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的
2013-04-29何慧洁
何慧洁
摘 要: 分享行为是幼儿社会性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实生活中有的幼儿很“自私”,不愿与人分享。幼儿的分享行为是后天形成的,正确引导幼儿的分享行为,可以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幼儿 分享行为 教育
案例:早上区域活动的时候,只听见天天大叫了起来:“这是我的,这是我的,”原来他和同桌的琪琪为了一片雪花抢了起来。在体锻分散活动的时候,源源和乐乐又为了红色的圈圈抢了起来,我走到他们身旁,请他们把圈圈给我再将事情告诉我,可是两个孩子嘴里只不停地说着“这是我的”。
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小小班的孩子时常会发生诸如此类的事情,他们年龄较小,占有欲却极强,有了东西不懂得和其他小朋友分享。我不禁反思:对于孩子们的“占有欲”,我在教育中能做些什么?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育幼儿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分享及有同情心等。学习分享可以使幼儿懂得与大家一起分享好东西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教育幼儿心中有他人,与人分享,能为幼儿一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能使幼儿的行为适应社会的需要,幼儿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教导幼儿学会“与人分享”。培养幼儿自发的分享行为,消除原先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让幼儿充分体验给予及被给予带来的快乐和满足及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爱,促进他们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榜样
幼儿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模仿周边人的一言一行,教师作为幼儿重要的模仿对象,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做有心人,细致观察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并参与到他们的活动中。例如:当幼儿在玩玩具的时候,教师可以把自己当做幼儿的同伴一起玩玩具,说:“我可以跟你们一起玩这个玩具吗?”又或者“你们能分我一点玩玩吗?”教师要以让幼儿体会到分享的快乐为目的引导幼儿进行分享。当幼儿与他人分享物品,并以此为乐的时候,便会自觉与身边的人分享他们的快乐。
二、在日常生活中明确幼儿分享行为的要求
通常情况下,幼儿处于自然状态的时候,他们表现出来的言行是极其真实的,对幼儿的日常表现进行随机的教育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幼儿在穿鞋子比赛中第一个穿好时,教师可以让其他小朋友为他鼓掌,并且鼓励其他幼儿向他学习。期望达到的效果是,以后只要班上有小朋友做事情做得最快最好,其他幼儿就会自发地祝贺他,共享他成功的快乐。又比如,在操作环节中,当组内幼儿需要蜡笔时,教师可以故意少给一些,不可避免地产生小组成员谁先用、谁后用的问题。起初幼儿争先恐后地用蜡笔,结果可想而知,简直一团糟。于是教师可以在一旁建议幼儿一起商量下,到底谁先用,谁后用?排好顺序,下次物品需要分享共用时,再进行轮换,这样有了良好的次序后,大家用起来就方便多了。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随机教育,幼儿在日常锻炼中逐渐养成了与他人分享的好习惯,懂得了不要总把自己放在第一位,进而逐渐达到遇事想到别人的目标。
三、在游戏活动中鼓励幼儿分享
“生活教育”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其内涵为“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生活”就是孩子们身边发生的事情,他们亲身经历过的,所以教师要捕捉幼儿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幼儿在生活中学到知识,如经常与幼儿一起玩游戏,这样合作分享的机会是很多的。如在区域活动和角色游戏中往往会遇到因为中意某件玩具,而玩具的数量又有限发生争执的现象,教师应该引导幼儿遇到问题必须共同商量,互相配合,这样才能使游戏开心、顺利地进行下去,才能一起分享游戏带来的快乐。
当幼儿开始接触“分享”这一概念,做出分享的行为后,是否就一定能摆脱以自我为中心,日后生活中就有了持续性的分享行为呢?答案是不一定,由于幼儿易受外界的刺激和干扰,通常来说他们的行为属于自发性的,并按自己的喜好去感知事物,所以在不同情况下表现出来的分享行为并不稳定。例如有的幼儿仅当教师在身边的时候愿意与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而当老师一离开,他就不愿意与其他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了,这是一种在特定情况下的分享行为,他在与其他小朋友接触的过程中难以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又希望得到教师的表扬,故产生这样的行为。因此,教师给幼儿创造自由交往的机会是必要的,要让幼儿相互自主交往,鼓励幼儿积极参加自主性游戏活动,提高他们互相交流、相互磋商和相互协调的能力,引导他们乐于与小朋友一起分享。在看看、说说、玩玩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适当培养幼儿进行合作的意识,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与其他小朋友交往的乐趣。当幼儿之间发生矛盾时,首先要求他们试想如果你处于另外一个小朋友的处境你会怎么办?让他们尝试换位思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养成与人合作、共享的品质。
四、家园合作,共同教育
除去幼儿园的时光,平时在家中,爸爸妈妈也可以多多鼓励幼儿的分享行为,如跟宝宝说:“宝宝,可不可以给个糖爷爷吃啊?”教育他们玩玩具的时候不能自己一个人玩,要大大方方地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通常来说,在交朋友、玩耍时,父母可以给幼儿选择较大的玩伴,这样一来,较大的孩子不仅能适当带领较小的孩子,照顾他,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止较小孩子的“独占”、“掠夺”行为,因为大一点的孩子相对于较小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优势能力,而较小一点的孩子往往能服从较大孩子的领导。为了让家园能采取一致的教育态度,让幼儿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里都能养成分享的好习惯,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向家长宣传在孩子面前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借助各种方式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幼儿在家的情况,以便实施更有效的教育措施。当幼儿在与其他人交往中表现出不愿意分享的时候,家长应及时告诉孩子,要与别人分享,你会感到快乐。在平时的生活琐事上,时常提醒幼儿学会分享。
幼儿早期的分享行为,主要取决于家长、老师等人的要求和鼓励。当然,这不是说一次、做一次就能达到让幼儿分享的目的的。在一段时期内,幼儿往往不能把分享变为自发的行为。因此家长、老师必须经常地、反复地提示和要求幼儿,让分享的概念在幼儿的脑中根深蒂固,让他们时时刻刻想到自己应该怎样做。如玩积木时,有的幼儿喜欢将所有的积木都放在自己面前,一个人玩,于是老师就应该提醒他:“宝宝,想想看,别的小朋友是不是也想玩呢,他们是不是也想跟你一起玩呢?如果你和别的小朋友一起分享积木,那别的小朋友一定会非常高兴的。下次啊,他们有什么玩具也会跟你一起玩的。”另外成人要言行一致,大部分大人都鼓励孩子与别人分享,如问宝宝要东西吃的时候,宝宝愿意给你吃了,可当孩子给你的时候,你又笑着说:“谢谢宝宝,我们不吃,你自己吃吧!”久而久之,幼儿就会把分享当成形式,会产生反正给你了你也不要的不良想法,无法面对真正的分享,因此当幼儿与你分享时,我们必须坦然接受。
参考文献:
[1]周丽君.网络参考:分享快乐《幼儿社会性发展论文》.
[2]杨晓清.网络参考:新思考《要让孩子懂得与人分享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3]孙秋.网络参考:新时空《学会分享、体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