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新课改下中学数学教学评价
2013-04-29李惠
李惠
摘 要: 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手段,如激励性评价、多元化评价、无声语言评价等,能使学生如沐浴春风,让课堂充满勃勃生机。教师的评价语言机智多变,评价方法的灵活多样,能使评价过程充满人文关怀。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教学评价 指导思想 评价语言 评价手段
新课程改革的贯彻实施,使教育教学的评价功能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重视多元评价,从而多方面开发了学生的潜能,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课堂是最能体现学生动态特征的地方,教师通过导向、激励、教育、反馈、调控等多种手段,用积极的评价为学生创造自主创新、展露才华的空间,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课堂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手段。教师丰富多样、灵活生动的评价方法,能使学生如沐浴春风,让课堂充满勃勃生机。教师的评价语言机智多变,评价方法灵活多样,评价过程充满人文关怀,这是时代的呼唤。
对于新课堂,有人这样描述:新课堂是充满爱的课堂,是富有诗意的课堂,是体现创意的课堂。在理想的课堂上,教师不仅爱他的学生,而且爱他教的课程,甚至连他对职业的热爱,都体现在他的一言一行之中。因此,新的课堂急切呼唤新的评价。
一、转变课堂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
如何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关键是课堂教学评价指导思想的转变,从以“评教”为主转向以“评学”为主。因此,我认为:衡量一堂数学课成功与否的标准,不在于老师讲得是否精彩,而在于学生学得是否主动。不论是评价者还是上课教师都应在课堂观察中把学生的学习状态看做共同关注的焦点。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观念,构建新的课堂评价体系,制定新评价标准要以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学原则、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立足于引导教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和谐、主动地发展,让学生主动学习。
二、改变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语言
教师对学生评价的语言准确而得体,是激励学生学习的最好的方法。教师应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作出不同的评价,而这些评价又恰恰能给学生以提醒或纠正。“你的讲解,口齿清晰,普通话也很准确,如果声音再响亮点就更好了。”“你的点评很到位,如果能把每一步的依据告诉大家,那就更完美了。”贴切的评价语客观地指出了学生的长处和缺点,给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
在课堂上,教师的巧妙评价语言可以叩开学生丰富多彩的世界,使学生在笑声中接受评价,让学生以愉悦的心情去主动、积極地学习,从而使课堂生花,为教学增彩。
教师的口语表达形式多种多样,假如能将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有机结合,将预设预言和随机预言有机结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或突发情况,临时调整,巧妙应付,给予独特创新的评价,课堂自然会充满生机活力。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手段
1.倡导激励性评价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可见,每个学生都需要老师的激励。激励性的评价是学生前进的动力。教师根据学生的水平不同,任务的难易程度不同,采用因人而异、灵活机动的分层次评价方式,尽可能多地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采用不同的激励性语言,在对学生肯定和赞许中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即使在学生出现错误时,也应多用期待性评价,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坚持多元化评价
新课标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老师的评价、 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多元化评价方式将代替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并在促进学生全面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教学中要从多个角度组织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对待学生的学习不应只看他有没有掌握,更要看他在这个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及学习态度。如在学生分组合作探究环节,通过开展小组讨论活动,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动机,激活他们的思维,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彼此交流,相互学习,学习得到别人的帮助,得到别人的评价。同时还鼓励学生尽可能改正自己的错误,这样会大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学生通过自评与互评,在学习过程中,有机会检查自己和他人的学习,得到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从而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对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更明确的认识。
综上所述,新课堂通过评价让学生看到自己前进的足迹,进而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力量。通过评价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形成对自己的鞭策,通过评价融洽师生关系,加强师生的沟通和理解,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使学生能“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此,教师应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示课堂评价的魅力,在评价中师生共同演绎课堂评价的精彩。
参考文献:
[1]罗国忠.对科学探究能力表现性评价的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6(08).
[2]章建跃.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研究[J].数学通报,20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