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英语和汉语异质性下的主述位差异与翻译策略
2013-04-29孙巧霞
摘 要:文章以英汉两种语言各自的特点为出发点,从语言的组织形式,信息功能和语篇的衔接与连贯等方面阐述两种语言主述位的不同表现,以及这些异质性在两种语言翻译中应采取怎样的翻译策略得以解决。本文通过一些汉英翻译的实例,分析了汉语和英语各自独特的语言特点和翻译中主述位的转化。
关键词:主位;述位;异质性
作者简介:孙巧霞,(1987-12),陕西宝鸡人,2012级研究生部。专业方向:翻译理论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H1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8--02
一、引言
主位和述位最初是由捷克语言学家马泰修斯于1939年在他的《功能句子观》1中提出来的。他指出,在一个句子里,主位是句子中的先说部分,述位为句子中的后说部分。经过韩礼德于1985年在他的《功能于法导论》2一书中的重新界定,主述位理论已成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支柱,是语篇分析的一个常用手段。近年来,主述位理论已经在翻译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许多学者将这一理论与翻译相结合。但是在翻译实践中,往往原语和目的语在主述位衔接上不能保持一致。由此可见,两种语言之间存在异质性,当然主位和述位也不例外,这主要体现在主述位的推进方面。本文在探讨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异质性的同时,尝试性地对解决这种异质性下英汉翻译的主述位不对等现象。
二、英汉语言中主述位异质性及翻译策略
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言类型,尤其是在表达语法意义的语序方面亦各有不同。例如:英语是一种形合语言,主语显著语言,而汉语是意合语言,主题显著语言。然而,翻译中两种语言之间的异质性直接影响着译文的忠实与否,所以译者应该熟悉两种语言主述位推进的异质性以便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正如奈达所说: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征,要进行有效的交流就必须遵循每种语言的特征。卓有成效的译者不会把一种语言的形态结构强加到另一种语言之上,而是随时作必要的调整,把源语的信息用译语独特结构表达出来。3
(一)形合与意合下的主述位及翻译策略
英语是一种形合语言,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主要是通过语言形式(如关联词)将句中的词语或分句之间连接起来,可见英语句子的特点是强调形式和功能。汉语以意合见长,也就是说汉语词语或语句的连接是通过语义或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来实现。具体而言这一差异主要是:汉语句短,常用分句或流水句来逐层叙述思维的各个过程。而英语句长,句子一般有完整的结构,句子之间的关系要求用形式标记表明。
例一:我常见许多青年的朋友,聪明用功,成绩优异,而语文程度不足以达意,甚至写一封信亦难得通顺,问其故则曰其兴趣不在语文方面。
译文:I have come across a great many bight and diligent young friends who have done exceedingly well in studies, but are rather weak in Chinese. They cannot even write a letter in correct Chinese. When I asked them why, they said they were not interested in Chinese language.(張培基译) 4
显然,此汉语例句没能给译者提供明显的句法结构,因为汉语的语法是隐含的,语际关系也是模糊的。如果再按照原文主位衔接顺序进行翻译的话,译文就不会具有地道英语的那种结构紧凑、逻辑严密、行文严谨等特点,由此可见英语和汉语的主述位是不同的。译者应根据语义来分析出句子间隐含的逻辑关系,并构建英文时,按照形合的习惯,用必要的连接手段和形式将原文隐含的逻辑关系和语法意义表现出来。在例一句中,尽管他们和我都未出现,但原文的意义十分显豁,反映了作者清晰的思路,汉语读者能完全理解,可是在翻译中,译者将“they”和“I”都翻译出来,还在friends之后加who,这些都是必要的,能使译文形合意顺,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汉语以意传形而英语则以形表意,这是英汉两种语言之间最重要的区别特征之一。形合与意合会导致英汉语在许多方面的不同,其中就包括主述位的衔接方式。翻译时,我们必须充分考虑两种语言形合与意合特点,并在译文中作相应的调整。英译汉时,应破句重组,化繁为简,通常采用分解、拆散和重组的手段。而汉译英时,应先分析原文语义,然后用必要的连接手段和形式将原文隐含的逻辑关系和语法意义表现出来。
(二)主语显著与主题显著下的主术位及翻译策略
