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创新能力培养与高校教学理念改革
2013-04-29蒙丹
【摘要】为了提升我国本科教育质量,实现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应该推行一种“教为不教,学为创造”的教学理念。从学生、教师和学校这几大教育体系构成主体看,当前我国高校践行“教为不教,学为创造”的教学理念仍存在诸多障碍。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理念,应该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推动教学模式改革和深化高校市场化改革。
【关键词】高等教育 创新能力培养 教学理念
【基金项目】 2012年度云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云南省高等院校教育质量经济分析”(Q12010)。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015-02
能力培养是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大学是为社会输送各类合格人才的场所,而社会对于合格人才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后者尤为重要。对此,《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这种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为深化本科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实现这一教学目标不仅仅是教学方法改革的问题,它首先是教学理念转变的问题。何种教学理念更适宜学生能力培养,如何更好地推行这种教学理念是一个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创新能力培养与“教为不教,学为创造”的教学理念
“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这是叶圣陶先生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的教学思想。其意在“教为不教”,即: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进行分析,从而获得知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一种重视教学过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最终让学生能够自我学习,从而达到“不教”的境界。这样一种教学理念与我们提倡的大学教育应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是相一致的。
继承并发扬叶先生的思想,后人提出了“教为不教,学为创造”的教学理念。其宗旨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要求教育要达到既传承知识又创新知识、既适应社会又引领社会、既和谐人生又通识天下的目的;要求教师不仅仅“传道、授业、解惑”,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目的应从教学生“学会”转变为教学生“会学”,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学习”不仅仅是单向地获取知识的过程,其根本在于掌握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理论和方法,能够辩解知识的真谛、辨析知识的真伪、能够不断产生新思想、新观念。从能力培养的阶段来看,中小学时期重在让学生传承人类历史发展中积淀的技能、知识和智慧,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传道、授业、解惑”,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在社会中生存和生活的基本知识,同时也为进一步掌握深层知识奠定基础。研究生阶段是“不教”的完成时期,学生将具备一定的知识辨析能力和相当的创新能力。本科阶段的教育则是一个从“教”到“不教”的转折和过渡时期,学生将在这一阶段逐步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建立起独立学习的能力。
因此,教学作为育人的过程,为了培养起健全的,有相当独立判断和创新能力的人,以抵御传统的主客二元对立境域中衍生出来的工具理性之技术化生产、科层结构、人文的主体性缺失而导致的“单向的人”的异化,需要在教学理念上树立一种“教为不教,学为创造”的思想。
二、践行“教为不教,学为创造”教学理念的制约因素
一种教学理念是支撑一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而践行一种教学理念则需要一定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的支持。从学生、教师和学校这几大教育体系构成主体看,当前我国高校推行“教为不教,学为创造”的教学理念仍存在诸多障碍。
首先,“学为创造”的思想要求学生树立一种正确的自我能力诉求方向和努力目标,即学生应该意识到,高校学习的较高目标是使自己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寻求者和创造者。然而在实践中,当前的现实环境往往很难使学生建立起这种目标认识和行为模式。
高校扩招和高等教育产业化,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在短短数年内从精英教育阶段发展到大众化教育阶段。这种制度安排一方面为更多学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全民素質,另一方面也使得本科生的就业压力激增。为了使自己在毕业后能够顺利地找到一份工作,大部分学生在进校时就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学好英语,多考证。应该说目标明确比没有目标要好,然而,一些过于市场化的目标致使功利主义在大学校园盛行,各种考证、“考前一个月原则”等在校园里泛滥。过分注重结果和疲于应试使学生忘记了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个人体验和学习创新的重要。各种证书虽是某些实际操作能力的象征,但绝不是创新能力的全部体现,学生在考证中练就的应试技巧也绝不是真正的学习方法的掌握。
其次,“教为不教”需要教师将大量精力投入教学过程,“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培养和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这在当下也存在着一定困难。
从教师角度来看,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首先是作为经济学视角下的“经济人”身份出现的。能够为教师带来收益的是教学和科研,需要教师投入的是时间。在工作时间约束条件下,教学和科研是存在一定矛盾的。虽然我们常说“教学相长”,但事实情况却是比较复杂的,由于课题和文章是教师评职称的首要考核指标,同时一些学校对教师的课酬标准设置过低,在时间约束下,大部分教师将发表文章、申请课题等使自己能够顺利评上职称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收入的科研作为主要工作,对教学投入相对较少,对学生关注更是不够。科研虽使教师能够较好掌握自己的专业领域发展动向,从而向学生传授一些新思想和新观念,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但另一方面,由于对教学过程本身投入较少,难以按学生所需因材施教。加之单一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使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较少,教师难以了解学生的知识接受情况,也难以有效地培养其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再次,“教为不教,学为创造”教学理念的践行需要形成一套与这一思想相一致的科学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及相应的严格的监督执行机制。这就对学校管理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而以我国大部分高校目前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来说,要实现这一目标尚需努力。
三、推进高校教育理念转变的几点建议
为了更好地推进“教为不教,学为创造”的教学理念,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一)转变学生学习观念,提升学生创新意识。能否培养起自主学习能力和能否建立起创新能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认识和努力。为了使学生认识到通过大学四年学习过程的锻炼,最重要地是使自己能够独立思考问题,能够形成创造性思维,应该从市场需求上给予引导。一方面完善高校毕业生创业的相关支持政策和制度,为一些确实有较强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支持和展现其创新能力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行工作推荐制度,使学生不仅仅凭证书去证明自己的能力,也可以通过在学校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获得较好的就业机会,从而在校园内形成一种能够让学生静下心来认真思考问题的氛围,形成“学为创造”的制度环境。
(二)改革职称评聘制度,鼓励教学模式改革。建立职称评聘工作的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相结合的制度,建立起科学的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加强教学效果评价在职称评聘中的比例。
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更多给予学生自我展现的机会,由单纯的知识灌输变为学习引导,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获取知识和如何运用知识。为此,应该改革传统的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模式,变单向的知识传授为双向的互动探讨,推广“参与式”教学,创新教学模式,如利用苏格拉底教学法、专题研讨会、案例教学法和新生研讨课等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三)深化高校市场化改革,提升高校管理能力。目前我国高校的市场化改革主要是将后勤、附属学校和医院等非核心业务市场化,将收费部分市场化,对于市场化的另一核心内容——高校产权改革仍很少触及。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高校管理层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的建立造成了阻碍。为此,我们应当推进高校的市场化改革,对一些公立机制已经僵化的高校进行私有产权改革,通过建立多元化的产权制度结构,最终达到促进产权流动、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松,光明日报,2006年9月28日,第11版.
[2]吴松,基于“交互主体性”与“存在之真理”的教学理念——“教为不教,学为创造”作为教学理念再诠释[J].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五卷第四期.
[3]邬大光主编,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研究[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版.
[4]魏青、桂世权,教为不教,学为创造,培养应用型心理学人才——应用心理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138-141.
[5]边文霞,本科教学模式与大学生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关系研究[M].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版.
作者简介:蒙丹(1977-),女,贵州贵阳人,贵州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