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分析能力的培养

2013-04-29陈文江

考试周刊 2013年74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

陈文江

摘 要: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史料分析能力的培养是高中历史学习的重要任务。现行高中历史教材中引入了大量形态各异的史料,这些史料一方面增强了教材的生动性和说服力,另一方面拓展了教材的深度与广度,这也对学生史料分析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对史料分析能力的培养过程,大致可分为阅读能力培养、分析能力培养及综合运用能力培养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史料分析能力 培养阶段

史料是指“研究和编纂历史所用的资料。主要来源有实物的(如古迹、文物、地下发现的遗物等)、文字的(如各种著作、文献、铭刻等)和口传的(如传说、访问、民歌等)。在阶级社会中史料有鲜明的阶级性。因此,研究历史时,必须以科学的观点正确处理和运用史料。”[1]历史是一门严谨的科学,讲求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孤证不立,作为论证依据的“史料”在这门学科中的重要性就可想而知了。纵观高中历史教材中所涉及的史料,无一不是围绕重点、难点精心选取的相关内容。在高考文科综合试卷中,史料阅读把握能力、分析能力及综合运用能力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一项测试内容,这就使得史料教学成为高中历史教师日益关注的教改重点。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阅读史料、分析史料及综合运用史料是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作为历史学科的基础,客观、翔实的史料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真实,在与史料的近距离接触中,从史料中挖掘有效信息资源,从而实现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并最终实现历史观的合理建构。

史料的阅读、分析与运用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这种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其领悟及探究能力,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作为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史料的分析与把握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高中历史课程的教改目标就是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3]作为基础学科的基础,史料分析能力的培养大致可以分为史料阅读、史料分析及史料运用三个阶段:

一、史料阅读能力的培养

史料阅读能力是史料分析、运用能力的基础,没有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是无法正确地分析解读史料的。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依赖于日积月累的良好读书习惯,这也是初高中阶段各门学科的共同要求。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史料阅读能力的培养,第一步应该是激发学生对史料阅读分析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一历史问题表现出浓厚兴趣时,教师应该及时加以鼓励,并利用多媒体等新颖的教学手段,加以风趣生动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历史事实,并由此产生一种探究真相的成就感。在日常授课中,涉及本地历史风情的内容,应鼓励学生挖掘、搜集史料。如讲到抗日战争,可鼓励学生深入当地百姓,找寻抗战勇士的故事,了解日本侵略者贪婪凶残的本性。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在史料分析过程中,最忌讳的就是不求甚解、一知半解强以为知。史料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有意识地选择史料,对学生似是而非的历史事件加以澄清,改变学生不求甚解的学习态度,进而达到教学目的。

史书的记载崇尚的是“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但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胡适语),因而在历史资料的表述中,虽然不至于像鲁迅所言都写着“吃人”二字,但也不可避免地掺杂为尊者讳、为贤者讳等虚假表象。同时由于著述者的阶级立场、学术水平和时代局限性等原因,很多史料夹杂个人臆断等主观因素。再加上中国古代史料的佶屈聱牙,生涩难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理解、分析都存有一定难度。历史的把握也不是一朝一代的线性叙述,需要学生把握历史规律,树立正确的大历史观。上述种种,都需要高中历史教师在史料分析时,不仅要把握字词含义等微观知识点,还要深入史料,全面整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史料阅读和理解能力。

如讲述“洋务运动”,不仅要把握“师夷长技以制夷”,还要理解所谓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师夷长技的过程分为三步走:“始则师而法之,继则比而齐之,终则驾而上之,自强之道,实在乎是”,在学习西方列强的过程中逐步超越他们。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冯桂芬《校邠庐抗议》)。由此可见,洋务派的改革,仅仅是在形而下的科技方面进行取法西方,而在政治体制上仍然维持满清帝制,这就为以后洋务运动的失败埋下伏笔。如讲到曾国藩对洋务运动的看法,可参见“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谭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4]。这段史料透露出曾国藩等所谓的洋务大臣,师夷长技的用武之地,首先选择是“剿发捻”平内乱,其次才是“勤远略”以治夷。

二、史料分析能力的培养

1.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高中历史教学最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价要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要能一分为二地看到实物的对立面。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一方面在史料把握上不能人云亦云,鹦鹉学舌,另一方面不能以今人之意逆古人之志,武断曲解史实。要做到“知人论世”,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还原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结合社会背景进行分析,更不能以今天的观念苛责古人。

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在读《论语》时,看到子贡所言:“桀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进而发挥他疑古的精神,提出:“尧舜之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喜居上流,天下之善皆归焉。”虽然我们不要求学生都有这种过犹不及的牛角尖精神,但对顾颉刚这种敢于怀疑前代史料真伪的精神,是要求学生体会感悟的。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结合。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历史研究中的科学方法,也是新课标教改目标的指导要求。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才能客观、正确地分析史料。对这些原理,要深入浅出地给学生细致地介绍,包含内因与外因、必然性与偶然性、共性与个性、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基本内容。

三、史料运用能力的培养

通过对史料阅读、史料分析诸能力系统培养的前提下,史料的综合运用就成为考查学生历史思维的最后一个难关。这一步如果不能很好地落实,基本就是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系统方法论的指导方法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及相关因素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研究,着重探讨研究对象整体与部分(要素)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5]。高中历史学科中史料的综合运用就是在史料阅读理解和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对所提出的问题,条分缕析,并给予正确回答。为了让学生把分散的历史知识点糅合成一个有机统一体,使其成为一个优化的知识体系,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把高中三年所学知识点分门别类地加以归纳,这样就为正确归纳、分析史料搭建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平台。

高中历史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与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其更直接的目的则是应对高考。所以高中历史“复习的目的,一是帮助学生系统整理中外历史知识,全面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内容,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创造条件;二是加强复习方法指导,提高独立运用知识的能力”。[6]因此,在学生初步掌握史料分析能力的基础上,教师应该在史料综合运用能力提高这一重要环节上,强化训练,并加强答题方法的技术指导。

参考文献:

[1]吴泽,杨翼骧.中国历史大词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第一版第114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4页.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1页.

[4]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M].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审查通过第35页.

[5]杨小微主编.教育研究方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第121页.

[6]常凤昆,郭桂兰主编.实用历史教育学[M].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年10月第一版第287页.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教学
高中历史教学的针对性与专业性
多元智能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寓教于乐
浅谈高中《鸦片战争》教学中国际法意识的培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研究
活用思维导图,突破历史教学重难点
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实验探索
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历史图片的开发及实际应用
教材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