汉语是一种明显的主题显著语言,汉语的句子强调意义和功能,构建在意念主轴上,句首的成分往往是个话题。汉语的主语和谓语不一定具有英语中那么严格的形式关系。英语则是主语显著的语言,英语句子种形式和功能,句子建构在主谓主轴上,主语和谓语之间存在一种形式上的一致关系,受到英语语法的严格制约。并且英语语言比较注重主语或讨论对象的一致性,相互照应,或层层推进,一般在同一段落的几个小句中不会频繁来回往复地变换视点。当有其他动作的施动者伴随出现时,常用分词、介词、不定式、动名词或介词等短语,以及小句中的独立结构等形式来处理。可见汉语小句中的主位衔接功能则不如英语明显。汉语意合铺排的结构形式使篇章段落中的小句的话题和视点常常可以不断往复转换,形散而意合。
例二:快乐的死亡却很快乐,不仅他自己感到快乐,别人看来也很快乐。
译文:Happy death is a joyful thing,bringing happiness to both the writer himself and other people. 5
例句是一个典型的汉语主题显著的句子,其主题是快乐的死亡。句中有三个分句,有三个主语,主语的转换是比较频繁的,但都是围绕话题:快乐的死亡展开的。而译文中用bring表达原文的动词感到和看来,使得原文的三个分句在译文中共用一个主语,这比较符合英语表达方式的句子一气呵成,自然流畅,当然这也是说明了英语句子主语显著的特点。
英汉小句结构上线性和发散性间的差异和主位衔接功能的差异要求译者在英汉翻译中要做相应的转化。无论是将英语译成汉语还是将汉语译成英语,都要把握主谓句与主题句间的转化。例如,将英语译成汉语时,首先要把握原句中的主语类型,然后根据汉语的一般习惯和表达方式确定其在译文中的表现形式。然后再分析原文句子的语义结构和信息分布,在译文中对原文语句作必要的转化处理。
(三)前端重量与末端重量下的主述位及翻译策略
前端重量与后端重量主要是指句子结构上的“重量”,而句子结构上的重量不是指语义中心,则是指构成句子部件的语言线性序列上的组合排列的趋势。金积令通过对比分析提出“汉语前端重量原则成为汉民族思维模式的定式,也成为汉语中左右语序的句法原则”6。可见汉语是前端重量是汉语一个特别显著的特点,当然这与汉民族的思维方式有关,例如,中国人重整体,偏重综合性分析,其表现在语言行为上则是先分说各个自己所要表达的笑容,然后以总结性的语言结束。然而,英语则是后端重量的语言,例如,英语中为了防止语言上的头重脚轻常常用it作形式主语来做句子的语法主语,而真正的主语则是之后的从句或不定式等。
例三:I hope it is no very cynical asperity not to confess obligations where no benefit has been received, or to be unwilling that the public should consider me as owning that to a Patron, which providence has enabled me to do for myself.
译文:既然本来就没有得到过实惠,我自然毋需怀感恩之心, 既然是上帝助我独立完成这桩大业,我自然不愿让公众产生错觉,似乎我曾受惠于某一赞助人。但愿上面这番话不致被认为太苛刻,太不近人情。 (辜正坤译致切斯菲尔德伯爵书)
例句是英语典型的长句,有简单的主位I hope和一个非常复杂的述位组成。当然可以看出此句子的述位是句子的核心部分,所以要着重分析。述位部分的真正主语是动词不定式,但是由于动词不定式比较长而且复杂,所以选择用it作形式主语来代替真正的主语。这正体现了英语后端重量的原则。而汉语则恰恰相反,经常讲重要复杂的笑容放置句子前部。由于英汉这一差异,在翻译时应该调整语序,重新组织句子结构,这也意味着句子主述位的改变。这也就是辜正坤译文的好处所在。
三、结语
英汉两种语言在语序,句子结构和句子衔接等方面的差异使得翻译需要适当的调整才符合两种语言的使用习惯。将主述位理论引进翻译实践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主述位的不同,如果理解不当,译文可能会导致原文的强调信息有所不同。为了提高译文的可信度,接受性和恰当性,译者不能拘泥于原文的句子和篇章的结构而死译,而应该根据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和行文规范来对原文作适当的调整。
参考文献:
1、Mathesius V. Functional Sentence Perspective[M]. Prague: Academia, 1939.
2、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ed.) [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94.
3、Nida, EA, CR 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Z].
Leiden: E.J.Brill.1969, p3-4.
4、陈宏薇&李亚丹.《新编汉英翻译教程》(2版)[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0, p39.
5、杨明.汉译英中的主题,主语与主位[J]. 山东外语教学,2006, 3.
6、金积令. 汉英词序对比研究—句法结构中的前端重量原则和末端重量原则[ J] . 外国语, 1998, 113(1):2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