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词文本功能分析
2013-04-29李龙兴
摘要:本文依据凯瑟琳那·赖斯文本类型理论为指导,按照信息型、表达型和操作型这一文本类型的划分模式,以反战歌曲“Eve Of Destruction”(毁灭的前夕)为例,结合越战期间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及歌词文本的表现手法,分析了歌词作为一种特殊的独立文本所具有的上述三种文本类型所对应的信息,表情和施为功能及其传递出的丰富内涵。希望通过对歌词文本的功能分析,为歌词赏析带来新启发,找到新途径。
关键词:歌词;文本类型;功能分析;“毁灭的前夕”
0引言
以往对歌词的分析大部分以韩礼德(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为指导。德国翻译功能学派重要创建者之一凯瑟琳那·赖斯(Katharina Reiss)借鉴了卡尔·布勒(Karl Bühler)对语言功能的三分法,将文本分为信息型、表达型和操作型三种类型[1]。不同的文本类型具有不同的功能,如信息功能、表情功能和施为功能。她指出书面交际的三种基本形式分别对应三种文本类型:内容的交际对应信息型文本,按艺术手法组织文本内容的交际对应表达型文本,包括说服、劝说成分的交际对应操作型文本。此外,由于多种原因(比如文本变体的惯例发生变化,或文本有多重意图),交际形式不可能毫无歧义地表达交际意图,语篇还有一种混合形式的文本类型[1]。
反战歌曲(antiwar song)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乃至世界风靡一时。这些歌曲倡导和平、贬斥战争,从不同的角度折射着那一时代人们的心理,其产生的巨大影响值得我们去探讨。二战后,战争的阴影并没有随着硝烟的结束而消散,两极对峙所导致的对核战的恐慌笼罩在美国大众的心上。在这种普遍的社会心理影响之下,一些倡导和平、反对战争的歌曲于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应运而生。随着越战的爆发,这一时期反战歌曲的主题和焦点也发生了变化。以1965年越战升级为界,反战歌曲也经历了一次演变升级的过程:从冷战时期的和平歌曲(peace song),升级到反越战歌曲(antiVietnam War song)。1973年1月27日,美国被迫在结束越南战争的协定上签字,为时12年的越南战争到此结束。在越战结束三十周年之际,本文以一首在战争期间创作,并广为流行的反战歌曲“Eve Of Destruction”为例对歌词文本进行分析,也期望和平的信念能常驻世人心间。
1歌词文本功能分析
歌词兼具音乐和文学两种文体特点,虽然依附于语言载体,但它传递的信息远远超越了语言本身,可以说歌词是复合多元的[2]。也可以说歌词是一种特殊的具有多种功能的混合形式的文本。按照赖斯的文本分类模式,歌词也可以分为信息型、表达型和操作型三类,并承担相应的语言功能。一首歌词承载着歌曲表达的实质内涵,作者可以通过作词达到传递客观信息,表达宣泄情绪的目的,实现宣传鼓动,施为号召的功能。
“Eve Of Destruction”[3]由P. F. Sloan创作,经过Barry McGuire于1965年12月的录制与演绎,成为当时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首反越战歌曲,并且传唱甚广,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共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首歌的歌词具有典型的混合型文本特征,同时具有向公众传递战场信息,表达反战情绪,制造舆论,宣传反战思想所对应的信息型,表达型和操作型三种文本类型的功能。下面本文将以该歌词为例,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歌词的表现手法,对上述三种功能进行分析。
(1)信息功能。信息型文本注重对事物的客观描述和语言的逻辑,其主要作用是交流信息、知识和意见,传递信息的语言手段是逻辑或指称意义[4]。“Eve Of Destruction”作为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反越战歌曲,传递出了很多来自战场和美国国内外形势的信息。单从歌名来看,destruction一词反映出了词作者对越战恶果的预见性,给人以危机感。eve一词显示出美国当时的境地,1965年公众对越战的支持率高达61%,派往越南的美军人数也越来越多,表面看战争形势对美国有利,然而这却为美国士兵的大量伤亡和失败埋下了祸根,是毁灭的前奏。
整首歌曲分为四个小节。歌词第一节的前三行传达了丰富的信息:The eastern world it is explodin,
violence flarin, bullets loadin,
youre oldenough to kill but not for votin,
