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研制度建设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2013-04-29梁平
梁平
【摘要】学校教研制度建设是教师专业技能发展、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当前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前提保障。然而调查发现,当前学校教研制度建设的现状不容乐观,多数学校认识不到位,制度不健全或是得不到落实,或是缺乏创新。学校必须通过创建良好的校本教研氛围,创新校本教研激励机制,充分利用教研网络平台建立开放性教研合作模式,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教研制度 现状调查 成因对策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批准号:GS[2011]GHB422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025-02
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赴高等师范院校脱产培训,这分长期的和短期的。二是远程网络培训。三是校本培训。而校本培训是发展教师专业技能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校本培训是通过学校教研活动而开展的。校本教研具有针对性、灵活性、自主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由学校发起组织,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自主地确立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式。它能够面向全体教师,满足学校和教师发展的需求。学校工作要立足校本教研,通过教研建设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群体,以教研促教学。为了探讨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的策略和模式,笔者对当前学校教研制度建设的现状做了调查。
一、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1.具体目标
1)高初中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现状
2)当前学校校本教研活动的特点
3)当前学校校本教研制度现状成因及对策
2.调查方法
调查采用问卷和访谈两种形式。内容涵盖学校教研组织机构、学校领导对教研活动的重视支持程度、学校现有教研制度、教研活动的形式及开展频度、教师的参与度、教师对校本教研的需求等。先后向庆阳市10所高中和5所初中老师发放问卷调查表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1份。接近理想的样本数。先后走访学校十所,其中高中6所,初中4所。访谈教师43人,参加了二个学校的教研组会议。了解到了真实的第一手材料,为理性分析提供了基础。
二、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对回收的教师调查问卷表分析,以及和老师的座谈结果显示,当前学校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现状如下:
1.学校教研机制建设
调查显示,80%以上的教师认为学校领导对校本教研不够重视,或者认为重视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实际行动,缺乏经费投入,对于教师提出的有关教研培训需求往往得过且过。100%的高中,85%的初中都有学校教研机制,从分管校长、教研室到教研组、备课组,机构基本都很健全。100%的学校有书面的教研工作制度条例,但是,只有46%的学校有教研组长工作条例和考评细则,58%的学校有教师参与教研活动奖惩考评细则,特别是80%的初级中学缺失教研组长与教师教研活动考评奖惩细则。
2.学校校本教研活动的特点
调查还显示,当前学校校本教研活动的形式主要是课堂听课,此项教研活动占100%。但是听课后,评课的只占到学校的46%,也就是说近一半学校教研听课活动只听不评。在评课活动中,老师普遍反映,大家基本是只说好话,没人愿意提意见、找问题。有定期教研组、备课组活动的学校占到40%,但老师认为备课组活动基本是在聊天,集体备课只是形式。40%的学校有教研主题论坛,但每年只有一次。其中3所高中有师徒结对教研互助模式,老师对此评价较高。问卷中的141位老师,有4位老师近5年主持或参与过课题研究,29位老师发表过教学论文,占比约20%。高中老师100%参加过网络培训,但外出学习培训的老师只占到12%。
3.学校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90%以上的老师认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但100%的人认为校本教研活动很重要。他们认为教师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是评价制度不健全,付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4.学校教师对校本教研的需求
调查中我们得出:100%的教师对学校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现状不满意,92%的老师提出外出接受培训和参观学习的需求。另有68%的老师提出希望学校健全并完善校本教研成果奖励制度。
三、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1.当前学校校本教研制度现状成因分析
1)认识不到位的影响
调查发现所有学校都不同程度地缺乏对校本教研制度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领导不重视、缺乏活动经费。教师不重视,缺乏参与和创新教研活动的积极性。
2)制度不健全的影响
