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与金融业风险管理浅析
2013-04-29耿飞
作者简介:耿飞(1990-),男,汉族,山西省平定县人,学生,硕士在读,单位:东北财经大学,研究方向:金融学。
摘要: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经济增长乏力,金融风险加大。我国为应对危机,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引发通胀隐患。在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我国面临金融与经济失衡的困境,一方面制造业等行业产能过剩造成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另一方面金融失衡导致了社会整个不良贷款率的上升。这些都对金融业的稳定发展产生了影响。本文通过对宏观经济形势和金融业风险的分析,得出了防范风险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宏观经济;金融危机;影子银行;金融风险
一、当前经济形势分析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金融衍生品违约等一些列事件引起雷曼兄弟大银行倒闭,并形成骨牌效应,形成世界金融危机。2009年,希腊债务问题爆发,欧债危机愈演愈烈,严重影响全球经济进程。2008年为应对危机,我国进行了四万亿救市计划,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影响不大,08年全年保持9.6%的高增长。但是大量资金流入市场埋下了通货膨胀的隐患,2009年M2全年增速达到了21.62%,比2008年全年增速高了6.6个百分点。然而,2009年全年CPI增速同比下降了0.7%,这说明大量的信贷没有进入实体经济而是进入资本市场或者在银行间拆借。另一方面,我国对于信贷资金利用效率并不高,这一点从M2/GDP的数值就可以看得出来。2009年以来M2/GDP保持在1.8左右,居于世界第一(见下图)。
2009年以来我国楼市价格猛涨,新能源产业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我国一些产能过剩的行业和在金融危机中深受打击的外贸出口行业错失产业转型升级的机会,将资金从实体经济中撤了出来,转而投入收益率高的楼市和新兴产业。2010年收到2009年信贷投放的影响,CPI破3%的警戒线,央行开始宏观调控,逐渐收紧流动性。银行提高审贷标准,中小企业面临资金短缺,而之前投入到新能源行业的资金短期无法实现盈利,因此产生了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以温州为例,民间借贷借此机会蓬勃发展。民间借贷团体比如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缺乏资金,在银行部门产生寻租行为,高的民间借贷收益率也导致一些银行从业人员主动到民间借贷市场寻求机会赚取高利息。2011年银行不良贷款率的提高就是这一系列因素的结果。2011年末,有八家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双提高。工农中建四大行虽然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下降,但不良贷款余额缩小幅度较小。
2012年收到欧债危机反复恶化影响,全球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中国政府出于调节经济结构,缓解金融风险考虑提出了“稳增长”的策略,经济运行逐步企稳,全年GDP增速为7.8%。同时,“十二五”计划提出了加强金融改革,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国内企业因全球经济疲软面临出口增长缓慢,国内投资因房地产调控和政府融资平台资金紧张而减少,通胀隐患仍然存在,扩大内需需要长期努力,中小企业经营环境需要改善,垄断行业和企业压缩中小企业利润空间,这些因素对2012年的经济发展均产生了很大影响。
2013年中国经济依然处于2008以来的下滑周期当中。由于人口红利消失,我国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加工制造产业的成本优势逐渐减弱;环境恶化严重,可持续发展面临难题,我国经济发展动力不足。与此同时,我国金融领域面临调整。2013年6月20日,上海银行间隔夜拆放利率(SHIBOR)大幅上升到13.44%,隔夜拆借利率最高达到30%,7天质押式回购利率最高成交于28%。利率飙升反映当前金融市场缺乏流动性的困境。2013年6月24日,上证指数连跌一周跌破2000点,资金在股票市场的缺乏可见一斑。2013年6月,建设银行的一款期限为33天的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高达7.39%,而同期银行活期利率仅为0.35%,1年定期的利率也仅为3%。而招商银行的一款期限为3个月的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也达到了7%。资金市场与股票市场的恐慌情绪蔓延。回顾2013年6月19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有力的支持经济转型升级,反映了其对当前资本市场缺乏流动性的态度。通过市场的资源配置优势让资金流向该去的地方,恢复经济结构平衡,实现中国经济的升级。
二、当前中国金融业风险管理分析
(一)社会融资总规模结构变化显示中国正在经历金融脱媒
