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学中分层次培养的现实意义探讨
2013-04-29黄海燕胡朝英杨玲王福来
黄海燕 胡朝英 杨玲 王福来
【摘要】本科教学模式的改革是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下求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分层次培养”教学模式是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上的突破。农学环境下理工院系的分层次培养是当今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教学改革 教学模式 分层次培养
【基金项目】云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云教高[2012]88号) ;云南省水利水电工程卓越工程师项目(云教高[2012]119号)。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009-02
1.前言
近年来,社会各行对各理工专业的学生素质要求呈多元化多层次的趋势。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已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因此,进行高校教育改革已成为必然。很多国内外知名高校致力于探索“大类招生、分层次培养”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绩。如奥地利的GRAZ技术大学、国内的河海大学等。西方院校普遍实行通才教育,即一、二年级广泛学习,自由选课,甚至不分文理,三、四年级实行专业教育,综合考虑学生的兴趣及特长等多方面能力,对学生进行分流、分层次教育;国内大学也做了很多尝试,例如清华大学的理科实验班,河海大学的基地班等,均在一定程度上采用了早期按大类教育,中期按专业分流,后期在各专业中选拔优秀学生组建硕士研究生推免班、出国留学预科班等,使每一个学生自身的才能、特点得到充分发挥。
2.农学环境下理工院系教学改革方法
云南农业大学是以农学为优势、多学科并存的综合类高校,水利水电与建筑学院又是云南农业大学为数不多的几个理工院系之一。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但任何教学模式的采纳和整合都要有一定的理论依托。云南农业大学水利水电与建筑学院人才培养遵循以下原则:(1)德育渗透、全程育人,增强各学科间的渗透性;(2)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增强学科的社会适应性;(3)压缩课时、强调自学,增强学科的教育载体性;(4)注重实践、突出工程、加强学科的工程系统性。学院经过长期、广泛的调研,积极探索,实事求是,构建了“按专业招生、大类培养、中期分流、分层次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已于2009年实现了“按专业招生、大类培养”的计划。我院学生来自全国多个省市,学生的入学水平参差不齐。再经过二年的“大类培养”及一年的“专业分流”教学,学生各方面素质必然会有所差异。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师对教学难度和深度的把握、教学方法的采纳、教学活动的选择和开展都变得非常困难。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间个体差异造成了学生专业水平很难有质的飞跃。与我校传统的专业教学相比,“分层次培养”教学模式改革力争在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等诸方面做出重大突破。
“分层次培养”是在“中期分流”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三年级结束以后,在水利土木大类4个专业内选拔优秀学生,组建“水利土木工程研究型教学试点班”,配套学院最优的教学资源,加强其力学和数学基础,提高专业教学的深度,重点培养方向为结构工程师和高层次研究型人才。“水利土木工程研究型教学试点班”作为学院提升培养层次的一个试点,打破原有培养模式,加大核心课程学分,鼓励报考硕士研究生,并在培养方案上弱化专业背景、夯实基础、拓宽口径、一专多能,培养在水利土木工程领域具有很强力学基础和分析计算能力的专业型研究型人才。
为了使“分层次培养”这种教学模式更好的融入我院的教学系统,更有益于我院学生的发展,为此,我们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来提高“分层次培养”的效果。
(1)全面“摸底”,科学分层。
分层教学之前全面“摸底”,内容包括学生的智能、心理、学科成绩、在校表现等,并对所获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分类建档。要让学生建立起对学习的乐观态度和学习信心,正确对待分层方式。
(2)动态管理,环环相扣。
动态管理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做到环环相扣,步步为营。教学开始时,分层提出目标。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实际的目标。这样,学生既明白自己所处的阶段,又能明确自己的努力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恰如其分地处理好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之间的关系。并且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更有阶梯性。
(3)层层兼顾,整体提升。
分层教学实施后,结合各层以后发展方向,针对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水利土木工程研究型教学试点班”,配备我院最优教学资源,加深授课难度,加强理论学习,重点向学术研究型人才方向培养;而理论基础相对薄弱的其他专业层次,则重点考虑其就业需求,注重专业教学,增加实习次数以强化其工程实践能力,为毕业就业打好基础。
3.改革的优点分析
4年的教学改革实践表明:分层次培养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材施教、尊重差异、注重个性培养和能力开发。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队伍质量的提高,就业适应性的改善等方面具有无以比拟的优势。
(1)有利于就业适应性的改善
“分层次培养”是进一步优化高校专业设置,提升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其建设目标包括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个方面。我院实施的分层次培养方向与社会背景、产业背景、职业岗位背景及其发展趋势密切相关。目前,我国结构性失业问题比较严重。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未与社会岗位的需求建立很好的衔接,造成某些岗位人才稀缺,而其他岗位又人满为患。特别是本科毕业生,在校所学专业与所从事的工作不对口现象较普遍,严重限制了学生自身发展。“分层次培养”的专业设置及结构调整可以根据社会需求情况及时调整,有利于毕业生就业工作。高校唯有把握住社会的需求特点和变化趋势,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才能实现学校和社会的双赢。
(2)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分层次培养即变相的给学生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进行有条理的规划。让学生在适合自己的学习平台上进行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稳定的专业思想,对培养学生兴趣、掌握终身专业技能,对自主学习、自我锻炼、独立思考和培养创造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分层后自主选择专业的竞争,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效构建学生的学习动力机制,建立正确的学习意识,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思想素质、学风建设;同时,学生在分层学习过程中,既了解自己的长处,又知道自己的不足,使学生可以做到扬长避短、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
(3)有利于教师素质、教学质量的提高
实施分层次培养以后,学生对学院、专业、任课教师的选择也会激发学院专业建设和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能够有效构建学院的专业建设动力机制和教师的教学动力机制,有利于整合学院甚至学校的教学资源,提高学校专业建设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在分层教学过程中,学生反馈的信息可以让教师发现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可有针对性的改进教学,对教师素质、教学质量起到促进作用。另外,教师可根据在各专业层次授课情况,充分了解到自己所授课程的相对位置,向更高的目标努力。那些在学生评教中获得较高评价的教师,可以在教师中起示范作用,激励那些教学效果相对较差的教师重视教学、研究教学,从而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教学水平。
(4)有利于教学管理体制的优化
学院可以根据具体的分层教学情况针对性的制定相应教学计划,做到专才培养与通才培养相统一,兼顾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相结合;协调学院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形成学与研并进的教学理念;发挥院内优异的教学资源优势,保证学院硬件及软件等教学资源在各专业层次中得到充分利用;完善学院各教学部门的设置,形成学院的组织构架、运行机制、条件保障,质量监控等一套完整的教学管理体制。
4.小结
“分层次”教学模式改革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是一项复杂而艱巨的任务。将“分层次培养”放到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上来,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首先都需要更新观念,进而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比如授课人数、课时、学生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学校对各专业教学的重视程度差异等。但总的来说,从学生专业思想建设、学风建设、学科专业建设、师德师资建设、教学资源整合优化建设、教学水平建设、毕业生就业工作、学校服务社会等诸多方面,在本科教学中进行“分层次培养”的教学改革利大于弊,也是未来教育的一种趋势,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皱文媛. 探索分层教学模式促进自足学习[J]. 黑河教育. 2009,(3):26-26.
[2]赵作斌.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
[3]袁振国. 教育新理念[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4]徐晓光. 分层次基础上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J]. 山东外语教学. 2007,6:69-74.
作者简介:龚爱民,男,1962年生,云南人,学士,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