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对话教学中缺失的儿童文化
2013-04-29张艳
张艳
摘 要: 小学语文对话教学,很多对话没有真正关注孩子的需要,没能聆听到孩子的心声,导致对话教学中儿童文化的缺失。在课堂中我们要努力从儿童的视角审视语言,用儿童的感受体验文学,用儿童的智慧感受文化,从而让对话为学生插上一双翅膀,让对话带领学生走向远方。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对话教学 儿童文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语文对话式教学是一种以文本语言作为中介而展开的多向交流活动,它越来越成为广大教师和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反观小学语文对话教学,很多对话没有真正关注孩子的需要,没能聆听对孩子的心声,导致对话教学中儿童文化的缺失。
假如我们用教育的眼睛审视语文课堂,课堂中的对话仍然存在言不由衷的“假对话”,脱离文本信马由缰的“空对话”,琐碎繁杂蜻蜓点水式的“浅对话”。这种种误区和尴尬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这样的“对话”应引起我们的深思。
著名教育家李吉林老师曾耐人寻味地告诉人们,要了解儿童,就必须“用孩子的眼睛看”,“我,长大的儿童”。要想在课堂中和儿童进行深入对话,我们要努力用“儿童的眼光”看大千世界充盈的纯真情趣;用“儿童的大脑”思考参悟生命的真谛;用“儿童的情感”体验文本中的真、善、美……我们如果能够将对话粘贴在儿童文化这一广阔的天空中,从儿童的视角实施对话教学,必将引领学生步入缤纷多彩的语文百花园,享受心灵交融的喜悦,感受对话的无穷魅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都是经过精心筛选的文质兼美的文章,每篇文章都有某一方面的寄托和承载。实施新课程以来,对于文化的关注,在教材编写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体现,我们在解读教材、解读文本时要力求从儿童的视角感受。解读文本时,要做文本的知音,更要读懂儿童的心灵。孩子们在熟读“三字经”、“对字歌”、“歇后语”、“谚语”等内容时,体味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在阅读“古典名著”、“神话故事”、“历史故事”、“寓言故事”时,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建构与传承、丰厚与拓宽。在教材中,它纵横古今,绵延万里,广袤美丽,多姿多彩。既有庐山、西湖等让人赏心悦目的风景,又有《生命桥》、《九色鹿》等令人回味无穷的故事;既有朱德、彭德怀、人民子弟兵等荡气回肠的英雄人物,更有珍珠鸟、老山羊等平凡生命的动人心魄、刻骨铭心。流连其间,可提升道德境界,培养审美情趣,启迪人生智慧,丰富文化底蕴。
一、从儿童的视角审视语言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认为文本的语言有三个层次:适合儿童现时交流的伙伴式语言;适合儿童发展的目标式语言;适合文学作品的精粹式语言。用这样的目光审视语言,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就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伙伴式语言言简意明,通俗易懂,可以让学生自己涵泳体会。适合学生发展的课文语言和文学语言,则让学生涵泳体会,诵读积累,采用适合学生的方法,存留在学生的记忆里,留待今后在成长的岁月中慢慢领悟深化。此外,文本中有很多耐人寻味、意味深长的“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对话中揣摩言外之意,享受语言文字的美;玩味平淡无奇之处,领略文字无限美丽的风光;从文本的字里行间,窥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从文本的空白处,大胆想象合理的情节发展。
二、用儿童的感受体验文学
语文用形象作词、用感情谱曲。语文看上去是一幅幅多姿多彩、形象鲜明的画,读出来是一首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歌。我们要努力让孩子浸润在文字创建的世界中:让孩子吟诵,欣赏文本中的美丽画面;让孩子品读,感受文本中的浓浓情感;让孩子咀嚼、享受文字中的无限情趣;让孩子品味、明白文字中包含的深深的哲理。
三、用儿童的智慧感受文化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儿童文化是一种诗性文化。想象是诗性的基本特征。儿童想象力丰富,常常在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之间自由驰骋,甚至模糊了现实和幻想的界线,正是这造就了“儿童文化”。语文是一种文化,是创造和发展着的文化,提炼和提升着的文化。语文是折射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一滴水珠。我们应该从儿童与语文两者中寻找教学的“缝隙”,让儿童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大胆想象,充分体验,正是这想象,使儿童的思维活起来,语言也活起来。使学生体悟到中华文明的博大与精深,打好人生的底色。
语文课堂要放眼文化,从学生视角出发,找到教学与学生之间的“逻辑起点”,引领学生不断前行。从而让对话为学生插上一双翅膀,让对话带领学生飞向远方。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7,第1版.
[2]巢宗祺,雷实,陆志平.《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6,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