货币政策是调节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这一点在中国过去十年高速发展的经济中得以体现,同时货币扩张成了必然。观察货币结构我们不难发现社会融资结构的巨大变化。2002年人民币贷款总额占社会融资总规模的91.86%,体现了我国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主的特点。但从2010年开始,这一比重逐年下降到50%左右(见图1、图2)。这意味着以往主要通过银行配置资金供求的情况发生巨大变化,股票、债券、基金、理财、民间借贷正在成为资金循环的重要途径,中国正在经历金融脱媒。
从微观层面看,家庭金融资产构成也在发生变化,银行存款占比下降,股票、保险、基金、理财等投资品占比上升,造成银行的贷方脱媒。根据《中国金融家庭调查报告》,2004年居民资产中储蓄存款占比为71.8%,证券基金占比10.2%;而到了2011年,储蓄存款和证券基金占比分别变为57.75%和20.62%。除此以外,根据我国《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到“十二五”末,非金融企业融资占比应提高到 15%以上,非银行融资方式占比具有更高提升空间。
(二)金融脱媒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与挑战
1. 对中国银行业利益产生冲击。以美国的金融脱媒为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不断发展,证券市场成为欧美经济主要融资方式,银行的作用日益萎缩,失去其主导地位,表现为利差收入减少,银行难以继续依靠传统业务保持收益。中国银行业现在非利息收入占比仅为19%左右,而欧美银行这一比例达到了35%以上。中国银行业现在的资产结构难以应对金融脱媒,金融脱媒必定会使银行业利益受损。
2. 对银行资产结构产生影响。
由于金融脱媒,储户投机性动机加强,存款趋向短期化,转向活期存款和银行理财产品。这会使得银行资产负债期限不匹配问题加重,给银行管理带来更大挑战。
3. 对于社会融资方式而言,直接融资将占更大比重。相应地,居民的金融资产中将包括更多的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更少的银行存款。以美国为例,居民持有的金融资产中存款占比从20世纪80年代的25%下降到15%左右,股票基金和保险资产占比大幅上升。
4. 对货币政策产生影响。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提出“单一货币规则”,前提是货币流动速度不变,因此可以通过货币供应量调控物价和经济增长。而金融脱媒和金融创新使得货币统计口径面临调整压力,货币流通速度不再稳定。以美国为例,1993年7月美联储由数量型货币性政策目标转为价格型政策目标,即以利率政策调控宏观经济运行。应此,央行货币政策工具应以公开市场操作为主,同时调控市场流动性和市场利率。
5. 金融脱媒促进利率市场化进程。金融脱媒丰富了资金供求来源,使得社会各个机构和个人参与市场利率的决定过程。金融脱媒使得资金供给方从过去的银行机构为主转变为个人、公司、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等共同参与;资金中介包括银行也包括信托、保险等。
6. 金融脱媒对监管部门提出更高要求。金融脱媒使得资金从银行表内转移到表外,从银行转移到非银行机构。银行面临的期限错配风险上升,银行以外的金融系统不良贷款面临监管空白。
三、当前经济金融形势下金融业风险管理措施
(一)加强银行业风险监管,重点整顿影子银行带来的风险
在金融业调整过程中,银行业的调整是重点。而近年来贷款结构的变化反应了影子银行风险的加大。防范影子银行带来的系统性风险,除加强监管外,还需强化金融机构内部自身风险管理。具体措施有:建立商业银行和影子银行的风险防火墙,将两者之间的风险防范渠道切断。例如,防范商业银行表内资金流向私募基金等影子银行,加强银行表外业务监管,控制银行资金流向。二是加强金融机构的操作风险管理,防控金融业从业者利用银行资金参与民间借贷,避免金融风险从民间借贷市场传递到银行当中。三是明确对冲基金等影子银行机构的资本金和流动性要求,建立严格的非现场监管与现场监管相结合的检查制度。
(二)肃清债市灰色地带,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
与美国金融市场相比,我国债券市场发展规模小,对经济促进作用有限。制度缺失和监管缺乏导致了债券市场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困难。应该坚持审计和业内自查,重点消除代持养券和丙类账户带来的利益输送等不法行为。为完善债券市场建设,一是监管部门将债券市场的监管部门进行整合和统一,形成统一的监管负责机构,在降低债券市场监管成本的同时提高监管效率。二是建立评级机构监管体系。强制要求评级机构向监管当局做出解释,并且对于监管当局调查出的评级机构违规行为应当予以严惩,以规范评级体系的秩序。三是建立做市商细分审批制度,通过对市场上符合资格的企业颁布债券做市商资格的方式来保证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债券市场监管部门应当对债券做市商进行细分管理,对于报价数量较多、报价频率较高、报价能力较强的做市商授予更高的市场做市资格,从而促进做市商制度的发展。(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崔信超. 基于金融脱媒视角的中国金融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天津财经大学,2011.5.
[2]王东静,张祥建. 利率市场化_企业融资与金融机构信贷行为研究.世界经济,2007(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