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早期吕著中学本国史教科书

2013-04-29李讲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年7期

李讲

摘 要:史学家吕思勉终身从事历史学的研究及历史教育工作,一生著述丰厚。其编写的教科书,引发了很多人赞扬和批评之声。他前后编纂教科书,无论是历史分期、历史考据、纪年方法,还是具体的史学观点都有所变化。吕思勉编写的教科书在变化的同时,反映出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的进化过程。这些变化,既是吕思勉学术轨迹变动的体现,又是当时中国史学在时局变动、学术嬗变大势中的体现。

关键词:学界态度 时局与学术嬗变 教科书进化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a)-0144-02

史学家吕思勉与中学历史教学结下不解之缘,既长期在中学任教,同时又编纂了大量的中学历史教材,在中学教育领域影响深远。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新学制高级中学教科书本国史》和《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本国史》。本文即从教科书的发展变化角度探讨吕思勉学术思想的变化。

1 学界反映

吕思勉《新学制高级中学教科书本国史》时,就极力矫正旧时历史偏重政治方面的弊端,求整体上的系统性。但同时认为,政治史是十分重要的,绝对不能“矫枉过正”,“拉着什么书就抄”,不管“正确不正确”,以至于“没有系统”。这是近来编写教科书出现的不好现象。吕思勉对自己编写的这部书还是比较满意的,强调其“只叙事实,不参议论”,但也是有自己的意见。历史是社会科学,贵于注重客观的事实,减少主观掺杂的成分。编纂历史教科书,更加需要如此。如果编者的意见掺入,不但会减少学者研究的精神,而且会造成教者与编者意见不同。意见不同便会生出质疑。所以“本书是只叙事实。不参议论。但是前此学者的议论。实系公允。而且成为史学界的常识的。也宜为相当的输入”。

在教授法上,吕思勉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认为这部教科书虽然是按照时间的顺序依次编写,主要是因为最近世史的事,和眼前生活较切近,学生容易了解,且容易有兴趣。一方面,在理论上讲,读后代史必须探其古代,才能真实了解;另一方面,在事实上讲,读古代史须有后代的史事前后对照才能容易理解。在客观撰述与主观感情上,吕思勉认为自己的考据无论如何精确,也只能算考据,不能算事实。同时,吕思勉把历史归于社会科学一类,研究历史也要用科学的方法,客观的态度。

对吕思勉大力赞扬的,主要是黄现璠。 1932年黄现璠在《最近三十年中等学校中国历史教科书之调查及批评》一文中,把吕著《新学制高级中学教科书本国史》评为“颇为适合”的教科书,突出其贡献,并概括出以下特点:“(1)叙述简要,言必有物。(2)材料确实,且多注明出处。(3)分量适当,不繁不简。此三点,实较胜其他课本,所以时至今日,高中尚多采用之”。

三十年代后期,随着教材的长期使用,吕著《高中本国史》所表现的问题逐渐显露,所遭受的批评逐渐多了起来。对吕著《高中本国史》提出严厉批评的学者,主要是熊梦飞和姜季辛。

1.1 熊梦飞的批评

熊梦飞认为吕著高中本国史,丰富的材料是本书“唯一值得赞美之点”,但是“考证、选择、编比各方面,遗憾甚多,为学生经验生活种种,似乎没有加以注意”。他的批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部分。一是内容上:(1)选择欠精;(2)演化不明;(3)支配失宜;(4)主观太重,议论太空;(5)考据太偏;(6)附注失其作用;(7)图表缺乏。二是关于教学目的:民族观念薄弱、现代观念缺乏。

另外,就编纂上而言,熊梦飞认为本书的附注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作为现代教科书编写标志的图表也是缺失。这些给学生阅读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自清末新式历史教科书出现来,载有大量的图表是教科书编纂上的一大潮流,以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直观性和系统性。但吕思勉在编纂设计此部历史教科书时,没有追随大流在书中载大量的图表。吕思勉在“例言”中说:“读史地图、年表、系谱,都是读史者必须备的书,故本书中概不附入”。这种做法为很多人所诟病。姜季辛就曾讽刺这种做法“近于掩耳盗铃”。

