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病的临床分析比较
2013-04-29宋蓓蓓
宋蓓蓓
【摘要】 目的 探讨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特点及B超、实验室检测的价值,提高对子宫腺肌病术前的诊断率。方法 选择6年来我院妇产科子宫次全或全切术后100例经过病理学检查的子宫腺肌病患者为子宫腺肌病组,并又选择同一时期100例子宫次全或全切术过后经过病理学诊断为的子宫肌瘤患者为子宫肌瘤组,对这两组患者年龄分布、临床症状、既往史、B超检查、术前诊断、血清CA125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两种疾病均好发于生育年龄妇女,常伴有经期延长或月经过多,经分析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子宫腺肌病术前诊断率55.0%,出现性交痛、痛经的患者较多,但出现继发性贫血少;具有血清CA125水平明显升高和特征性的超声表现。结论 子宫腺肌病有自身症状、既往病史和超声改变及增高的血清CA125水平,这些也是诊断此病的重要参考标准,但病理学检查是诊断子宫腺肌病的关键。也可以与子宫肌瘤进行术前鉴别。
【关键词】 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比较
多年来,因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病在临床上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也常合并存在,因此误诊率都很高,但因二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原则都不同,故关键在于明确术前诊断。检查方法有MRI和腹腔镜,但因MRI检查费用高[1],腹腔镜创伤性又很大[2],很难在临床上普及应用。现在把二者的既往病史、临床症状、超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比对和分析,为术前诊断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择2005年——2011年六年间在我院行子宫次全或全切术后并经病理检查诊断子宫肌瘤患者为子宫肌瘤组,选择同期100例子宫次全、全切或子宫肌瘤行剔除术后经病理检查诊断的子宫腺肌病患者为子宫腺肌病组;两组都为有孕产史的绝经前妇女,半年来未口服过激素类药或避孕药等,没有肝肾疾病或结核病史,无严重感染及恶性肿瘤病史。
1.2 方法 对比两组患者的既往病史、临床表现、年龄结构和超声检查及血清CA125水平。
2 结 果
2.1 既往病史 子宫腺肌病组95.0%(95/100)有妊娠分娩史,65.0%(65/100)有剖宫产史,70.0%(70/100)有人工流产史,15.0%(15/100)有诊断性刮宫史;35.0%(35/100)有放置宫内节育器史,盆腔炎、附件炎54.0%(54/100),子宫肌瘤组有宫颈糜烂76.0%(76/100),口服避孕药37.0%(37100),家族史25.0%(25/100)。
2.2 血清CA125水平及临床症状 两组血清CA125水平两组分别是(70.4±59.1)u/ml、(22.2±24.9)u/ml,差异有显著性(t=10.9,P>0.05)。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病两组生育年龄期分别为(44.5±3.5)岁、(43.4±3.6)岁,差异无显著性(t=0.82,P>0.05);月经改变两组分别为81.0%(81/100)、83.0%(83/100),差异无显著性(χ2=1.12,P>0.05);痛经两组分别为78.0%(78/100)、22.0%(22/100),差异有显著性(χ2=15.6,P<0.05);贫血两组分别为40.0%(44/100)、71%(71/100),差异有显著性(χ2=11.3,P<0.05);性交疼痛两组分别为31.0%(31/100)、11%(11/100),差异有显著性(χ2=6.96,P<0.05)。
2.3 超声检查 子宫肌瘤在超声检查下显示子宫体增大,子宫体内可见多发或单发的减弱区域,并与子宫壁间有界限。子宫腺肌病超声检查显示子宫大小有周期性改变,病变位置边界不清,无钙化点,多呈现球形或椭圆形,肌层可见子宫内膜向子宫肌层内放射,并可见囊样低回声。
3 讨 论
子宫腺肌病是指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形成弥漫或局限性的病变,30-50岁的妇女多发,发病率为8.1%-30%[3]。与子宫肌瘤发病群体相同,临床表现相似,故易将子宫腺肌病误诊为子宫肌瘤,误诊率可达32%。
从种组疾病的既往病史、临床症状和超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發现,特点如下:
3.1 两组数据显示均多发于生育年龄妇女,有月经改变(P>0.05),肌瘤组以继发性贫血多见,但痛经、性交疼痛较少,痛经仅占22.0%,但腺肌病组有78.0%的患者显示进行性加重的痛经,差异有显著性(χ2=15.6,P<0.05),高前列腺素刺激子宫而导致经血量少,局部缺血而收缩过导致疼痛;此外,资料显示,痛经与病灶浸润深度及病变部位有关,病灶靠近宫颈处及宫底韧带且较深者,痛经很明显,而近浆膜层痛经者轻。由于盆腔充血回流,资料显示性交疼痛者较多。血管形态的改变,致使月经量增多的占83.0%,合并继发性贫血的占40.0%。
3.2 盆腔炎致使盆腔内充血;病原体长期刺激子宫内膜导致子宫内膜异常生长,而使肌细胞异常分裂、过快生长;长期服用避孕药,出现雌、孕激素水平高从而诱发子宫肌瘤。同时子宫肌瘤也具有明显家族遗传史。随机抽取的病历中近100%的子宫腺肌病患者都曾有宫腔操作(或手术)病史,可能是诱发本病的原因。由于宫腔操作(或手术)可能损伤子宫内膜或肌层,导致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而发病。
3.3 超声检查均提示两者回声不均匀,子宫增大,但子宫腺肌病子宫壁增厚,内部有索条状的暗影,有异于正常组织。而子宫肌瘤子宫肌壁内无回声或低回声结节。
3.4 资料显示,子宫腺肌病诊断的关键是病理学检查,又有进行性痛经加重和性交疼痛等症状,且有宫腔操作史超声的改变。尤其是增高的血清CA125水平仍是诊断该病的重要参考指标,这些都可在手术前与子宫肌瘤进行鉴别。
参考文献
[1] 徐燕,陈春林.子宫腺肌病诊疗的策略.实用妇产科杂志,2006,22(2):7-8.
[2] 林金芳.宫腔镜在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中的作用.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2,18(3):144.
[3] 白文佩,周应芳.研究子宫腺肌病诊断及治疗进展.中华妇产科杂志,2006,42(3):14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