没有健全的制度保障,更缺乏检查、考评和激励措施,教师缺乏教研目标任务、方法和步骤。有些学校看似有制度,但形同虚设,这都极大地制约了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有些学校本末倒置,实行所谓年级管理制,层层管人,处处管人,认为把人管住了就可以提高质量,从而淡化了教研制度建设。教研组、备课组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其结果是,严重影响了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消极怠工现象特别突出。
3)缺乏带头人的影响
部分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缺乏学科技术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体系不完善。任命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论资排辈,不能服众,更不能发挥专业引领的表率作用。
4)缺乏创新性活动的影响
时代在不断变化,知识在不断更新。然而,校本教研活动模式几十年不变,很难跟上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要求,无法满足教师的广泛需求。
2.完善和创新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议
1)创建良好校本教研氛围
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与创新,关键在校长,落实靠教师。校长必须认识到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在学校教育教学、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以及学校长远发展中的重要性,大力支持学校的教研制度建设,激励教师参与教研,乐于教研。校长应该坚持学习,借鉴中外学校教研制度建设的新经验、新方法和新措施。每学期要有明确的听课调研和参与学校教研活动的任务,做到示范引领。
教师必须明白,我们不是教书匠,而是科技工作者。技术工作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创新,要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学习。而校本教研不仅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保证,而且是发展自身专业技能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只要认识到位,加之有学校的制度保障,教师才能积极参与教研活动,主动创新教研活动,在活动中得到提高和发展。
2)完善校本教研激励机制
学校必须完善从上而下的教研机制。教研室,教研组,备课组是学校开展教研活动的主体。学校工作只要聚焦教研组,发挥教研组的作用,鼓励教研组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才能全面落实校本教研制度。教研室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任命绝不能随意为之,更不能论资排辈,必须坚持以能力为标准,选拔专业能力强,既能教好课,又熟悉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懂科研的骨干教师担任。学校要通过教代会讨论,不断完善教研制度,用制度管理人,用制度激励人,用制度保证学校教研活动的开展和落实。制度必须体现广大教师的意愿,这样教师才乐于接受。教研制度要包括教研组长考核奖惩条例和教师教研工作条例。条例中一定要明确职责和考核奖励细则,每年对每个教研组和教师的工作逐条定量考核,学校根据最终考核结果予以分等次奖励。奖励应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如年终考核加分,发放奖金等。当然,有奖必有罚,对于未完成一定教研任务的教研组长和教师要有必要的惩罚措施。这样才能极大地调动教研组长和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有章可循,目的明确,积极投身校本教研,创新教研。
3)建立开放性教研合作模式
建立开放性教研机制,加强校际间的教研交流。组建以示范性学校牵头,多个学校参与的教研小组,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实行城乡校结队互助,互派教师进行交流,定期举办教研主题活动,借鉴各自好的经验;城市学校骨干教师展示示范课,把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带到农村学校,推动这些学校校本教研的开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4)充分利用教研网络平台
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学校首先要激励教师有效利用各类电子信息资源进行教学设计。筛选收集与学科相关的参考资料、教学案例、行动研究案例等。其次,学校要建立自己的校本教研资源库,丰富各学科教学录像带、VCD光盘、教学软件等。资源库中应广泛收集本校教师优秀的导学案例、示范课件、典型试题等。尤其要把教师在新课改、校本课程实施、学生研究性学习和行动研究中所取得的成果性材料收集入库,供广大教师随时查阅、借鉴。
各县、市教研部门及学校应建立校本教研网络平台。网络平台可设资源共享、主题论坛、课件展示,学科沙龙、教研博客、QQ群等多个模块,方便互动交流。通过平台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如,在新学期开学之前,教研部门可将备课任务安排到各个学校,要求在一定的时间内设计教案,制作课件,然后通过展示、反思、讨论和完善,最后将其发布在教研网络平台上供教师参考。在校内,可分组备课,然后经过集体讨论和修改,完成的教案或课件也可发布在学校教研网络平台,成为大家共享的资源。这种合作可避免备课过程中人力和物力上的重复浪费,减轻教师的负担,也为每个教师提供了学习的机会。教研网络平台中的主题研讨和学科沙龙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便捷、高效的研讨机会,可以针对教学中存在的某一具体问题,与校内外教师做深入的探讨,从而使这些问题得到切实解决。研讨主题可以由学科组在充分熟悉教材、集体讨论的基础上选定,也可以来源于各学科教学的实际,即教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要从教学实践中来,并通过实践得到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