由此可以看出,熊梦飞的批评几乎涉及到本书的方方面面,读完后给人吕著高中本国史体无完肤之感。本文最后也写到,“年来教科书之泛滥,真是误尽天下苍生,像吕先生这部书,还算不错的一本,个人颇有些感慨,因了解吕先生这部大著,晓晓不已的说了一大堆,也是春秋责备贤者之意啊”。纵观熊梦飞的批评,有些是有道理的,如认为吕著高中本国史整体编纂上有些晦涩难懂,某些具体问题上论述武断,掺杂个人主观观点,等等;有些问题是当时中学本国史教科书的通病,并非吕著专有;熊梦飞的有些批评却有些牵强了,如认为吕著高中本国史民族意识淡薄等。

1.2 姜季辛的批评

与熊梦飞不同,姜季辛对吕思勉的抨击主要集中于近现代史部分。姜季辛认为吕著高中本国史不仅没有和民国的政治立场相合,甚至在现代史部分,竟有对于背叛民国的代表人物如袁世凯、曹锟等人的倒行逆施,不仅不加指责,还曲意辩护。姜季辛认为这“真是谁也想不到的怪事!”与此相对应,姜季辛认为吕著高中本国史中,对于孙中山先生之领导革命运动,并未尽力宣扬。例如:反对袁氏帝制和护法两役,中山先生原居于领导地位,教科书中自应大书特书。但吕氏书中,叙述这几件事情的始末,对中山先生竟多抹煞。

在姜季辛看来,民国历史教科书中,“文章最难懂的,首推吕思勉氏的《高中本国史》”,书中的文字,令人难以很顺畅地念下去;每章每节之首,又都“加一段极平凡卑俗的空论”;在叙事时,常常依个人偏见而下论断,这都近于“画蛇添足”。尽管吕思勉在《新学制高级中学本国史教科书》例言中已经说明本编的宗旨在于提高教科书的内容,而减少学生阅读方面的困难,“全书都用浅近文言”,但是实际上的效果却是学生仍感到晦涩难懂。这一点可以在吕思勉《复兴高级中学历史教科书本国史》“例言”中可以得到佐证。不过他又说:“鄙人自行覆视,似乎过深之处,尚不甚多”。不过吕思勉也自我反思“间有嫌其太深”的原因。一是“该书系用文言”,二是“叙述力求揭举纲要,其详则留待教师的指示和学生的参考”。这也是其后编纂《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本国史》时用白话文的原因。

新文化运动以后,白话文著作成为时代潮流。一方面大大普及了教育,适应了现代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学生不习惯读晦涩难懂的文言文的局面。因此,尽管吕思勉采用的是半文言文,学生也竟然越来越不适应了。

2 吕思勉前后编写历史教科书发生了很多变化

2.1 《新学制高中教科书本国史》的改变

其实吕思勉在编纂《新学制高中教科书本国史》的时候,就对以前的教材有了改进。本书后附有改正表。参照原文依次为(从右至左):前四项,都是对苗人的白莲教起义称呼的变化。具体为:把“白莲教匪”,改为“白莲教党”;原来起义教徒被称为“贼”,现改为“敌”。第八项,现在称“白莲教余党”而非“白莲教余孽”。第五项,把“洪杨回捻之乱”改为“洪杨回捻之变”第六项,把“川楚教匪乱后”改为“川楚教党乱后”,这是对基督教徒认识的轻微变化。第七项,对于洪秀全太平天国起义认识的变化很大,认为洪秀全是借鉴西方教义而非“窃取”,宣传教义是“号召”非“煽动”,参加太平军的是“平民阶级”而非“下流社会”。第十三项也是对太平天国起义称呼的变化。第九项,关于义和团的称呼,把“跋扈”改为“横行”,在感情色彩上变化不大。第十项,把北洋政府与现今的民国政府截然分开,称签订中日合防条约的北洋政府为“帝国主义走狗”。第十一项,改订后更强调是中国民众的“群起反对”才使得一战结束后对中国没有定议。