The eastern world在此显然指的是越南,而explodin, violence flarin和bullets loadin等反映战场形势的词则描述了1964年8月发生的“东京湾事件”(或称“北部湾事件”),北越和美国双方都把该事件看作对方的蓄意攻击,做出了强硬反应。该事件是越战的分水岭,美国此后开始了对越南大规模军事介入,把战火扩大到越南北方。美国国会于1964年8月7日通过“东京湾决议案”,授权总统动用包含武力在内的一切行为来应付此事件。这事实上给予了总统约翰逊在不经宣战的情况下发动战争的权力。1965年7月,在越美军增至12.5万人,年底达到18.4万人[5]。
随着美军的不断增派,美国国内开始了大规模征兵。“youre old enough to kill but not for votin”一句即反映了当时征兵的荒唐狀况,没有选举权和没到饮酒年龄的男青年却达到了服役年龄。数以千计的年轻美国男性逃往加拿大或欧洲,以躲避征召的风险。年轻人被迫在军队中拿生命冒险,但却不允许喝酒,也没有选举权,这种情况成为人们反战和反政府的口实,也迫使立法者在全国大范围内降低了选举年龄和饮酒年龄。
第二节第三四句为:
If the button is pushed, theres no running away,
Therell be no one to save with the world in a grave,
这两句表达出作者对战争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一旦这一业已发生的“热战”升级为核战,其后果将是毁灭性的,人们都将走向坟墓。
最后一节的第一句歌词“Think of all the hate there is in Red China”反映出词作者意识到当时“红色中国”对美国的“仇恨”。作为越南邻国,中国出于地缘政治考虑,再加上意识形态因素,坚决支持并援助越共领导的抗美战争。在中国的帮助下,越南人民将美国军队死死拖住,对美国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此外,每一节的最后两句均为:
but you tell me over and over and over again my friend,
ah, you dont believe were on the eve of destruction.
这两句歌词传递出了“东京湾事件”之后美国公众的普遍心态。在爱国主义旗号下,美国人支持对北越进行报复。据民意测验的结果,有85%的民众赞同对北越的轰炸行动[6]。歌词中的“you”代表当时的美国大众,他们不相信作者的预言和警告,over and over and over again 更是反映出当时大多数美国民众支持越战坚定而又顽固的立场。
(2)表情功能。以上是该歌词作为信息型文本所体现的信息功能,作为混合型文本,它还兼有表达型文本特征,具有极强的表情功能。表达型文本指创造性写作,注重用语言的适当形式(如词汇、语法,甚至音韵)来表达作者或者说话者的情感和语言的美学功能,信息发出者(作者)和信息的形式均被放在突出位置[4]。歌词里表情功能的传达也是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实现的。
该歌词的四个小节,除了最后一个小节有少量加词外,每节的后两句都是完全相同的“and you tell me over and over and over again my friend,ah,you dont believe were on the eve of destruction.”。连续四次重复出现,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情感,反映出对受蒙骗的美国民众盲目支持政府对越战争的担忧和焦虑。此外,该句歌词中三次重复使用over一词,在最后一节中甚至高达四次,表达出部分美国民众对越南战争盲目支持的顽固。这两句歌词可作为整首歌曲的主题句,经过不断重复的再现,不仅照应了歌曲名,还给听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最后一节的末尾,在这一同样的节尾句基础上增加了“no no you dont believe were on the eve of destruction”,用两个简短有力的“no”再次反映并强化了作者对当前形势的担心,情绪也得到了最大化的表达。
除了使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由于其具有某些文学性特征,歌词通常会像诗歌一样讲究用韵,使得歌曲朗朗上口,利于传唱。该歌词每小节均有一个相同的尾韵,比如第一节中explodin,loadin,votin,totin和floatin五个末尾单词都是以“ing”结尾,押[i]韵;第二节中say,today,away,boy押[ei]韵,后面两节中尾韵则分别是[n],[eis]。通过尾韵的使用,增加了歌词的艺术性和美感,提高了公众对歌曲的接受度,扩大了歌曲传唱范围。
