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几种方法
2013-04-29刘云霞
刘云霞
摘 要: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组织语言,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使学生敢问、想问,会问。这不但顺应当前新课程标准,还有助于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生物课堂教学 问题意识 创新精神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不但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高度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而且能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提出新问题、新观点,从新的角度看同一个问题,需要有创造力和想象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已成为生物教学的主旋律的今天,培养并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至关重要。那么,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用生动的语言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师的语言就好比演奏家手中的乐器、画家手中的画笔、摄影家手中的相机。没有乐器就没有美妙的乐曲,没有画笔就没有飞扬的丹青,没有相机就没有那一刻的照片。
教师可能达不到“口吐莲花,字字珠玑”或者“巧舌如簧,而听者寥寥”的境界。会说话的教师不一定能成为优秀教师,但优秀教师一定是会说话的人。有时候一句话的力量可以改变人的一生,甚至可以改变人生的轨迹。邰丽华是一名聋哑人,但她跳出了《千手观音》。因为无法听到音乐,邰丽华多次想放弃,但是她的舞蹈老师却不断鼓励她说:“要相信自己,你是最棒的!”因此,她坚持下来了,并且一鸣惊人,最终取得了成功。
如果教师的语言带有“暴力”,他的话会轻而易举地划破学生的心灵。例如某位教师的失当语言:“我教了这么多年书,没见过像你这样的!你们再讲话,我就不上课了,另请高明吧。”这样的课堂使学生有话不敢说,有问不敢提。如果将这位教师的表述换一下,如“这位同学很积极,请他大点声发言,好吗?”、“你有什么想法,和大家一起分享。”、“悄悄地说,不如大声讲,相信课堂上你会踊跃发言。”、“同学们有很多话要对我说,请一个一个来。”,等等,则取得的效果要好得多。面对同样的情况,教师用“真诚”的表达让自己更具亲和力,得到学生的信任。这样的课堂让学生心中充满喜悦和欢快,拉近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这样的课堂让学生不再有畏惧感,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变得想问和敢问。
二、用生活事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教师应该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把生物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这样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另一方面由于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奇特的想象,学生学习时易于理解和接受,由此可见提出贴近实际生活的事例显得尤为必要。
比如在水和无机盐的教学中,引入学生耳熟能详的广告语,如:“健康的体魄来源于‘碘碘滴滴”、“高钙片,一片顶两片”、“补铁、补血,效果好!朴雪口服液”,等等。教师利用学生熟知的这些广告语,引导学生思考:上面的广告中提到了哪些无机盐?有何作用?
三、用故事引发学生好奇心,激化学生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在生物教学中,利用故事导学,能创设新、奇、异、趣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吊足学生胃口,为知道故事的结果,学生欲罢不能,孜孜不倦地探求,在探究中获得思维的发展。
比如在遗传病的教学中,首先给学生讲了“月亮儿女”之谜:在浩瀚的大西洋里,有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小岛——林索伊斯岛。岛上的三百多位居民都有这样的怪癖:喜欢月亮,害怕阳光。一到皎洁的夜晚,男女老少成群结队地在沙滩上唱歌跳舞,尽情欢乐。居民皮肤雪白,头发是白色或淡黄色的,眼睛的虹膜呈粉红色,怕阳光,视力也差。“月亮儿女”由此得名。“月亮儿女”之谜直到上世纪70年代人们才搞清楚,原来岛上居民几乎都是白化病患者。为什么白化病患者的皮肤是雪白的?为什么白化病患者都害怕阳光?患白化病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抱着一种要“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心理,后面的教学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用开放式课堂优化课堂提问,激活学生思维
开放式教学源于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模型,也源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情景性教学”,主要强调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教师的角色是“助产婆”。有效的提问策略能帮助生物教师有效实施开放式教学。
例如,在“酶的特性”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设问:“如何证明钥匙对锁的专业性?”学生很快就能想到用一把钥匙开多把锁,或者多把钥匙开同一把锁。在此基础上,让全班学生分成小组探究讨论酶的专一性的方案。这样的提问方式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多向交流。
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是新课改的具体体现,而且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而且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只有当学生在教师着力营造的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下,置身于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景中,在“平常”处设问,于“无疑”中生疑,养成多思善问、动脑动手的习惯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我们的生物教学才不至于陷于形式,我们的教育才能体现为学生的未来服务的理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生物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2.
[2]贝丽妍.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珠海教育学院学报珠海教育学院学报,2004.
[3]夏帮青.用故事导学促思维发展.中学生物教学,2006.8:16-17.
[4]黄庆坤.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生物学教学研究与实践,2004.
[5]杨北方.读报偶感——浅谈对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中学生物教学,2006.3:11.
[6]任长松.走向新课程:给教师的18条建议.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