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中职学校德育模式的创新

2013-04-29李桂茹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年7期
关键词:灌输学校德育道德

李桂茹

摘 要:传统的德育模式主要依靠德育课程的开设和教学,存在德育内容脱离生活實际,强调灌输说教的德育方法,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等弊端,中职学校德育模式改革势在必行。创新学校德育模式,提高德育工作实效,坚持以“完善人性”为目标指向,以满足学生需要为出发点,坚持灌输与无灌输相结合的实施过程,在民主平等尊重信任的良好师生情感氛围中培养学生品行的德育教学模式。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模式创新 培育学生的“完善人性” 满足学生的需要 坚持灌输与无灌输相结合 民主平等尊重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a)-0231-01

职业学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得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职业学校如何从实际出发,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德育内容、探索具有效果性的德育方法,并最终制定出适合本校实际的德育模式,才能使学校教育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为塑造职业学校德育品牌、使其成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德育模式主要依靠德育课程的开设和教学。众所周知,德育课程是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毋庸置疑,自德育课程开设以来,对培养中职学生成为具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的技能型劳动者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特别是在历年的德育教学中,我们有许多老师为传递好课程内容的精髓而废寝忘食地备课,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状况,搜索各种典型案例资料,这对德育课程的良好传播起到了十分有效的促进作用。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大多数授课老师都采用课堂讲授教学形式来向学生进行德育课教学,即使老师付出了辛勤劳动,依然存在德育内容脱离生活实际,强调灌输说教的德育方法,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隔离等弊端,导致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感觉乏味,提不起兴趣;由于,学生缺乏社会阅历,对老师所授内容似懂非懂,道德认识模糊;课程讲授完了,留给学生的情感体验并不深刻;更是缺乏实践活动,未达到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由此可见,中职学校德育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创新学校德育模式,提高德育工作实效,笔者认为中职学校德育模式发展趋势应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

1 目标指向:培育学生的“完善人性”

1.1 重视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

道德认知力的培养是道德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也就引起了道德领域内某些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变化。许多长期以来众所周知,共同遵守,较为稳定的观念、规范和准则,都在时代潮流中受到时间的检验。另外,科技发展使世界空间距离大大缩小,各种价值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进行传播,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的道德观念都必然要受到其它国家的社会的意识形态的不断渗入而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的道德教育还停留在理论灌输的水平上,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例如,不注意培养学生面对社会问题的能力,只进行空洞的理论说教等等,这些方式都是不科学的。

1.2 强调学生道德情感体验能力的培育

心理学研究表明,道德情感是品德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将道德认识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使学生对高尚的行为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热爱,才会使其追随效仿,身体力行。20世纪50、60年代的青年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主人公保尔精神的感召下,奔向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就是最好的例证。

1.3 注重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发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学活动的结束并不等同于教育的结束,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能力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离不开反复的实践。只有将课堂上明白的道理加以实践体验,才能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我们应该丢弃那种简单、枯燥、空洞的说教,而变成生动的、有趣的活动课程,让学生通过课内、课外的反复实践,使得自身的品行能得以提高、得以巩固。给学生创造一个生活的课堂、开放的课堂,更要给学生创造一个活动的课堂,实现有效的、多向的和高质量的互动,从而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2 出发点:满足学生的需要

道德情感的产生是以社会性需要的满足为基础的,在学生的基本生理需要获得满足的基础上,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建立健康向上的社会性需要,如:组织各类文体活动,为学生施展个人才华、体验成功的喜悦的搭建舞台;开展正常的人际交往,让学生在追求知识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体现的心理目标;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劳动和专业实习等。只有产生了各种社会性需要,并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才可能满足学生的自尊需要,满足学生的自我实现需要,才能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者在引导学生满足社会性需要的过程中,应该多从学生实际心理需求和实际生活出发,注重学生个人的修养,渗透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挖掘其内在的情感因素,给其广阔的情感体验的时间和空间,尤其是能够实实在在促使其成功的体验,而少一些教条式、空洞式、远离学生实际需求的“教育”。

3 实施过程:坚持“灌输原则”与“无灌输原则”有效结合

灌输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实现的基本途径,灌输原则与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具有契合性,灌输原则也是有力应对青少年价值观念混乱的需要,因而在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其弊端是从外部输入某种思想,把一系列的道德准则强加于受教育者,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导致科学的价值观和思想道德不能真正内化为学生的思想观念。

无灌输道德教育,是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基础上,努力创造条件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判断力,培养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强调尊重学生的道德判断,主张让受教育者在教育教学及社会实践中,选择并坚持实践自己所信奉的道德准则,努力做到知行合一。

综上所述,如果将上述二者融会贯通,即学生的自主选择与教育者的灌输引导有机结合,取长补短,实现优势互补,就将大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 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信任尊重的情感氛围

将课堂教学由传统的学生被动听课变为主动参与课堂文化。应该停止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模式,而代之以课堂自学、录像播映、课堂讨辩论,分组讨论等形式,从而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提出一些问题、观点或案例,在全班展开讨论。讨论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的各种思想得以交流,不同观点相互碰撞,在彼此的比较中,不但事学生的思想见解得到丰富,探究意识得到强化,而且也让他们的思考能力得到提高,参与性得到增强,这样,教学目标自然也得到顺利实现。

新的德育模式的构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们必须头脑清醒地认识到中职德育教学改革必须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要认真贯彻党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同时要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大胆改革和积极探索,坚持以“完善人性”为目标指向,满足学生需要为出发点,坚持灌输与无灌输相结合的实施过程,在民主平等尊重信任的良好师生情感氛围中培养学生品行的德育教学模式。

猜你喜欢

灌输学校德育道德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农村初中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探究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教育是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
衰老是被灌输的概念
6-year-old girl uses lemonade stands to help fellow students
对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效问题的理论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