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跃在农村语文课堂的小组合作探究
2013-04-29李锡民
李锡民
摘 要: 作者根据农村教学落后的学情,探讨适合农村小学生有效开展教学的方法,并利用乡土资源更好地探究小组合作教学,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把学生的不同思路进行优化整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小组合作 农村语文教学 合作共赢
小组合作探究重在合作,农村学生住得都相对分散,实行小组合作探究要因时因地因学情而制订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小组合作规划。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并相互交流,把小组中的不同思路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成果,以群体智慧解决问题。虽然在农村实践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合作学习的方式被引入课堂后,改变了以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形成了生动、活泼、创造学习的新局面。
一、合作魅力彰显的关键在于分好组。
学会合作是一个人从成长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所以从小就要培养学生的合作习惯。农村学校班级的学生不是很多,我分了六个小组,每组七个学生,组长由学生自己投票选举的班级中学习优秀、有号召力、同学信服的学生担任,然后由组长选自己的组员,每个学生都感谢自己的组长选了自己,从而积极参与小组活动,按照组长的意图完成各项作业,给小组加分,也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遵守课堂纪律不给小组扣分。评价机制要跟上,这和小组的座位挂钩,这样就能挖掘出每个学生的潜质,使学生得到长足的发展。
二、让课堂洋溢着小组合作的氛围,让孩子们在合作共赢中长大。
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灵活多样,要适时地抓住每节课的亮点,激活学生学习的热情,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探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这就要把所学的课本中的各种知识点加以整合,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素材库,让学生主动获取各方面的知识,尽力改变中考批卷时的城乡差距。
我针对农村实际情况,选择在春天教授《咏柳》。
亮点在于学生在校园里观察垂柳,适时采摘柳叶、柳枝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体会“半江瑟瑟半江红”中的垂柳和徐志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新娘”的意境,积累模仿描写柳树的词语和句子,强化学生的写作愿望。
预习准备丰富多彩,如玉兔項坠、盘扣袢的布绳、一幅春柳燕子图,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预习积极性。每组按照丰富程度加分,总分5分,充分激发学生高涨的参与热情。我用这幅春柳燕子图展开课堂合作的序幕,找出课文中柳树的歌咏和画中的异同,把学生引入诗的意境。
第一组学生负责根据诗的涵义给本诗断句,各个小组补充,本小组5分,错的扣1分,补充对的小组加1分,同学们争得不亦乐乎,焦点在于“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还是“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答案未揭晓之前,我们又组织了第二组至第五组同学负责“每句诗的涵义,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好在哪里?”的问题探究。只有真正领悟诗的意境才会知道断句是否正确。
合作是每个小组的杀手锏,每个学生都把自己所收集的材料和大家分享,找出大家认为合理的结论,有的学生陈述,有的学生执笔,有的学生意见不统一,争得面红耳赤,最后没办法,只能小组表决。争得最激烈的是:第四组学生释义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除了用拟人修辞手法外,是否用了反问;第五组同学释义第四句诗“二月春风似剪刀”除了比喻修辞手法外,是否和上句联系起来有设问修辞手法。在学生积极主动合作探究中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问题,使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的交互合作中找到感受、表现美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责任感,发展学生的交往与自主学习能力,弥补因学生之间的差异而带来的教学不足,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
三、小组合作在灵动中流淌,不但表现在课堂中细节,更突出在作业中共同提升。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有力补充,它使学生的能力在小组自主合作探究中发挥到极致,那是画龙点睛的一笔,能更深入地挖掘学生探究的潜质,为学生彰显个性提供舞台,给学生创设广阔的提升空间。因此我在教授《咏柳》时是这样布置作业的。请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写校园的垂柳、河畔的金柳(即夕阳中垂柳),小组评比时每组7名学生上墙报。小组合作学习增加了评价内容,使每次作业的书写、正确率及学生写作能力、学习习惯的养成等情况都有好转,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长足的发展。
总之,小组合作探究就像明代学者顾炎武先生说的一样:“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久成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社会教育学家、哲学家维果茨基说:“只有善于合作的人,才能赢得发展。”小组合作如同大江东去汲取涓涓细流,如巍巍昆仑接纳不同色泽的土石,如湛湛蓝天接纳每一粒尘埃,使学生在农村的广阔天地自由翱翔;“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使每一节课都尽显农村质朴教学风采,让广阔的农村大地成为教学素材,“为有源头活水来”,使学生这眼泉水喷涌而出,永不枯竭,让师生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