当的心理关怀系统等途径实现。

总之,对亚贫困大学生的激励的探讨其终极目的是使亚贫困群体的存在与状况引起相应的关注,探讨激励他们成才的模式。

参考文献

[1] 乔锦忠,赵国楗.高校贫困生及受资助情况调查分析与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2000(11):27-28.

[2] 王爱平.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救助机制初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1):111-112.

[3] 顾慕娴.建构贫困生扶贫体系的思考[J].广西大学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5):70-72.

[4] 黄泉星.高校贫困生的心理援助工作初探[J].高等职业教育,2002(5):60-63.

[5] 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介绍资助高校贫困生工作等情况[EB/OL].人民网,2006.

[6] 谢丽琴.高校贫困生:从物质贫困到精神贫困[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4,18(3):89-92.

[7] 龙晓东.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高教研究,2003(5):1.

[8] 胡春光.试析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其教育方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2):104-106.

[9] 钱再见.中国社会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支持政策[J].江海学刊,2002(3):96-102.

[10] 赵碧波,罗细梅.大力加强“弱势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J].求实,2002(5):56-58.

[11] 陈文昆.略论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工作[J].四川三峡学院学报,2000(1):65-67.

[12] 李登峰.高校贫困生 令人关注—— 关于首都高校贫困大学生状况的调查报告[J].北京统计,1999(8):21,27.

猜你喜欢

激励心理健康对策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高职院校化工总控工技能大赛的培训模式与对策分析
EVA价值管理体系在S商业银行的应用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