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治疗耳鼻喉疾病40例分析
2013-04-29程浩
程浩
【摘要】 目的 探讨微波在耳鼻喉疾病的中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8月到2012年8月40例耳鼻喉患者,其中鼻出血12例,慢性鼻炎7例,慢性咽炎16例,扁桃体炎5例,均使用微波治疗仪 GW-92C-W 型,并且使用不同方式进行治疗。结果 40例耳鼻喉患者随访6个月,临床疗效果显著。结论 运用微波技术治疗耳鼻喉疾病具有操作简单,不良反应少,疗效显著的特点。
【关键词】 微波;耳鼻喉;治疗;效果
因为耳鼻喉(ENT)疾病能引起疼痛并严重损害患者的沟通能力,因此,许多疾病需要仔细的护理评估以及给予随访治疗。慢性咽炎主要表现为咽部有各种不适感觉,如异物感、发痒、灼热、干燥、微痛、干咳、痰多不易咳净、讲话易疲劳,或于刷牙漱口、讲话多时易恶心作呕。是咽部黏膜及黏膜下组织、淋巴组织的弥漫性慢性炎症,主要分为慢性单纯性咽炎、慢性肥厚性咽炎、萎缩性或干燥性咽炎[1]。本研究选取我院2011年8月到2012年8月40例耳鼻喉患者,进行微波治疗,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8月到2012年8月40例耳鼻喉患者,男28例,女22例,其中鼻出血12例,慢性鼻炎7例,慢性咽炎16例,扁桃体炎5例。
1.2 方法 40例患者均采用微波治疗仪 GW-92C-W 型,其中鼻出血患者将微波功率调至 55W,使用黄金探头,慢性鼻炎患者微波功率调至 50W,使用长针状微波探头,慢性咽炎、扁桃体残体炎、扁桃体肥大患者,微波功率调至 40W,使用长针状微波探头。
2 结 果
40例耳鼻喉患者经过随随访 6 个月,临床疗效果显著,均得到治疗和改善。
3 讨 论
微波是指波长在1mm-lm范围内的高频电磁波。在临床医学上的电磁波的频率范围一般在500kHz-2500MHz之间。这一频率的电磁波可使体内的极性分子(如水分子)、粒子及带电胶体粒子高速转动并与周围分子碰撞产生热量使温度升高,即微波生物热效应。低能量微波照射患处时,产热低,能使小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改善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加强组织代谢[2]。
鼻出血又称鼻衄,多因鼻腔局部病变引起,也可由全身疾病所引起。出血部位大多数在鼻中隔前下部的易出血区,儿童鼻出血几乎全部发生在鼻腔前部。青年人虽以鼻腔前部出血多见,但也有少数严重的出血发生在鼻腔后部。常可在这些部位见到米粒大小的出血点或呈小肉芽状出血点。找到出血点后,在鼻内镜下配合微波治疗仪,将血管断端热凝,封堵出血的小血管断端,即可使出血止住。经微波热凝止血后,无需鼻腔填塞,大大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在频率为500KHz-2500MHz之间的微波在生物体内主要起热效应,即在高频电磁场的作用下,体内极性分子来回取向旋转摆动,同时,离子及带电胶体粒子也做来回振动,它们与周围分子碰撞,把从电厂得到的动能不断转化为热运动的内能而使温度升高[3]。其特点是组织内外同时迅速升温(65-100℃)而无传热过程,同时凝固而损伤部位边界清楚,半径外周围组织反应轻微。鼻部微波主要用于治疗鼻出血、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时的出血、下鼻甲黏膜肥厚及中鼻甲息肉样变、变应性鼻炎及血管运动性鼻炎、鼻息肉、小血管瘤及乳头状瘤。
当微波能量高时,产热高,可使蛋白质变性、组织凝固坏死进而脱落,此时微波具有使组织凝固的作用,术中无出血且微波剂量的输出不受组织凝结的影响[4]。其特点是组织内外同时迅速升温(65℃-100℃)而无传热过程,表里同时凝固而损伤部位边界清楚,半径外周围组织反应轻微。咽部微波治疗主要适用于肥厚性咽炎、咽喉息肉、小血管瘤及乳头状瘤、舌扁桃体肥大、鼻咽部恶性肿瘤、慢性扁桃体炎、扁桃体肥大[5]。(李晓艳)射频是射电频率的简称,系指电磁波的产生、发射、传播和接收的频率,医用频谱范围在0.5MHz-100GHz之间的电磁波作用于人体组织,产生内生热效应,使组织蛋白凝固、萎缩、脱落或消失,从而达到使增生性病变组织相应缩小或消除的治疗目的[6]。
本组资料显示,40例耳鼻喉患者经过随访6个月,临床疗效果显著,均得到治疗和改善。用微波技术治疗耳鼻喉疾病具有操作简单,不良反应少,疗效显著的特点。
参考文献
[1] 吴志燕.鼻内镜下微波治疗100例鼻出血[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04):102-103.
[2] 马庆华,郭守明.微波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136例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1(11):45-46.
[3] 李兰.鼻内镜下鼻出血的定位诊断和微波治疗[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08):76-77.
[4] 欧江勇,张云高.微波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疗效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2009(09):114-115.
[5] 裴文兴,王胜利.鼻内镜下微波治疗鼻出血160例疗效分析[J].右江医学,2007(01):106-107.
[6] 王桂萍.鼻内镜下微波治疗鼻出血148例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2010(08):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