此外,作者在第二节一开始就连续用了两个反问句“Dont you understand, what Im trying to say?Cant you see the fears that Im feeling today?”加强了表达的语气。应用反问这一常用修辞手法,其目的不在于得到回答,而在于把本已确定的思想表现得更加鲜明强烈,比陈述句更为有力,感情色彩也更为浓重。
(3)施为功能。操作型文本注重最后的效果,往往具有某种与文本受众“对话”的性质,重点是呼吁、说服、劝说、欺骗文本读者或接受者采取某种行动[4]。作为第一首旗帜鲜明的反越战歌曲,应起到的作用就是让更多的公众意识到这场战争的欺骗性和后果的严重性。这赋予了该歌词极为明显的施为功能。歌词中,词作者以第一人称口吻和第二人称“you”代表的美国民众展开了对话,或使用如前所述的反问句不断质问被蒙蔽的美国民众,或使用祈使句“Take a look around you,boy, its bound to scare you,boy”,“Think of all the hate there is in Red China,Then take a look around to Selma,Alabama!”直接引起歌曲受众的注意,起到警示的作用。通过作者与歌曲受众的互动交流,宣扬了战争的危害,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同时号召民众反对战争,联合起来对美国政府施压从越南撤军,以卸下日益沉重的军费负担,避免更多的美军士兵伤亡及家庭破碎。同时,这首歌曲的出现也带动了更多反越战歌曲的创作,如IFeelLikeImFixintoDieRag(Country Joe McDonald,1967),Give Peace a Chance(John Lennon,1969),Fortunate Son(Creedence Clearwater Revival 1969),以及War(Edwin Starr, 1970)等。这些歌曲越来越明显地揭露了越战本质,表达了对普通美国士兵的哀悼。
随着越来越多反越战歌曲的出现,美国民众意识开始觉醒,再加上越来越广泛详实的广播电视报道,1968年,舆论对战争的支持率从1965年的61%下跌到37%,到1971年则仅为28%。其间,美国国内爆发了数次参加人数超过10万的反战游行示威。这为美国的撤军乃至最后战争的结束都起到了较大的作用[5]。由此可见,“Eve Of Destruction”所发出的呐喊在当时的美国可谓振聋发聩,把它作为美国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和平歌曲和反战歌曲前后变化的标志和反越战歌曲的代表毫不为过。这也说明了歌词的成功创作所具有的积极社会影响和巨大舆论导向作用。
3结论
语篇的文本类型多种多样,同一语篇还可能具有多种文本类型所具有的特征和功能。作为一种混合型语篇,歌词文本本身要传达出作者想要传达的事实内容和观点,这是信息功能;而有效的信息表达,需要通过语言的适当形式和一定的修辞方法等手段来实现,这就使得歌词和文学作品,尤其是和诗歌一样,需借助很多表现手法来实现表情功能,体现美学价值;最后作者还想获得特定的表达效果,感染受众,实现施为或呼唤功能。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Eve Of Destruction”充分实现了歌词作为上述不同文本类型的各个功能,是一件值得研究的音乐艺术作品。同时,本文通过创新性地对歌词进行文本类型及功能分析,为歌词赏析找到了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谢天振.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139,144145.
[2] 陆正兰.歌词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80.
[3] Wikipedia contributors.“Eve of Destruction(song).”Wikipedia,The Free Encyclopedia. Wikipedia,The Free Encyclopedia,1 Jul. 2010. Web.19 Aug.2010.
[4] 卞建华.传承与超越: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66.
[5] 刘影,范文娟,李雪梅,麦小梅.英文歌曲与文化研究[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179.
[6] 莫里斯·艾泽曼.美国人眼中的越南战争[M].孙宝寅,译.广州: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63.
作者简介:李龙兴(1986—),男,四川宜宾人,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四川农业大学助教,主要从事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