本套教科书出版时间为民国十三年二月,而在民国十六年一月四版的书末便附有改正表。说明出版期间吕思勉对于农民起义和中日签订合防条约认识态度的变化。

2.2 《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本国史》进一步变化

2.2.1 汉民族起源问题上的变化

在编纂《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本国史》的时候,吕思勉的思想显然已经发生了改变。吕思勉此时再一次编纂中学本国史教科书距离上一次编纂新学制中学本国史教科书,已经将近十年时间,在考据上的意见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吕思勉也在教科书的前后对比中谈过此事。

如汉族的由来,鄙人昔日主张西来之说,今则对于此说,亦不敢相信。又如伏羲氏,鄙人昔亦认为游牧时代的君主,今则以为黄帝局河北,悉游牧之族;牺农之族居河南,自渔猎逕进于耕稼,并未经过游牧的阶级。如尧、舜、禹的禅让,昔日认为绝无其事,今则对此的意见,较为缓和。此等处,一一都将旧说改正。自信今是而昨非。但亦不知今之果是乎?非乎?惟有仰望大雅宏达的教正而已。

2.2.2 对中国历史分期的认识发生改变

吕思勉编著多种历史教科书时,对于中国历史的分期不尽相同。如吕思勉在《白话本国史》中,把中国历史分为五个历史时期:上古史,从“汉族的由来”至春秋战国时期;中古史,从秦朝的统一至唐朝的全盛时期为止;近古史,从唐朝中期至元朝灭亡;近世史,从明朝建立至清朝中期;最近世史,从西力东渐至民国建立以后。他在编著《新学制高级中学本国史》对历史的分期就已经发生了改变。上古史,从汉族起源至春秋战国;中古史,从秦之兴亡至唐朝兴盛;近古史,从安史之乱至蒙古的分裂;近世史,从元明兴亡至嘉庆时之内乱;最近世史,从西力东渐至民国成立后。他在编著《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本国史》的时候,把中国历史分为了四个历史时期:上古史,我国民族的起源至春秋战国时期;中古史,秦朝统一至明朝末年;近世史,清朝历史;现代史,从清朝末年革命思想的传播至民国建立以后的历史。

吕思勉对中国历史分期的认识不断成熟。例如,吕思勉对于近世史的分期是基于西方势力的东来与清朝走向衰落的认识上的。强调了西方文明对于东方文明的优势,以及中国旧式历史发展模式的没落。吕思勉对于鸦片战争对于中国近代史的作用的认识十分深刻,把鸦片战争作为西力东渐的两个阶段的中界线。按照吕思勉的说法,近代中国,未引起中国大变化的西力东渐为前一期;外力深入,迫使中国产生变化,为后一期。“五口通商”就是这前后两期的分界线。吕思勉认识到民国的建立是开创性的,因此,把革命思想传播一直到民国建立后都称作为现代史。

2.2.3 在记叙历史年代时,纪年方法也发生了改变

吕思勉编纂《新学制高级中学本国史》,用民国纪元;辛亥革命以前的历史,用民国前某年的纪年方法。这种方法,对于年代的先后,是可以一下看出;但是这种纪年方法的缺陷是:民国成立后的时间很短,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都要用民国前逆推计算,十分不方便。所以编纂《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本国史》便改用“公元”纪年方法,既便于本国史纪年,又能与世界史互相对照。

3 结语

吕思勉编纂的中学本国史教科书,能够紧跟时代变化,并随自己认识变化而重新编纂。他编纂的教科书,无论是历史分期、历史考据、纪年方法,还是具体的史学观点都有所变化。这些改变既是吕思勉前期学术轨迹变动的体现,又是当时中国史学在时局变动、学术嬗变大势中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吕思勉.新学制高级中学教科书本国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

[2] 吕思勉.白话本国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

[3] 吕思勉.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本国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4] 熊梦飞.评吕著高中本国史[J].教与学,1935(1).

[5] 姜季辛.略述中学历史教科书缺点(三)[J].教育通讯周刊,1939(18).

[6] 黄现璠.最近三十年中等学校中国历史教科书之调查及批评[J].师大月刊,19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