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文化批评视野下的当代美国华裔女性自传体小说研究

2013-04-29郭静怡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年7期

郭静怡

摘 要:自传体小说作为美国华裔女性文学创作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主题与写作题材等方面表现出强烈的构建自我“身份认同”的愿望。西方文化批评视野下的当代美国华裔女性自传体小说研究将有助于我们了解美国华裔女性文学创作所致力于讲述的“他者”在异质文化中的“边缘”处境和身份探寻。

关键词:文化批评 美国华裔女性文学 自传体小说

中图分类号:I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a)-0096-01

美国华裔女性自传体小说从华裔女性自身的经历出发,以女性的视角来审视自己在美国白人父权文化中所经历的身份认同过程。西方文化批评视野下的美国华裔女性自传体小说研究将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华裔女性为改变自身“他者”身份和“边缘”处境所做的探索与努力。

文化批评从狭义上来讲指的是文化视角下的文学研究。霍加特、威廉斯、汤普森等是其早期的代表人物。文化批评具有高度的跨领域性和参与性,涉及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后现代社会人们的情感结构和不断改变的社会机制中边缘群体的文化身份都是文化研究所致力于考察的焦点内容。文化批评理论的前提概念是相信社会构建中的不平等性。理论家们认为社会中的个体在教育、健康、发展等方面所享有的权利生来是不均等的。因此,文化批评坚定地支持在这种失衡关系中受压制的一方。换言之,文化批评理论的核心是对统治性权力集团与意识形态进行批判与颠覆,并始终质疑主流的普遍结构的合法性与权威性。

“身份认同”作为当今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是文化批评所关注的焦点。“如果文化研究确实处于过渡之中,那么它目前的演变阶段大多被集体身份的问题所占据。”“身份认同”的基本概念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中的身份认同。作为白人文化中的少数群体,美国华裔面临种族身份冲突,他们为了适应生存的环境有意识地将美国人的身份概念内化,但无法避免地在潜意识中透过它来清晰自己的华裔身份。与其它身陷认同危机的族群一样,美国华裔面对的是“一个灵魂,两种思想,两种相互冲突的力量,两种矛盾的理想。”与此同时,华裔女性同样受到来自族裔内外的男性中心主义的压制。她们在不断地与自身命运抗争的过程中明确自己的性别身份。

“他者”在西方文化批评的批判话语中被用以讨论非理性的、不合逻辑的、女性、东方等被剥夺了话语权的、身处边缘位置的或缺席的、被排斥于主流概念之外者和被训诫者。在文化批评中,“他者”概念是指:“人们将一个人,一个群体或一种制度定义为他者,是将他们置于人们所认定的自己所属的常态或惯例的体系之外。于是,这样一种通过分类来进行的排外的过程就成了某些意识形态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华裔女性既是性别上的他者,也是族群上的他者;既是地理位置上的他者,也是文化上的他者。在二元对立的理论中,他者处于被消音、被压制的一方。而文化批评的理论目的之一即是解构主导一方在界定所谓的“他者”时所采取的荒唐策略和谎言。

美国华裔女性文学滥觞于艾迪丝·伊顿于20世纪初所创作的短片故事集《春香夫人》(1912)。20世纪中期,受世界范围内的民权与女权运动,以及美国国内反战运动的影响,美国少数族裔女性伸张自身权利与确立自主身份的意识开始觉醒。该世纪的后30年中,美国文化由“熔炉”式向“多元文化”式转变,这进一步推动了美国华裔女性文学进入繁荣创作的蓬勃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主要反映华裔女性在东西方两种文化之间无所归宿的困惑与奋斗。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作为一种身处异质文化中的“边缘”性写作,在产生之初就将“他者”解构与“身份认同”作为其创作的主题。这为我们运用西方文化批评来对其进行研究与剖析提供了良好的视角。

自传体小说是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中发展得最为成熟的文体形式。黄玉雪的《华女阿五》被普遍认为是第一部美国华裔女性自传体小说。汤婷婷在1976年发表的《女勇士》以其极具时代感和身份感的鲜明主题和以自身经历为蓝本的自传式写作方式,赢得美国主流文学审美的认同。作品中所包含的生动、丰富的文化形象和神秘的古老传说更是为人称道。《女勇士》也是第一部进入美国大学文学课堂的华裔自传。此类作品的佳作还包括汤婷婷的《金山华人》(1980)、谭恩美的《喜福会》(1989)、闵安琪的《红杜鹃》(1995)和谭恩美的《接骨师之女》(2001)等。可以讲,美国华裔女性文学正是通过自传体小说的形式叩启美国文学殿堂之门的。美国评论家詹姆斯·克雷戈·霍尔特认为,自传“这种写作形式在美国受到欢迎可能是与那么多美国人有无根的感觉有关,因此也就毫不惊讶地发现那些最戏剧化地经历了无根体验的移民和少数族裔美国人写出了大量的自传作品。”切身的经历与体验为刚刚起步的华裔女性作家们提供了鲜活的第一手素材。自传的形式使得她们能够自如地讲述所经历的“边缘化”处境与感受,同时给予她们反抗父权统治与种族歧视的勇气与决心。

美国华裔女性自传体小说创作从女性的视角出发,关注女性的情感与体验,讲述身处父权文化和种族歧视双重压迫下的“边缘”境遇,反应她们在双重文化中的身份困惑与迷失,折射出的是被界定为“他者”的全体少数族裔女性的共同经历。作品通过讲述自身的经历,实现对美国主流社会与文化对其建构的刻板形象与“他者”身份进行颠覆与拆解。汤婷婷的《女勇士》以“讲故事”的形式抒发作者对男性中心主义压迫的愤恨和作为少数族裔女性中的一员在美国主流文化中遭受的失意与苦恼,同时也描述了在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中,从迷茫到反抗,再到确立自我身份的艰难的成长历程。谭恩美的《喜福会》将作者自我经历放大,从母女两代人之间的矛盾与误解的描述中反应出东西方文化之间,“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冲突,进而探讨华裔女性所肩负着的重塑美国少数族裔女性的族裔身份和性别身份的任务与使命。

总之,美国华裔女性自传体小说采用“经验自我”的创作视角,探析少数族裔女性被双重文化“边缘化”了的生存境遇与精神迷失。作品展现了美国华裔女性在主流文化中面对的少数族裔和女性双重“边缘”身份,在父权文化和美国白人种族主义中所遭受的“他者”压抑,在主题上实现了对“身份认同”的诉求,并对建构的途径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参考文献

[1] Ferguson,Marjorie,Golding,Peter.Cultural Studies in Question[M].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7:26.

[2] Gilroy,Paul.The Black Atlantic[M]. Harvard UP,1993:126.

[3] Hawthorn,Jeremy.A Glossary of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M].London:Routledge,1994:207.

[4] 郭继德.美国文学研究[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